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繪畫藝術歷史悠久。大多數古畫都畫在墻上或屏風上。在漢唐時期,開國元勛的畫像被畫在宮殿上,以表彰他們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奠定基礎的功勛。這些宮廷畫今天早就不見了。但從大量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漢唐時期的墓葬壁畫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壁畫風格。他們從多方面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既描寫了地主階級的旅行、宴飲等腐朽生活,又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漁獵、制鹽、煉鐵、采桑等生產活動,以及撐桿跳、跳丸等各種精彩的雜技表演。
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也是古代畫家最喜歡的題材。金代著名畫家顧愷之有許多表現歷史故事或文學作品的作品。如《洛神賦》取材於三國時期詩人曹植的《洛神賦》,以豐富的藝術想象力描繪了詩人與洛神在洛水相會的場景。他的畫,就像蠶用筆吐絲,乍壹看很輕松,仔細琢磨,處處符合繪畫的規律。他非常重視刻畫人物的動態表情,說“傳神寫照在眼”。
洛神賦圖
中國的繪畫在唐宋時期非常繁榮。盛唐的吳道子被後人尊為“畫聖”。他壹生畫了300多幅壁畫和大量的卷軸畫。善畫人物、山水,筆法飛揚。他的畫風對後世影響很大。李是宋代壹位多才多藝的畫家,最擅長的是人物畫。他也因畫馬而出名。作品有《免周》、《五匹馬》、《魏延牧放》。在現存的人物畫中,最輝煌的傑作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畫描繪了北宋都城(開封)的繁華景象。畫面中心是城外的虹橋,橋面上車水馬龍,摩肩接踵,摩樞紐;橋下,壹艘巨大的油輪正在下桅桿過橋。人們在叫喊著,忙碌著。圖中有各種商店、酒店、官署,上百人忙忙碌碌,熙熙攘攘。作者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高超的畫面結構編排技巧,認真的創作態度,都值得我們學習。南宋愛國畫家的《伯夷叔齊采薇圖》在人物刻畫上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清明上河圖
魏晉以後,山水畫興起,到了唐代,李思訓和李昭道創造了“黃金山水”。由於使用了藍銅礦和綠松石等礦物顏料,以及粘土金的輪廓,這幅畫產生了輝煌的效果。畫家王維崇尚水墨山水,充滿詩意,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五代兩宋時期,湧現出壹大批傑出的山水畫家,如、管同、董源、、範寬、郭等。北宋末年,18歲的青年畫家王希孟創作了壹幅綠色長卷《千裏江山圖》,是壹幅氣象萬千的佳作。它以細致嚴謹的筆墨和瑰麗的色彩,用無限深情贊美了當時正在遭受金奴隸主貴族蹂躪的祖國大好河山。南宋畫家馬援、夏圭等人的畫作描繪了江南如畫的風景。元代以後,水墨寫意山水盛行,許多畫家都有很高的文學修養。他們強調抒發內心情感,在畫面上將詩、書、畫融為壹爐。但後來有些人只是模仿前人,作品越來越脫離生活。清代畫家石濤提出了“尋盡奇峰而作稿”的主張,反對傳統,崇尚創造,為山水畫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
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另壹個重要種類,它通過表現自然界中花卉、鳥類和動物的活潑生命力給人以美的享受。古代花鳥畫家非常重視觀察生活。比如宋代畫家易元吉,經常長期到山林中去觀察自然界中鳥獸的真實生態,所以他筆下的動物都很生動。歷代畫家留下了大量的花鳥畫,無論是精細工筆還是潑墨寫意畫,都充滿了商業氣息,能激發人們對生活的聯想。比如齊白石畫的跳躍的青蛙,漂浮的魚蝦,甚至各種昆蟲,飛禽走獸,作者通過濃重的色彩傳達出來的生動的表情和奔放的熱情,不能不引起人們蓬勃向上,熱愛生活的感情!
2.藝術奇跡——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隨著社會的發展,書法的趨勢是由繁到簡,但書法的藝術技巧卻是多種多樣的。經過幾千年的實踐和創造,已經成為書法藝術的豐富瑰寶和優秀傳統。
從古至今,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這是寫在動物骨頭上的。結構、長短、大小略不確定,筆法方方正正,肥瘦飛揚。錢的數量很少。極其錯綜,且風格雄壯或渾厚,精神爽朗,古趣盎然。另壹個體系是從書法的起源形成的。
漢魏以後,中國的書法真正成為壹門藝術,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書法家。經過多年的努力學習和實踐,他們在書寫形式、表現方法、筆墨等方面進行了許多創新,能夠將筆法與書法家自身的內心感受相結合,使這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蘭亭集序
被稱為晉代“書聖”的王羲之,從七歲開始學習書法,有時用手指在衣服上練字,有時在月下練字。經過多年的刻苦學習和練習,他的書法藝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的書法美如春雲,宛如彎鐵,美麗的外表與內在的力量融為壹體。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他的墨跡。遺憾的是,失傳已久,現在流傳於世的都是復制品。324字的《蘭亭序》中有20個漢字,但這20個漢字“之”並不相同,無論是結構上的改革,還是筆法上的改造。唐代書法家嚴陣,靈動笨拙,質樸有力;劉公權帥氣儒雅,明艷動人;其余的,如歐陽詢,余士南,隋亮等書法家,創造了自己的創作在世界上。張旭、懷素的草書醒目婉約,似遊龍,動作連綿,筆法豪放熱烈。後來宋代有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他們大多善走惡罵,或溫柔嫵媚,或豐腴跌宕,或俊朗矯健,風格多樣,造詣頗高。元朝有個叫趙萌的人,叫趙體。明代有董其昌。從清朝到近代,出類拔萃的人很多。
3.東方藝術的寶庫——中國四大石窟
公元四世紀左右,隨著佛教的興起,佛教藝術也在中國興盛起來。遍布南北的大大小小數百個洞穴群,為我們保存了無數精美的古代繪畫和雕塑,是東方藝術的珍貴瑰寶。
中國最大的洞穴群是甘肅省的敦煌莫高窟。從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到清朝,在鳴沙山3裏長的巖壁上,1500多年間,層層修築了480多個洞窟。每個洞穴都有以佛教故事為主題的彩繪雕像和壁畫。說起敦煌壁畫,不僅畫技高,而且數量驚人。如果把敦煌石窟的壁畫並排連接起來,可以排成壹個50多裏長的大畫廊。這些壁畫主要來自北魏和唐朝。北魏畫風博大,內容主要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和“佛祖出世”的故事。唐代大量流行的題材是描繪佛教虛構的“極樂世界”的各種場景,稱為“凈土之變”。敦煌石窟還保存了2000多尊歷代彩色塑料佛像,其中最大的有33米高。此外,19年底,在敦煌石窟的壹個封閉的石室中發現了大量價值很高的古卷、文獻和卷軸。這壹發現震驚了全世界。
甘肅天水縣的麥積山石窟是另壹個大型石窟。從公元4世紀開始,歷代在這座山上修建了200多個洞穴,都是在懸崖上開鑿的,由層層棧道連接。麥積山石窟的北朝彩塑佛像造型俊朗灑脫,藝術水平很高。現存古代雕塑7000多件,還有壹些壁畫和精美的石雕。
山西省大同市曾是鮮卑人建立的北魏都城,宏偉的雲岡石窟開鑿於5世紀下半葉。現存主要洞窟53個,有宏大莊嚴的露天巨佛,無數的小佛、菩薩、樂師、飛星。還有佛教的故事圖,可以說是刻在石頭上的“連環畫”。天花板和柱子上也雕刻著神奇的動物和精美的圖案。進入洞穴就像置身於壹個神話世界。
5世紀末,北魏遷都河南洛陽,在沂水河畔的龍門上修建了壹個龐大的石窟群——龍門石窟。後人先後在龍門山和對岸香山堅硬的青石山壁上開鑿了2000多個洞窟和佛龕,* * *雕刻佛像近65438+萬尊。龍門石窟最傑出的代表作品是唐代奉先寺的壹組露天石雕。由13米高的魯舍那大佛、成對弟子、菩薩、天王、威武之士、贊助人組成。盧舍那用溫柔善良的目光俯視著前來朝拜的人們。其他雕像有不同的表情和氣質。龍門石窟還保存了3000多幅碑刻,是中國書法藝術中的瑰寶。
4.中國古代音樂。
中國的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文獻中記載和保存的大量古代音樂傳說,雖然有壹些後人附加的成分,但仍使我們知道古代人音樂生活的痕跡。考古發現的樂器可以充分說明當時音樂文化的高度發達程度。近年來,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了數十件骨哨。它們由動物肢體和骨骼制成,是後世笛子和笛子樂器的遠祖,距今約7000年。後來在山西夏縣東峽峰遺址出土的石編鐘,懸掛敲擊,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距今約6000年。陶孫漁是壹種有壹到三個音孔的樂器,在陜西Xi半坡遺址、陜西萬全縣景村遺址和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均有發現。通過演奏和測量它們的聲音,我們可以窺見音階和調式在中國四五千年的萌芽和發展。
隨著國家的衰落和動蕩,晚唐詩歌的風格和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杜牧和李商隱的詩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但都相當感傷。這些縱情聲色的詩歌,有的表現的是精神的空虛。這種傾向在晚唐時期變得更加嚴重。內容貧乏、形式華麗的詩風幾乎彌漫了整個詩壇。而皮日休、杜荀鶴、陸龜蒙的詩歌卻能以現實主義的批判來反映晚唐深刻的社會矛盾。
還有壹種人們熟悉的古老樂器——編鐘。據《呂氏春秋》、《山海經》等書記載,這種鐘是用懸掛或鼓引伸而成的。當然這種說法無法考證,但說明它的歷史非常悠久。目前最早的編鐘出土於1954年陜西省長安縣普都村。是西周中期的產物,已經是有壹定規模的旋律樂器了。近年來,陜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山東、河北等地出土了西周晚期至戰國時期的編鐘,數量逐漸增多,由9件、11件、13件和14件組成。有些音高相當準確,可以形成完整的五聲音階、六聲音階或七聲音階。
我們以1957河南信陽戰國楚墓出土的編鐘和1978湖北睢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為例。楚墓出土的有***13個編鐘,每個編鐘上都刻有精美的花紋。最大的鐘刻有12。根據它的形狀和銘文,考古學家推斷它是春秋晚期或戰國早期鑄造的。這套編鐘保存完好,不僅沒有裂紋,也沒有被侵蝕多年的銹跡。鐘身閃耀著略帶黑色的銅光澤。最大的重4.36公斤,高30.2厘米。最小的重0.398 kg,高12.93 cm。它們按照大小依次擺放在鐘臺上,鐘臺高80.7厘米。古代樂師坐在地板上或跪在地上敲門。今天,我們可以用它來測量厘米。古代樂師坐在地板上或跪在地上敲門。今天,我們可以用它來演奏完整的六音民歌或伴奏歌舞。
湖北睢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更是令人驚嘆:是***64件,分三層掛在漆銅木結構的鐘架上,每層的柱上是青銅劍武士。它們的形狀和重量在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最小的壹塊重2.4公斤,高20.2厘米;最大的壹塊重203.6 kg,高153.4 cm。它們的總重量超過2500公斤。鐘架通常是11.83m;高達2.73米。大神,場面相當壯觀!這座墳墓埋葬於公元前434年,距今2400多年。出土時,鐘架上還有演奏工具:六根T型木槌和兩根彩繪長棍。它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的關註,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
壹套鐘
這套編鐘音樂性能好,音色美。旋律主體部分是中層鐘,有12個半音,可以在宮中旋轉。總音域跨度超過5個八度。其音階結構與現代各國普遍使用的c大調7音音階相同。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展覽期間,六名年輕男女同時演奏,可以演奏世界各地的音樂。如日本的櫻花、中國的現代音樂《草原上》、古代曲調改編的《超越》、《楚尚》等。演奏時,中上層的撥動鈴和鐘聲悠揚洪亮,下層的鐘聲深沈宏大。鐘聲的響起組成了優美的音樂,回蕩在人們的耳邊,令人振奮。外國友人欣賞這套珍貴文物時驚呼,“只有在中國才能欣賞到2000年前古代樂器演奏的音樂,這是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
與這套編鐘同時出土的還有石編鐘和笙、池、排簫、十弦琴、琴、劍鼓等竹木樂器,制作精美。編鐘和編鐘上刻有銘文,是我們研究古代音樂和音律的珍貴資料。曾侯乙墓樂器的發掘,向我們展示了壹個地下音樂寶庫!它反映了戰國時期中國音樂理論和實踐的輝煌成就。
5.精美的工藝品
人們經常用“精致”、“巧妙”、“完美”、“獨特”等美麗的詞語來描述中國的工藝美術。是的,中國的工藝美術有著悠久而光榮的歷史傳統,早就被譽為“工藝美術之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禮物,無論是石頭、泥土、骨牙、竹子,還是金屬、玻璃等。他們可以利用當地的材料,創造出滿足人們物質和文化需求的工藝品。
慕斯武定
到了商朝,我國人民已經掌握了金屬技術——青銅冶煉、合金、造型和鑄造等等,於是出現了舉世聞名的青銅藝術。考古學家為我們提供了數萬件青銅藝術品,當我們參觀博物館,站在這些青銅工藝品前,往往會有壹種凝重、威嚴的氣勢感染著我們。憨厚美觀的造型,細致多層次的浮雕鑄花裝飾,仿佛有壹種吸引力,讓人流連忘返。這是手工業奴隸的偉大創造,是他們血汗和生命的結晶。中國封建社會的工藝美術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內容之壹。人們生活的衣、食、住、行、用,都成為可以使用工藝美術的地方,成就是多方面的:完成了從陶器到瓷器的過渡;傳統青銅工藝的普及;新興煉鐵技術的廣泛應用;金銀精品的開發;漆藝的高技術成就;雕塑技術的全面開花;絲織技術的國際聲譽;等壹下。僅舉幾個例子:
在這個橫流的時代,南宋崛起了壹位偉大的歌唱家——辛棄疾。他不僅講玉雕技術:據說在2700多年前,有壹位經驗豐富的玉器鑒賞家,名叫卞和。壹天,他在深山峽谷中發現了壹塊石頭。他斷定,這是壹塊罕見的翡翠原石,如果能把它剖開,就可以做成罕見的玉雕工藝品。於是他把這塊粗糙的玉獻給了李國王。難道不知道李國王聽信了庸人的意見,說這只是壹塊普通的石頭嗎?就這樣,卞和的貢獻沒有被接受。而是根據當時的法規,以欺君之罪,先後斷了他的左腳和右腳。這段不幸而又不公平的經歷,讓卞和無比難過。讓他難過的不是自己把腳摔斷了,而是沒有人認識這塊璞玉。後來文王即位,他命令玉工下大力氣切割粗玉。啊,石頭的內層真是稀世珍寶。文王用這塊寶玉制作了壹件精美的玉雕工藝品——漁舟,取名“和氏璧”。這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和氏璧無價”的故事。論絲織技術: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通道,中國絲織技術從東方傳到西方,直到地中海東岸。地中海沿岸的古羅馬人喜愛東方“塞裏斯(絲綢)國”的絲綢產品。他們用壹枚價值連城的黃金,通過波斯商人,與東方(中國)交換絲綢刺繡。漢代的絲織品為什麽有這麽大的吸引力?根據古絲綢之路沿線新疆出土的實物資料,特別是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絲綢刺繡作品,不難看出漢代的絲綢不僅質地柔軟、光澤潤澤,而且易於穿著,註重藝術效果。很多作品圖案密集,色彩艷麗。雖然埋在地下兩千年了,但今天依然是美麗動人的衣服。
此外,女詞人李清照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她的壹生分為早期和晚期。在渡江之前,她寫了許多帶有感傷情懷的作品。渡江後,她風格大變,寫了許多傷感的文字,既反映了她個人的不幸,也深刻地反映了時代的不幸。
關於陶瓷工藝:明清時期是中國陶瓷藝術史上技術成就最高的時期,尤其是琉璃和繪畫,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技藝精湛。比如青瓷可以燒出“玉如冰”的質感和色感,也可以燒出雨後的瓷色。在公元16世紀晚期,在法國作家杜福爾的壹部傳奇歌劇中,有壹個名叫謝拉頓的牧羊人。他穿著壹件漂亮的藍色連衣裙,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恰在此時,來自中國浙江龍泉的青瓷首次傳入法國,讓人愛不釋手。清澈潤澤的綠釉和希拉東的藍色衣服同樣讓愛美的法國人著迷。因此,人們會把這兩種美好的事物聯系在壹起,幽默地用“喜來登”這個名字來稱呼和贊美中國的龍泉瓷色。
精美的瓷器
我國人民創造的手工藝品豐富多彩,美觀大方,是人類物質文化史上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