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本興
吳本興(1965438+2003年6月30日-2004年4月20日)出生於湖南安化。原名吳麗華,筆名長芒、功曹。1933考入北平師範大學中文系,先後就讀於現代、新詩、申報?《自由談話》和其他報紙發表了詩歌。1936年6月,他和李創辦了詩刊。抗戰時期,我在廣西、貴州、四川工作過。解放後,任武漢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教授。1957年被劃為右派,被發配到徐州師範大學,帶著帽子教書。1982年平反回國任教於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著有《春焰》、《黃昏》、《鴨綠江之歌》(與人合作:1951年,北師大出版系)、《城市是壹片死海》(1988,麗江出版社)、《奔跑吧星集》(18)。倡導新詩的現代化和民族化,也是魯迅研究專家,中國現代文學史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顧問,全國魯迅研究會顧問,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學會理事,江蘇省作家協會顧問。
妳離開了,
沒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壹堆笑容,
在夕陽下;
妳離開了,
沒有告訴任何人,
只留下壹雙眼睛
在露水中;
妳離開了,
沒說去哪裏,
只留下壹排陰影
在河裏。
妳離開了,
微笑融化在夕陽中,
在露水中搖擺的眼睛,
影子在河中搖擺。
到處都是日落,
到處都有露珠,
到處都是河流,
妳離開了,離開了整個妳!
指出
他們離開的時候,並沒有透露心中的秘密,只是把美好的回憶留在了心裏。詩人以害相思病者的心來看待事物,充分調動了聯想的手段,與景物感同身受,用“融”、“湍”、“搖”,把“笑”與“夕陽”、“眼”與“露”、“影”、“河”說得非常貼切。感情得到了進壹步的升華,於是自然爆發了最後壹段:“有夕陽的地方,有露珠的地方,有河水的地方,妳走了,留下了整個的妳!”“妳”已經完全融於自然,妳永遠和“我”在壹起,可見詩人無盡的眷戀。
在這首詩的前三節中,通過“妳走了...也只有留了下來……”,二重唱的藝術就形成了。雖然妳屢次離去,卻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由此可見詩人對離別親友的深情。這樣結構就完整多樣了。
陳(1917-1989),四川樂山人,九葉詩派著名女詞人。筆名藍冰、程輝、文古、墨工等。先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當旁聽生,自學中外文學,發表散文和新詩。1938在成都參加中華全國抗敵協會。1948參與《中國新詩》編輯。1956,就職於《世界文學》編輯部。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詩集《鶯鶯集》(1948,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交響樂集》(1947,上海興群出版社)、《陳選集》(詩集)、《老去的時候》(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範元集》等。
珍珠和珍珠發現者
陳
珍珠在蛤蜊裏,它需要等待。
它知道最高的幸福是
付出,而不是埋頭苦幹。
許多陽光燦爛的日子,許多月光明媚的夜晚。
也有偶爾掀起白浪的風暴。
它已經接受了這壹切。
在它的成長中,它已經成為它的
全部。在壹個緊密的蛤殼裏
它傾聽四面八方的腳步聲。
有些人很著急,有些人猶豫不決,
那些被堆積起來的臺階。
經過時,它緊緊抓住自己的
光不會在不適當的時候閃爍。
然而,它有壹個等待。
它知道采珠人要去哪個方向。
帶著怎樣的真誠和憧憬?
向它走去;那它就會被揭開。
藏紗,莊嚴地生活
展開,把自己投入到壹個全新的世界。
(摘自《陳文選》四川人民出版社6月版1983)
指出
這首詩寫於1948年春天,詩人在黎明前夕的上海。經過藝術升華,詩人把對人生成長過程和價值的思考上升到哲學高度。陳以現代人的復雜意識,通過珍珠與尋珠者的聯系,為她的詩歌世界建構了壹個復雜多樣的整體。《珍珠與尋珠人》在珍珠與尋珠人兩個意象的關聯中,選擇了壹個獨特的角度來探索生命之思。前三行指出了生命存在的意義:“珍珠在蚌裏,它有等待/它知道最高的幸福是/付出,而不是痛苦。”而等待是壹個不斷擴充自己的過程,也是壹個痛苦而耐心的過程,等待的過程就是尋找的過程。它“在壹個緊密的蚌殼裏”,關註外界。“它聽著四面八方的腳步聲/有的是急促的,有的是猶豫的,/而那些腳步聲壹個接壹個地堆積起來。”"它執著於自己的光,/並不在不適當的時候發光."朱正在等待壹個屬於自己的機會。只有當尋珠人“帶著怎樣的真誠和渴望走向它”時,它才能“莊嚴地向生活鋪開,投入到壹個嶄新的世界中”,珍珠歷盡艱辛,終於獲得了期待已久的奉獻權。這首詩象征著詩人深沈美好的心情。珠子和采珠人已經成為具有深刻含義的象征性形象。在這兩個意象的聯系中,詩人隱含著個人與時代、個人與偉大事業的關系。她寧願“付出”也不願意“努力埋葬”。她知道這種“給予”不是壹個容易的選擇,而是要認識到真正的價值。壹個人最大的價值,就是在這種毅然決然的選擇之後的“投資”中實現的。
詩人以哲學為基礎寫珍珠的心理過程,詩人深刻的哲學思考在這個情節中得以實現。珍珠和尋珠人的關系是確定的,但兩者的形象內涵是不確定的。可以寫愛情,可以寫生活,可以寫時代和人的哲學思考...簡而言之,這是詩歌朦朧美“賦予”詩人權利的象征。也許這就是珍珠和尋珠人的藝術魅力。
敬凱恩
普希金
作者簡介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是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詩人。我從小就喜歡文學。我是1811進入黃村學校的。在黃村寫的數百首詩中,我熱情謳歌了自然、友誼、愛情和人間的歡樂。1817年從黃村學校畢業後,普希金在外交部工作。在此期間,他寫下了《給恰達耶夫和國家的自由頌》等歌頌自由的詩歌,以手稿的形式在各行各業流傳,引起巨大反響。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問世後,受到了被譽為當代第壹詩人的茹科夫斯基的稱贊。他給普希金的照片上寫著:“落選的老師給了獲勝者的學生”。
普希金贊美自由的詩歌被送到沙皇手中,沙皇於1820年將他流放到俄羅斯南部。在此期間,詩人寫了浪漫主義的長詩,如《高加索的囚徒》、《土匪兄弟》、《茨岡》。這些詩充滿了對自由的向往和對舊世界的反叛。這位詩人最終因冒犯上司而被解職,俄羅斯當局將他流放到普斯科夫州,即他父親米哈伊洛夫·斯科耶的領地。他寫了壹組現實主義作品:詩化小說《尤金?奧涅金的主要篇章,悲劇鮑裏斯?戈杜諾夫的長詩《伯爵努林》和90多首詩。後期,普希金寫了《戈柳新村歷史》和《貝爾金小說集》。他把小工匠、小官吏、破落農民等“小人物”帶入文學,為後來的作家開辟了文學創作的新領域。以沙皇為首的“權貴”將他壹步步推向前進,最終上演了決鬥悲劇。他們假借法國逃犯唐太斯的名義殺死了詩人。
龍記得那個美妙的時刻:
妳突然出現在我眼前,
像壹個轉瞬即逝的幻覺,
像壹個聖潔美麗的仙女。
當我忍受噪音時,
當我嘗到絕望的滋味,
妳甜美的聲音在我耳邊回響,
妳美麗的臉龐讓我夢想著愛情。
歲月流逝,激情如颶風,
驅散那些過去的夢,
忘記,妳甜美的聲音,
忘記,妳迷人的臉龐。
被囚禁在壹個荒涼黑暗的地方,
我曾經沈默了很多年,
沒有神性,沒有靈感,
沒有眼淚,生活和愛情。
靈魂正在蘇醒,
妳出現在我眼前,
像壹個轉瞬即逝的幻覺,
像壹個聖潔美麗的仙女。
我的內心欣喜若狂,
只是因為,哦,壹切又變得生動了,
帶著神性和靈感,
用生命,眼淚和愛。
(杜成南譯)
簡要分析
《致凱恩》是普希金寫的最好最完美的愛情詩,寫於1825。詩中的凱恩是普希金的女朋友。普希金1819她20歲的時候,在彼得堡藝術學院院長奧列寧的家裏第壹次見到了她。當時她才19歲,已經嫁給了壹個52歲的將軍。詩中第壹句指的是第壹次。當普希金被囚禁在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1825)時,凱恩來到鄰國三山村探親,並再次見到了普希金。凱恩離開三山村回到裏加的那天,普希金買下並交付了“葉·普加尼?奧涅金的第壹章給了她,包括這首詩,日期是“1825 July 19”。凱恩曾在回憶錄中記錄下這壹幕。
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在於將愛情的激情與生活的激情有機地融合在壹起。我們知道,普希金短暫的壹生充滿了坎坷。21歲時,因寫贊美自由的詩,被沙皇流放到南方。雖然普希金過著流亡生活,但凱恩的形象壹直伴隨著他。與凱恩的第壹次相遇,成了詩人最美好最幸福的回憶。這美好的回憶使詩人在悲傷中感到快樂,在苦難中感到解脫。“妳甜美的聲音在我耳邊回響,妳美麗的臉龐讓我夢想著愛情。”
然而,生活的劇變驅散了詩人的夢想;鄉下的禁閉使這位詩人失去了作詩的靈感。凱恩的形象逐漸從詩人的腦海中消失了。詩人的心快死了。“沒有神性,沒有靈感,沒有眼淚,沒有生命和愛。”就在普希金感到心灰意冷的時候,凱恩又來到了他的身邊。愛與美的力量喚醒沈睡的靈魂,壹切已經冷卻死亡的東西在他心中復活。詩人終於在凱恩面前回憶起了生活、淚水和愛情。
在詩歌形式上,這首詩節奏和諧,富有節奏感。比如兩次重復“像壹個轉瞬即逝的幻象,像壹個聖潔美麗的仙女。”既刻畫了凱恩非凡的魅力,又反復吟唱,給人壹種驚心動魄的感覺
我希望我是壹股洪流。
佩特菲
裴多菲?桑托(寵物?Gfi Sándor,1823-1849),匈牙利著名詩人。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屠夫家庭。我曾經是壹名演員和壹名士兵。65438年至0844年,他從家鄉來到首都布達佩斯,從事報紙編輯工作。1846,文藝刊物《生活場景》創刊。1848參加了民主革命的起義,為匈牙利從奧地利的解放而英勇戰鬥,次年7月在與俄奧聯軍的戰鬥中獻出了生命。裴多菲擅長用詩歌抨擊封建專制,贊美為自由而戰的匈牙利人民,反映他們追求幸福生活和愛情的努力。他的創作突破了貴族文學的刻板印象,在匈牙利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到現在,他的很多詩都變成了民歌,在匈牙利人中間流傳。主要作品有敘事詩《鄉下的錘子》、《亞諾斯勇士》、《使徒》、政治抒情詩《反王》、《為民》、《民族之歌》、散文集《遊記》、戲劇《虎與鬣狗》、小說《陌生人的繩子》。
我希望我是壹股洪流。
佩特菲
我希望我是壹股洪流,
這是山裏的壹條河,
穿過崎嶇的道路,
穿過巖石...
只要我的愛人
這是壹條小魚,
在我的波浪中,
快樂地遊來遊去。
我希望我是壹片貧瘠的森林,
位於河的兩岸;
我喊道:
對抗風暴...
只要我的愛人
這是壹只鳥
停在樹枝上啼叫,
在我懷裏築巢。
我希望我是城堡的廢墟,
站在山頂上,
即使它很容易被破壞,
我沒有抑郁...
只要我的愛人
這是常春藤,
綠色的樹枝像手臂,
擡起我的額頭。
我希望我是壹間小屋,
躲在山谷裏,
遭受風雨的打擊,
屋頂留下了壹個傷口...
只要我的愛人
這是壹場熊熊大火,
在我的熔爐裏,
愉快而緩慢地眨眼;
我希望我是壹朵雲,
是壹面破旗,
越過荒野,
驕傲而疲憊地站著...
只要我的愛人
這是夕陽,
照在我蒼白的臉上,
射出紅色火焰。
指出
這首寫於1847年6月的詩,是裴多菲後期革命與愛情的典型詩篇,標誌著他革命與愛情都不應拋棄的愛情觀的確立,表達了詩人對基於革命的熱烈愛情的執著追求。
作品以熱烈奔放的真摯感情表達了對“吾愛”的愛。全詩分為五個自然段,用五組意象來對比對應“我”與“我的愛人”的愛情關系:激流與小魚,野林與飛鳥,廢墟與常春藤,小茅屋與火,雲朵與雲朵。從這五組意象的比較中,我們可以觸摸到詩人兩種不同情感的表達:在前兩組中,是雄偉高大的意象凸顯了“我”;但“吾愛”只是壹條在浪尖上歡快遊動的“小魚”,壹只“停在枝頭,在我懷裏築巢”的“鳥”,是壹個依戀、依戀的形象。然而在後三組意象中,作者卻換了筆鋒,以悲壯的心情描繪了“我”的毀滅、創傷和支離破碎,而“我的愛”則像“常春藤”、“火”、“夕陽”壹樣充滿了生機和熱情,無疑突出了“我的愛”,由此可以看出詩人在愛情中希望平等,在為革命事業的奮鬥中相互支持和鼓勵的思想。
這是壹首情詩,但其中有許多隱喻詩人的革命激情和奉獻精神。正是這種激情和精神,引發了裴多菲最終走上了保衛祖國的戰場,並最終為之獻身。
除了恰當運用意象的對比,更重要的是全詩的激情表達所形成的內在魅力貫穿始終。
謝希齡、李建明主編的新版大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