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壹條小河是現代詩人馮偉在1925寫的壹首詩。這首詩用摹仿事物的方法,把人比作壹條小河,然後以流經森林、花朵和大海的旅程為抒情線索,委婉地表達了對戀人的懷念和不可挽回的友誼,在悲傷中看到了堅持。
解讀馮至在江上:馮至先生的《伍子胥在江上》借用了壹個漁夫的心情“多麽平淡”,通過他的歌聲和事跡,讓伍子胥從焦慮變得平靜。
現代作家中,以《故事新編》作者魯迅為代表的,還有寫歷史小說的茅盾先生、施蟄存先生,馮至先生也是領軍人物。歷史小說的創作很難打破這種古為今用,以古諷今的怪圈。馮先生的《伍子胥》寫於1942至1943。“伍子胥”是中國文化中復仇的象征之壹,其創作意圖與時代密切相關。
馮至先生的《伍子胥河》,借壹個心情如此平淡的漁夫,通過他的歌聲和事跡,讓伍子胥從焦慮中變得平靜。文中提到的“引渡的恩惠”,“妳和我壹起過河,同時也跨過了我的仇恨”就是這個意思。
和施蟄存先生壹樣,馮至先生也用西方現代小說的思路來處理中國的歷史題材。《伍子胥》中的漁夫和伍子胥是兩個孤立的人物,伍子胥從漁夫那裏得到的“引渡恩惠”完全是他的壹廂情願。
馮誌簡介:
馮至(1905年9月17 -1993年2月22日),原名馮承誌,生於直隸涿州(今河北),現代詩人、學者。馮家是天津有名的鹽商。鹽傳入直隸涿州,所以誕生在涿州。我曾經在北京四中學習。
馮至於1923加入林如濟的文學團體淺草社。1925年,他與楊輝、陳相鶴、陳等創辦了社,出版了周刊、雙月刊和叢書。65438-0930留學德國,先後就讀於柏林大學和海德堡大學,65438-0935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6-1939在同濟大學任教。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嚴謹求實的學風。對於寫論文,學術界有壹個流行的成語,叫做“言出必有因”。它表達了寫文章要以證據和邏輯為基礎,這大概就是“嚴謹”的要求。但我認為,僅僅按照這句話行事,遠遠達不到科學的要求,因為這兩個條件只是說明了作者寫文章時的主觀要求,並沒有提出寫出來的文章應該是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