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何其芳的婚姻

何其芳的婚姻

1965438+2002年2月5日,何其芳,本名何,出生於四川省萬縣莫草壩,有五個妹妹和壹個弟弟。爺爺何鐵生是個士紳,經常免費給村民開藥方。然而,何其芳從小近視,爺爺卻沒有辦法。用中藥治療他失敗了。他的姐姐回憶說,何其芳“從來不回頭看星星”。3歲時,何其芳隨爺爺、奶奶學習古詩詞,後到私塾讀書。

青少年閱讀“邪惡書籍”

對於何其芳來說,私立學校的生活很無聊。他的父親對他施加了壹套嚴格的封建紀律,禁止何其芳讀小說、詩歌等“惡書”,他只能讀《論語》,學會試帖詩詞。在何家的房間裏,掛著竹片。何父有點不高興,抓起竹片叫他。何其芳寫了很多思念家人的文章,卻從來沒有三言兩語記錄過父親。

何其芳背著父親讀了很多書。壹開始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古典小說,14歲讀完唐宋詩詞。在這本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蘇軾、陸遊六位著名詩人的詩集裏,他最喜歡李白和杜甫。“我真的是發自內心的愛他們,我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和快樂。”“現在我無法想象,在生命的清晨,人們的心靈對人類的事物敞開心扉是多麽容易。”何其芳對詩歌的熱愛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14歲,何其芳來到萬縣。用他的話說,“他終於帶著壹種模糊的希望和膽怯的喜悅,第壹次走進了小說的學校生活。”壹年後,他考上了萬縣中學。縣教育局給了壹篇作文題目叫《為什麽要讀書》。何其芳充分闡述了他當時正在萌芽的振興中華的思想。文章結構巧妙,文筆流暢,被評為全縣第壹候選人。後來發表在萬縣人民教育月刊上。他的語文老師表揚了他,並給了他細心的指導。“何其芳”這個名字也是他改的。

在萬縣,何其芳對新文學,尤其是新詩產生了興趣。他試著學習寫新詩,睡在床上,壹起床就開始寫。前前後後寫了三本厚厚的書,很多都在萬縣的報紙上發表過。壹首名為《我的故土》的詩寫道:我要壹片廣闊的天空,壹池清澈的水來養育巨尾鯡魚,壹點寧靜和孤獨來養育我的心靈。我的故土可以賜給我,我聽見了他的聲音。

進入北大寫新詩。

1929年,何其芳中學畢業,秋與方靜等人到上海,考入上海中華學院預備學校。壹年後,他同時被清華大學外語系和北京大學哲學系錄取。

1930年的秋天,何其芳北上北京,在清華大學外語系就讀,第壹次離開家鄉,這讓他很開心。不幸的是,由於高中畢業證的問題,他被清華大學開除了,不得不住在北京魁福會館,在那裏度過了休學的壹年。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尤其對外國文學感興趣。他還與同鄉楊繼福合編了小刊物《紅砂丘》。這時,他對新詩的迷戀更是如癡如醉,幾乎讀遍了他能找到的所有詩歌,學會了寫新詩和小說。這些文學作品大多發表在月刊《新月與紅砂》上。

《迎迎》詩寫於1930 165438+10月29日,以陸筆名發表於《新月》第7期。這首長168行的詩,講述了壹個美麗的愛情故事,詩意而淡然,表達了詩人對幸福和愛情的向往。此外,何其芳的《青春怨》等12首詩,均以邱若筆名發表在《紅砂巖》1-8期。這些詩歌的意境蘊含著憂郁、苦悶和悲傷,體現了何其芳對光明的迷茫和朦朧的向往。小說《觸秋》《嘆息》也是他這壹時期的作品。他的小說高度寫實,鄉土氣息濃郁,風格含蓄。

休學壹年後,何其芳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這時,何其芳對文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幾乎到了入迷的地步。據他同學回憶,在北大的時候,他幾乎看完了圖書館裏所有外國文學作品的中譯本,也看了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他對唐代絕句和晚唐詩歌特別著迷,為以後的新詩創作吸收了充足的養分。

進入北大後,何其芳迎來了創作的高產期,陸續發表了壹系列重要作品。尤其是1932的夏天,何其芳每天都想寫詩,像中國古代的詩人壹樣,幾乎沈醉其中。從1933開始,何其芳借口有了新的創作天地,開始寫抒情散文。他說,“那種綿綿不絕的文字更適合表達我的壓抑和沮喪”,“每壹篇散文都應該是獨立的創作,而不是未完成的小說或壹首短詩的放大”。他的散文和他的小說、詩歌頗為相似,這也是他早期的寫作風格。

何其芳此時的散文主要發表在《現代》、《水星》、《文學月刊》等雜誌上,後被收入《漢源集》(與李廣田合著)、《刻意集》、《預言》。這些詩充滿了詩意,意象豐富,描寫細膩,都是夢幻而美好的。何其芳的詩令人耳目壹新,吸收了中國古典文學和西方浪漫主義的養分。

震醒成都

1935年夏天,何其芳畢業,在天津南開中學任教。從壹個安靜的校園走向社會,無異於從那個“安靜頹廢”的古城走向壹個充滿“汙穢腐臭”的城市。這個城市讓他看到了蕓蕓眾生的真實生活,學生運動的熱烈集會和盛大遊行也讓他覺得“像壹堆突然燃燒起來的紅火”,照亮了他的“人生黑暗”。在天津的這壹年,何其芳幾乎忘了寫詩,也不想寫散文。相反,他打算寫壹本小說。他認為“只有寫小說才能容納我對各種問題的簡要介紹,才能緩解我的精神壓抑”。繁忙的教學使他此時很少有閑暇進行文學創作。他的小說《浮世繪》只寫了四個片段就放在壹邊了。

65438年至0937年,何其芳回到四川萬縣老家,在萬縣師範學校任教。他想在這裏認真做壹些“啟蒙”工作,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沒想到,學校裏的老師整天打麻將。他們雖然感嘆上海南京的淪陷,但更在意的是享受和薪水。何其芳深感失望。與好友楊繼孚合編《川東文藝》壹書,宣傳進步思想,倡導新文學。川東文藝受到進步青年的歡迎,成為川東響亮的號角。但雜誌辦了幾期就停刊了,何其芳轉而來到成都。

何其芳來到成都,在成都十四中任教。在這所復古氣息濃厚的學校裏,何其芳自編教材,選印魯迅、茅盾、朱自清等五四新作家和高爾基等外國著名作家的作品。鮮活的教材,生動的講解,深受學生歡迎,壹掃課堂上的陰霾。在何其芳的支持下,班裏的同學還創辦了半月刊《學生文藝》,何其芳擔任顧問,對同學們的創作和編輯給予親切指導。

這個時候,何其芳寫了很多雜文。他與方靜、朱光潛、謝文炳等人壹起發起並創辦了進步刊物《工作》,半年內出版了8期。該刊物的宗旨是宣傳抗日戰爭,維護社會正義,促進文學運動。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在淪陷區和戰鬥區的親身經歷,也有對社會黑暗醜惡的揭露。本標準主要起草人:何其芳、周聞、朱光潛、沙汀、劉勝亞、方敏。他們的文章大多具有現實針對性,生動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陰暗面和腐朽面。刊物每期壹出,何其芳等人就親自在青年中分發。他還動員了當時在成都讀書的姐姐赫曼加爾和何品佳壹起推動出版。

何其芳的散文大多發表在作品中,抨擊社會上的各種落後現象。後來,與何其芳接觸的人,甚至他的朋友,都對他的雜文不以為然,說他“刻薄”“太生氣”,把他比作“青年運動家”“社會運動家”,甚至說他如此“註定短命”,這讓何其芳極為氣憤。1938六月的壹天,這種情緒讓他情不自禁。他被壓抑的感情終於在這壹天爆發了,他寫下了著名的文章《成都,讓我搖醒妳》:

就像壹個盲人的眼睛終於睜開了,

我從黑暗的深處看到了光明,

那道巨大的光,

向我走來,

來到我的國家...

但是,我在成都,

這裏有壹種享樂和懶惰的氣氛。

對食物的關註程度不亞於羅馬的陷落,

又因為汙穢、陳腐、邪惡

填滿它無所不包的胃,

所以我在壹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睡著了,

盡管有點燃火炬的遊行,

雖然有過悲慘的警報。

讓我打開妳的窗戶,妳的門,

成都,讓我搖醒妳。

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早晨!

1938成都,“陽光明媚的早晨它還在沈睡”。喚醒它,借用魯迅先生的命運,還是需要“更大的力量”。何其芳的這首詩太神奇了,它震撼了許多成都年輕人的心,在成都追求黎明和黎明的人們中廣為流傳。

寫完《成都,讓我叫醒妳》這首詩後不久,何其芳得知沙汀已同意和地下黨頭子車耀先壹起去延安,於是找到沙汀,要求同去。得到批準後,何其芳於65438年8月8日隨沙汀去了延安。此後,何其芳先後兩次調任重慶工作,先後擔任四川省委委員、宣傳部副部長、重慶新華日報社副社長等職務。1947年2月28日,國民黨當局悍然在南京、上海、重慶查封了《新華日報》。何其芳堅持鬥爭,最後撤回延安。

1953年2月,何其芳出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副所長。1958後擔任文學研究所所長,直至去世。曾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華全國作家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文學評論》主編。工作之余,他仍然抽出時間討論文學理論,對壹些有爭議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後來大多被收錄在《西苑集》、《關於寫詩和讀詩》以及《論紅樓夢》、《詩歌鑒賞》等論文中。1977年7月24日,何其芳在北京逝世,享年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