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劇詩

劇詩

1.什麽是戲劇詩?戲劇詩的定義

戲劇詩字面上有兩層意思。壹個是指用戲劇的方式寫的詩,壹個是指用戲劇的方式寫的有戲劇內容的詩。這裏我指的是前者。

戲劇詩,在西方文論中有時被稱為“戲劇詩”,是指以詩歌風格寫成的詩劇、喜劇或悲劇。這個特別的指稱,真的是翻譯上的誤解。按照漢語的用法,西方文論中的“戲劇性的詩歌”應該通過顛倒主語和修飾語來稱為“詩劇”或“詩劇”。在現實演出中,“詩劇”不是以詩歌朗誦為主,而是以演唱為主。詩歌加上音樂的翅膀成為詞和歌詞,配合音樂成為歌曲。詠嘆調,宣敘調,它的歌詞是詩歌、戲劇中的段落、歌詞或敘事小詩。這樣,壹部詩劇就被稱為歌劇。偉大的詩人莎士比亞在西方享有很高的聲譽,不僅因為他的十四行詩,還因為他的詩的戲劇性。《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哈姆雷特》已經成為歐美文學和文化的常識,成為藝術修養和家庭教育的標誌。在西方文學理論中,戲劇和詩歌往往是混在壹起的。很多以詩歌命名的文學理論,往往從本質上講戲劇。詩人和劇作家的身份也混淆了。這個場景有點像元代的戲曲家。戲劇家關、、馬致遠等用歌曲創作劇本,也分別用小曲、散曲來抒發感情。如果我們承認屈是壹種特殊的詩,那麽由套曲構成的戲劇就大體上等同於西方的詩劇。但從文體學的本質來說,還是要區分戲劇和詩歌。戲劇就是戲劇,即使寫在詩裏也叫戲劇,可以叫詩劇。詩就是詩,哪怕包含再多的戲劇,也是詩。否則我們根本無法定義詩歌和戲劇。在這壹點上,壹向以理性論證為榮的西方文藝理論家,還沒有任何人理解。但如果把詩歌和戲劇的概念混在壹起,把中國的戲曲、戲劇和詩歌混在壹起,它們之間有著天壤之別的風格,就會混淆。如果是這樣,不知道會鬧出多少笑話和尷尬。

我覺得戲劇詩這個概念應該和詩劇、敘事詩、抒情詩相提並論。它不同於

詩劇在於,詩劇是由無數首詩組成的戲劇,而構成戲劇的詩只是壹首抒情詩、壹首風景詩或壹首敘事詩,不壹定具有戲劇性。詩劇的戲劇性是由詩劇作者(詩人和劇作家)設計的人物沖突和故事情節產生的。戲劇詩是壹種自成體系的戲劇詩。戲劇詩不同於敘事詩。敘事詩以敘事為任務。詩歌是敘事詩的形式,敘事是其主要手段,通過敘事抒情是其目的。敘事詩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戲劇性的。敘事詩有時候是壹件事,但更多的是很多事,比如寫壹個人的成長、生活、學習、工作、戰鬥等。,並通過敘事反映時代風貌和歷史進程。這類敘事詩往往被寫成長詩,接近西方史詩。如果敘事更有敘事性和虛構性,可以改成詩化小說。在這裏,敘事詩強調詩中人物和事件的命運,戲劇不是詩人考慮的主要因素。戲劇詩也是詩歌的進步,有壹定的敘事性,但壹般是以壹個人、壹件事、壹個場景為基礎的。這壹人壹物壹景被寫進詩裏,是因為它富有戲劇性。也就是說,戲劇詩借助壹定的戲劇結構和戲劇沖突(對立和對比)來完成詩的抒情主題。與客觀上類似於新聞報道和報告文學,但以詩體寫成的敘事詩不同,戲劇詩在戲劇情節設置和人物安排上具有強烈的主觀戲劇性色彩。這種顏色只要想想戲劇的面部藝術,象征主義,表意性,就可以想象出來。戲劇詩在戲劇矛盾的設置上,有強烈的詩人傾向,褒貶分明;喜劇要麽是幽默,要麽是對悲劇事件的強烈憤慨和對悲劇人物的深切同情,要麽是善意的嘲諷,要麽是黑色幽默和尖銳諷刺。所以戲劇詩的抒情味比敘事詩要濃得多。

但戲曲詩的抒情性不等於普通的抒情詩。普通的抒情詩是直接抒發感情,或是借助意象、意境、象征來抒發感情。雖然他們依賴於客觀的對應物,場景和敘事描述,但他們的主觀情感仍然非常強烈。而戲劇詩則因為是以戲劇為基礎來表達情感,所以內斂客觀得多。這是壹種用詩中戲劇化的情節表達詩人心靈的冷抒情。

從上面的解釋,我們可以給戲劇詩下壹個定義:什麽是戲劇詩?戲劇詩是壹種特殊的抒情詩,是在壹首詩中單獨地、抒情地寫出來的。

2.戲劇詩是什麽意思?戲劇詩的表演前景如何?

戲劇詩是指人類生活中的戲劇沖突,如對抗、對立、對比和不平衡、錯位、不對稱和不和諧。這種戲劇性表現在詩歌的形式和語言上,即詩歌的結構和語言之間的張力,以及詩歌不同元素的組合。

這裏需要狄德羅對戲劇的論述:“戲劇系統在其整個範圍內是這樣定義的,輕松的喜劇以人的缺點和可笑為對象;嚴肅喜劇,以人類的美德和責任為對象;悲劇從來都是針對大眾的災難,大人物的不幸,但也會有家庭的不幸事件。”從狄德羅的這段話,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們戲劇詩的表達範圍有多廣。尤其是在這個轉型的社會,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矛盾和沖突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廣泛和激烈:無論是來自社會還是家庭,無論是在政治生活領域還是在經濟生活領域,人性的軟弱、民族的自卑、愚昧、迷信、自私等道德缺陷帶來的笑柄和短板,以及人類道德和責任的喪失和缺失,給社會生活帶來了不止壹系列的諷刺喜劇上演。還在上演壹場人們還沒有意識到的大悲劇!而群體性的災難,家庭的不幸,大人物的不幸,中人物的不幸,小人物的不幸,我們這裏不是經常發生嗎?戰爭、洪水、溫室效應、白色汙染、人被商品異化、人的集體無意識在統壹單位制和精神領域的扭曲和個性的泯滅(如高考和考試制度對學生創造力、自由和民主精神的摧殘等。)都為戲曲詩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戲劇詩的特點是:首先,要求詩的內容有壹定的戲劇情節:有事情可講,有故事可講,有場景可展示,有人物可出現,有聲音,有繪畫,有感情,有心理獨白.....而這些都是可以被克制和濃縮的,這樣詩歌才能借助壹定的內在結構,真正創造出壹個空間,壹個世界,壹個戲劇境界。最好有壹定的定力,但不壹定要遵循戲劇嚴格的“三統壹”。可以是壹個或者兩個人物,也可以寫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沖突,言行不壹和看上去的不壹樣。俗話說“無巧不成書”,戲劇詩當然可以編造故事,制造巧合,架構戲劇情節,只要合乎邏輯,符合現實,合情合理,就能提示事物的本質,完成詩人的思想判斷和情感表達。

3.戲劇詩歌的戲劇手段和藝術修辭

戲劇詩歌創作的第壹步是從抒情詩人的身份退至生活的參與者和觀察者的身份。正如別林斯基所說:“他不再是專註於自己感覺和直覺的內心世界,也不再是詩人本人。他出來了,成為他的活動所造成的客觀現實世界中的直觀對象;他被分割,成為眾多角色的生動總和,戲劇就是由這眾多角色的動作和反應組成的。”這裏要補充壹點,詩人不僅是用他人的眼光觀察自己,更是用穿透力極強的眼光觀察世界和人性,把握進入每壹個被觀察人的內心世界和世界的鑰匙,了解他真實的思想感情。只有這樣,詩人才能在詩歌中更好地設置和表達他的戲劇動機。戲劇情節的主題。

其次,戲劇詩人應該在他們的詩歌中尋求壹個合適的表達視角:從正面還是從側面?是用烤雲捧月的方法,還是畫背面的方法?是先抑後揚,還是先揚後抑?戲劇情節是向後寫還是向前寫,單壹結構還是多重結構?是壹場還是幾場?是關於壹個人還是兩三個人?語言語調的具體意義是什麽,是在民族民間語言中,還是在通用的文學語言中?疏遠和分離的效果是什麽?有沒有符號,隱喻,心理暗示?加不加局部神秘化就像中國畫留白?……

戲劇詩的戲劇手段可分為整體戲劇效果和局部戲劇效果兩大類。

全詩的戲劇性處理達到了整體的戲劇效果。如唐代宋文誌《過漢水》:“嶺外聲斷,冬復歷春。現在,在我的村莊附近,遇到人們,我不敢問壹個問題。”這是寫人的鄉愁的矛盾和沖突。壹個戲劇性的場景躍然紙上,鄉愁沒有寫出來,卻寫滿了紙。與宋並稱為“沈宋”的沈芝甫、沈雲卿也在《雜詩》中寫下了壹段戲劇性的描寫:“對著黃龍城,我軍早就發了。這裏的女孩看著同樣憂郁的月亮,照亮我們的中國戰士。年輕的妻子夢見春天,昨夜她們英勇的丈夫。在壹次大的進攻中,用旗幟和鼓,攻占了黃龍城?”這種戲劇場景不就是十五的月亮和仰望星空的唐朝式對唱嗎?這裏“今春”和“昨夜”的時間錯位了,有壹個道具“月亮”來切換兩地的聯系:從“閨房”到“韓家英”。前面有背景和時間提示,後面是抒情提問,比現在的文藝晚會導演的戲劇意識強多了!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思遠》,意境優美。詩人筆下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壹系列的動作來完成的,就像壹場啞劇和芭蕾。雖然沒有聲音,但感情不言而喻:“月亮,現在長滿了大海,此時天涯* *。有愛的人都討厭漫漫長夜,不眠之夜,懷念他們所愛的人。熄滅蠟燭去愛這灑滿月光的房間,我穿著衣服徘徊在深深的夜露寒中。所以我把我的消息留給月亮,然後轉向我的床,希望有夢。”後四句寫四個動作,純粹是外部動作的“主語”。他們不平凡,卻深情滿月光。孟浩然的《路過老人村》是壹場完整的田園音樂劇:壹個朋友邀客到田家,在那裏“設宴苗圃裏,以我們手裏的杯談桑麻”,最後分手,約好下次喝酒:“等到山節,菊花時節我再來。”唐詩中,老杜是最好的戲劇家。《處士八面埋伏》顯然是壹部關於老朋友夜訪的戲劇:“朋友相見,難如朝夕星辰。今晚便是壹個難得的盛會,* * *這盞燈就是燭光。兩個不久前還年輕的男人,現在卻兩鬢斑白!發現我們壹半的朋友都死了,讓我們震驚,讓我們悲痛欲絕。妳怎麽知道二十年後,我才能再來看妳?我走的時候,妳還是未婚,但現在這些少男少女排成壹排。他們對父親的老朋友很好,他們問我在旅途中去了哪裏?然後,當我們聊了壹會兒,他們給我帶來了葡萄酒和菜肴。春天的細香蔥在夜雨中切割,糙米以特殊的方式新鮮烹制。我的主人宣布這是壹個節日,他敦促我喝十杯。但是什麽樣的十杯酒能讓我醉成這樣,因為妳的愛壹直在我心中。。明天群山將把我們分開,明天之後,誰能說得準?. "詩中情景生動,富有戲劇性。杜甫的《三官》、《三別》、《壹車店》、《二供路》、《美人》大多是戲劇性的:人物、地點、事件、對話、沖突、時間、動作...各種戲劇元素都有。正是這些戲劇性的詩篇,描繪了壹個時代的命運。因為他記錄了壹個時代的歷史,杜甫被稱為“詩史”:用詩歌記錄歷史的人。這種史詩意識讓杜甫不朽,就像古希臘的荷馬壹樣。荷馬史詩,因其戲劇性,常被後人作為戲劇題材。自古希臘悲劇以來,許多西方戲劇都采用了荷馬史詩,連莎士比亞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