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宋詞和英詩中的愛情——李清照和艾米莉·狄金森詩歌賞析

宋詞和英詩中的愛情——李清照和艾米莉·狄金森詩歌賞析

李清照和艾米莉·狄金森,壹個是生活在中國南北宋之交的絕世才女,壹個是對美國文學做出裏程碑式貢獻的19世紀女詩人。他們之間沒有聯系。800年後,他們遙遙相望。壹個年少天真卻在中年獨自承受國破家亡之痛的人,壹個逃離塵世隱居壹生的人,都與詩歌相伴。

說同樣的話,他們都出生在書香門第,有著良好的教育氛圍。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北宋末年的著名學者,家中藏書甚多。艾米莉·狄金森的祖父是阿姆赫斯特州立學院的創始人,她的父親是鎮上的首席律師。因為都是女人,心思細膩敏感,對愛情有著相同的直覺,卻因為生活經歷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想法和體驗。

我小時候經常讀李清照的詩。我記得她微醉,從湖中央的壹個小亭子裏走回岸邊。她啟動了鷗鷺,笑得很清楚。她憐惜著那張被西風裹得比黃花還薄的臉,想象著她整天盯著自己看的悲傷。現在我讀狄金森的詩,看到她愛過,被愛過,希望過,絕望過。她壹生孤獨,但正是因為孤獨,她才能夠在詩歌中寫出自己的靈魂,傾訴自己壹點壹滴的情感波動。

狄金森的1775首詩中,描寫愛情相關主題的有近300首,直接提到“愛情”的有123首,而李清照表達愛情含蓄婉轉。在流傳至今的近50個字中,雖然很少有字字面上出現“愛”字,但大多透露著愛情的萌發,思念的苦澀,又將何去何從。

狄金森在1854拜訪了費城,在聽了查爾斯·沃茲沃斯牧師的布道後,她愛上了這個40歲的已婚男人。

1858年,狄金森寫了壹首詩《但願我是妳的夏天》,熱情奔放,豪爽豪放,願向戀人手中鮮艷的花朵示愛:

28歲的狄金森深深沈迷於愛情,如此坦率直白,西方女性對待愛情的態度展現得淋漓盡致,愛情的萌芽也被李清照在她的早期作品《小紅唇》中描寫得淋漓盡致:

相比狄金森熱情奔放的態度,李清照是內斂的,少女的羞澀感都蘊含在那種溫柔裏。16-17歲的李清照在家裏遇到了20歲的趙明誠,也就是她未來的丈夫,美麗的眼睛,優雅的舉止,讓她第壹次有了感動。她想吮吸的是愛情的甘露。

李清照很幸運能和誌同道合的人相愛,雖然沒有培養壹輩子;而狄金森卻只能獨自品嘗無果的愛情,因為她愛上了壹個有家室的人。

她和華茲華斯最終見面不超過四次。華茲華斯在1860和1880兩次去狄金森家,也許在1867中間還有壹次會面。(潘夏回)

從65438到0862,迪金森開始給希金森船長寫信。希金森在內戰期間擔任卡羅萊納州第壹支黑人誌願軍的隊長。退伍後進入文壇,成為《大西洋月刊》的編輯。狄金森從1862壹直與希金森保持通信,直至去世,不僅是為了詩歌創作的指導,也是為了精神上的慰藉。

1862無疑是艾米莉·狄金森極其富有的壹年。主要是她的感情需要在她的詩裏找到寄托和慰藉。

這首《先生,我為什麽愛妳》生動地描述了狄金森對愛情的解釋。愛源於自然。沒有理由,愛就是愛。草隨風而動,姿態難以控制。愛情在閃電面前難免會忍不住閉眼。

《如果妳在秋天來了》是我最喜歡的狄金森的愛情詩之壹,也是寫在1862左右,描寫了對愛情的等待和向往。我喜歡她機智天真的話語。如果心愛的人能在秋天來到她身邊,她會像管家壹樣壹掃夏日。我很佩服狄金森,在愛情等待沒有結果的時候,有這樣積極的態度,不自憐,不暗自傷心。她會不知所措,但不知所措的時候,她會直接說出來。

李清照在1101嫁給趙明誠後,她的丈夫趙明誠還是太學的學生,每個月的初壹、十五才能回家,之後經常去外地讀書,大多相差幾個月。獨居空閨思念丈夫的易安,在此期間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其中尤以《壹枝梅》最為著名:

和狄金森壹樣,李清照也在等待愛情。《孫中山》中著名作詞人陳廷焯評價說:“易安的美句,如《梅子壹枝梅》,開篇有七言雲:‘紅蓮香留秋色壹玉’,精妙絕倫,真不食人間煙火。”

李清照的孤僻與狄金森充滿生活氣息的俏皮形成鮮明對比。如果說狄金森的等待情緒是主動的,那麽李清照的等待則是被動的,苦澀的滋味更多的是由她自己的內心來承擔。即使父親給李清照提供了比其他女孩更寬松自由的成長環境,但時代的局限還是讓她恪守著女性的本分。無論錯過多少,都要自己承擔,不能怪老公,更不能怪法院。

1103,李清照19歲,結婚兩年了,但這壹年經歷了太多。其父李因黨派之爭被革職時,朝廷下令:“尚書省黨員子弟,不論有無官員,壹律查辦,並勒令其在外居住,不得私自前往闕下”(語)。她不得不離開丈夫趙明城,離開繁華的汴京,搬回明水。新婚夫婦要面對如此漫長的分離,庭上壹絲壹毫的波動都在不經意間影響著無數家庭的悲歡離合。

或許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易安的作品不再是多余的閑愁。這是她第壹次開始面對人事變動的殘酷現實。她不知道這只是開始。年輕的她,無法預料從此要迎接的人生會有那麽多的流浪。

九月初九重陽節,還是沒能和愛人相聚。李清照的筆在紙上遊走,寫下了這首《醉花吟》:

蕭瑟的秋風搖開了細細的黃花,淡淡的閑愁如今已化作刺骨的相思。“莫道不消,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句話特別動情。詞學大師唐圭璋在《唐宋詞略解》中說,“末了,因花之瘦而觸己之瘦”(唐圭璋)。

悲傷和離別纏繞在李清照的心裏,而且是壹團。也許這就是東方女人和西方女人的區別。中國很多描寫思女之情的古詩詞,大都是這樣的,都是壹個人傷心落淚,而西方女性追求平等和思想自由,期待愛情的到來,並勇敢追求。

隨著婆家的沒落,李清照帶著婆家離開了汴京,她和趙明誠在青州度過了最後的十年,平淡卻幸福的生活。

然而1127年,李清照43歲,北方女真族入侵汴京。宋徽宗、欽宗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也隨丈夫逃往南方。

1129年,趙明誠在即將成為湖州巡撫的途中病逝,國破家亡、夫亡的痛苦都壓在了李清照的肩上。

與李清照相比,狄金森沒有被時代發揚光大,不僅因為她在崛起的美國,不像中國的古代王朝對她施加了那麽大的權力,還因為被稱為“阿姆赫斯特的女兒”的狄金森在1858之後就很少出門,在自己的哮天生活、寫詩、與朋友保持通信。

1878左右,狄金森快50歲的時候,她和馬薩諸塞州的法官奧蒂斯·洛德相處得很好。洛德曾向她求婚,但她拒絕了。在經歷了太多的世間風風雨雨和感情起伏之後,她不再願意被婚姻的形式所束縛。(周建新)

這首《我不能和妳壹起生活》不是狄金森晚年寫的,而是在1863左右,這是她壹生中比較豐富的壹首歌,但其中表達的對愛的理解與狄金森對主的感情非常吻合。狄金森和洛德之間有柏拉圖式的愛情,狄金森當時沒有溫暖的少女情懷。愛情是她精神上的補充。她是壹個獨立的個體,她的愛情也是獨立的。她不需要也不應該靠婚姻來生存。(張穎)

1132年,和狄金森壹樣,李清照在近半個世紀裏遇到了壹個叫張汝舟的人。他是弟弟政府的同事,愛好詩詞書畫,長相儒雅,風度翩翩。張汝舟長期在李清照身邊,給予她溫暖的關懷和體貼的照顧。守寡三年的易安會有點心動。

壹個飽經風霜的女人只想要壹只溫柔的手去撫摸她傷痕累累的靈魂。張汝舟正好在這樣的時候出現。與狄金森不同,李清照決定嫁給這個男人。更有甚者,她錯怪了壹個人。張汝舟只是為了討好李清照而收藏書畫、石頭、玉器。婚後變了臉,經常打罵她。

當年的張汝舟,對女人狀告丈夫違法的規定,肆意妄為,卻不知道李清照哪裏是個普通女人。就算大家都不敢做,她也會為了自己的尊嚴毫不猶豫的去做。在獄中,李清照起訴張汝州,要求離婚。

經歷了這麽多磨難,李清照看透了壹切,看淡了壹切。當年聞壹聞的青梅,隔了幾十年的時空,在老房子的門房裏,似乎還有壹種酸甜的香氣,但我回頭看,現在的李清照,卻是壹個人。

下面這首《聲慢》是李清照晚年最著名的詞之壹,不僅是因為疊詞的押韻朗朗上口,更是因為其中的憂傷冷如冬日的海水,刺痛人心。

愛情對她來說是遙遠而不可觸及的記憶,她也對愛情絕望。

畢竟她和迪金森不壹樣。愛情在狄金森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但婚姻卻沒有那麽重要,壹個人生活也不壹定那麽灰暗。而李清照生活在中國的宋代,被嚴格的禮教和道德規則所禁錮,壹個沒有丈夫的女人就像沒有壹天可以依靠。失去丈夫對普通女性來說是致命的打擊,但對李清照這樣的怪女孩來說,也是命運無情的打磨。我壹生都在尋找的親情,現在已經隨風而逝。黃昏,雨落在我的心上,無論是雨水還是無聲的淚水。誰知道呢?

李清照和狄金森都是各自國家文學才華出眾的女性詞人,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美國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說“狄金森的詩描繪了壹幅心靈的風景”,中國著名文學研究者錢鐘書在談及狄金森詩中的壹個共同主題時說,“如果妳得到了妳想要的,妳會失望和憎恨...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人稱“壹個sumptous destiny”,眼睛貪婪,肚子無聊。

李清照是季羨林眼中的代名詞,是郭沫若的“大明湖畔趵突泉旁故居在柳深處,漱玉集中金石學中的文采有先主遺風”(海曉虹)。

對於愛情的期待和掙紮,酸甜苦辣,東西方對女性的理解本來就因為文化差異而不同,而李清照和狄金森則因為各自的經歷而有著不同的面貌。艾米莉·狄金森細膩的感情是“他用手指摸索著妳的靈魂,像鋼琴師撫摸著琴鍵”(艾米莉·狄金森),李清照不可磨滅的家國情懷是“染柳煙,吹梅笛,知春幾許”(唐圭璋)。

愛情中的失意給了狄金森在自己靈魂世界裏漫遊的機會,時局的變化和命運的漂泊使李清照對愛情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正是因為他們有過痛苦的經歷,才能最終培養出別人的詩。

參考

艾米莉·狄金森。艾米莉·狄金森詩歌與書信選[M]。普龍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艾米莉·狄金森。艾米莉·狄金森詩選[M]。蔣豐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海小紅。李清照詞傳[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倪二。李清照詞傳:夕陽西下送別[M]。上海:文慧出版社,2012。

泛夏回。英美文學研究[M]。Xi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唐圭璋。唐宋詞簡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張穎。自省·崇敬·激越——艾米莉·狄金森詩歌的精神軌跡[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3,(3)。

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獨特的人生[J]。Xi外國語大學學報,199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