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者葉昌齡考證說:“楊舍以南,北、南、孤山綿延二十余裏,港、汊分,水流平而深。看區域形態,古濟陽湖在此,似有可疑。”原來這個地區在古代曾經是壹個湖水很深的湖泊。湖的名字就叫“暨陽湖”!
歷史:“暨陽湖”形成於秦漢以前。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設濟陽縣,縣名取自湖名。治下的濟陽縣就是今天的張家港市楊舍鎮。新設立的濟陽縣疆域遼闊,東起浮山,西至利港,南至孤山、湯和,北至沿海——斯裏蘭卡無太倉、上海,長江口在楊舍、浮山,面積不少於2000平方公裏。江陰縣生於濟陽縣,是江陰的別稱。
北碚是著名的水稻產區,過去出產的“上海白”粳米壹度以潔白香糯而聞名。清末民初建國前後,有東西南北四條街,南北貨、棉布、百貨、酒醬、藥品等商品集中在西街,米店有30多家,分別集中在東、南、北三條街。抗戰前,北集鎮通了電,擁有10多座碾米廠。米店前面有大米樣品,可以批發購買。蘇北、上海、安徽等地的商人湧向碼頭,交易十分活躍。北碚成為江陰東鄉的糧食集散地,這裏的“米碼頭”規模僅次於無錫李三橋,在蘇南所有鄉鎮中排名第二。和幾乎所有的江南古鎮壹樣,北徐的街道也是依水而建。因為有四條河橫穿全鎮,鎮的東南西北有四條老街。白居易有句詩:“碧波蕩漾,東西南北水,紅柱三百九十橋”。在我看來,他描述的是我的家鄉,北徐。以前,北徐的街道曾經很熱鬧,北貨南賣,酒樓染坊,妓院當鋪,魚市米市,道觀祠堂壹應俱全。榮德勝兄弟開的第壹家米廠在北街。說到大米,我就想起壹件大事:宣彤元年,淮安1000多饑民靠著人數多,武功少,在北徐吃飯,卻不知道北徐是南拳的故鄉,是江南船拳的發源地,發生了壹場大的沖突和決鬥。淮軍寡不敵眾,技不如人。
這壹帶還有練拳習武的民俗,堪稱江陰的“武術之鄉”。清末,徐太和,北魁人,是有名的水鏢師。他是上海和蘇聯許多學校的武術老師,也是中國南拳的著名代表。1923年春,在上海參加第壹屆全國武術大會,張學良為其拳照題詞。徐太和後來寫了《南拳概論》這本書。北徐流行壹種具有水鄉特色的舟拳,屬於南拳的壹種。它前後移動,上下跳躍,垂直戰鬥。它迅速有力,可以在船上進行。當地人還喜歡在船上舞刀、槍、棍、戟、鋼叉等武術器械,強身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