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是唐朝的孫子,他出生在鄭王李良之後。但時間久了,他在唐朝的分支早已被皇室遺忘,淪落到住在山坡上的村落裏,被冷落,無法維持生計的地步。他雖然才華橫溢,學習刻苦,詩歌創作也很早,但由於得不到權貴之人的推薦,得不到賞識,只能在社會下層掙紮,於是懷著焦慮和憤怒寫下了這組詩。
這組詩壹直被認為不是壹個時間寫在壹個地方的。吳啟明的《李和記》認為寫於元和九年(814),當時是馬年,詩人感慨萬千,壹氣呵成地創作了這組詩。
李賀寫的關於馬的詩有23首,被稱為詠馬詩。實際上,它們是用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憤慨和建功立業的野心。
遼闊的原野潔白如雪,燕山初月,彎如金鉤。這邊疆戰場,是良馬豪傑大顯身手的地方;然而,戰馬什麽時候才能裝上金骷髏,馳騁在清秋大地上?這首詩語言生動活潑,風格健康清新。前兩句描寫風景,描寫燕山原野適合奔馬的景色;最後兩句抒情,我覺得我是匹好馬。希望自己得到重用,展示自己的偉大才華和抱負。
是李賀在這組詩中的第壹個意義,也是這組詩的重點。開頭的第壹首詩,描繪了壹個意氣風發的好馬形象:“龍脊附錢,銀蹄白。”它的背上有黑色的花,起來跑的時候,腳下有壹朵白雲,像是騰雲駕霧。可惜這麽好的馬“無錦鈸”,更別說“金鞭”了。詩人在這裏表達了自己才華橫溢卻無人欣賞的感覺,失落感極強!在《馬史》的第三首詩中,詩人寫道:“我忽然想起周,驅車到玉山。告別豐原時,赤幾最是感激。”這首詩引用了穆傳說中的典故,說駕車到西王母居住的王山遊歷天下。在八匹馬中,赤吉的貢獻最大,也最慷慨。但我雖然像壹匹紅馬,卻遇不到像周穆王這樣賞識人才的天子。這首詩從對赤幾的欽佩和羨慕中,委婉地流露出詩人強烈的無能之情。
在天賦主導感的支配下,擇師而為,是李賀詠馬詩的第二層含義。比如《馬史》第十首:“催單渡鳥河,諸神呼風。如今大王解了劍,何處追英雄?”這首詩很感人。項羽在烏江口戰敗後不願回江東,把心愛的烏騅送給了亭長。當亭長帶著烏騅在船上匆匆離去時,烏騅愛上主,在風中垂首:“襄王早已棄劍自盡。這樣的英雄我以後還能去哪裏追求?”感嘆世界上沒有英語大師是多麽強烈啊!第十六首《馬史》中,詩人吟誦:“唐鑒斬隋公,拳發歸太宗。不要太重,抓住它?風。”當駿馬遇到英主,就能充分發揮潛力。就算唐太宗身上的金甲很重,拳頭也會跑得像旋風壹樣快!在《馬史》的第八首詩中,詩人感嘆:“赤色免用,須騎如呂布。聽說果被下馬,我是野人。”據《曹臧傳》“呂布騎著壹匹名叫赤兔的馬,可以飛越城池。語天:“人中間有呂布,馬中間有赤兔。“在這兩首詩中,前者表達了詩人對英國領主的渴望;後者用典故,暗示傑出的人必須遇到睿智的大師才能發揮作用。他對認識主的渴望充滿了言語。
當妳遇到壹位英語大師時,妳應該盡力展示妳的才華,這是李和用馬詩的第三層含義。《馬史》第五部寫道:“大漠沙似雪,燕山月似鉤。當妳是金腦,去踩清秋。”前兩句描寫了楊希嫣周圍寒冷荒涼的環境,暗示了駿馬的艱辛,但駿馬並不覺得苦。它渴望籠絡金馬,馳騁在漠北的戰場上,就像在清秋踏青。這首詩流露出期待相見,各顯所長的意思。《馬史》第十二首也表達了同樣的心願:“竹批,穗存,桃花上身。他壹定要把陣攪起來,拿去借將軍。”這匹好馬年紀還很輕,額頭上剛剛聚攏了竹穗,毛色也沒有桃花馬那麽鮮艷,但畢竟是匹好馬,將來壹定能牽壹發而動全身,幫助將軍有所成就。詩中暗示他雖年輕未登大雅之堂,但自信英俊,將來壹定能輔佐國王,在愛情上大有作為。
李和用馬詩的第四層意思是,君不知帥,必重庸。二十三寫道:“武帝愛仙,焚金得紫煙。馬廄裏全是馬,也不懂天!”漢武帝迷信神仙,吸引了壹批道士為他煉丹燒金。結果,除了縷縷紫色的煙霧,他什麽也沒得到。他家馬廄裏養的都是肥馬,不可能把漢武帝擡到神仙那裏去!在這種情況下,馬必然會受到虐待和折磨。作者以此比喻統治者對人才的推波助瀾,這是李賀馬詩所賦予的第五層含義。在《馬史》的第六首詩中,詩人寫到了壹匹好餓的馬,骨瘦如柴,毛粗亂,暗紅色,馬頭上纏著壹根粗麻繩,把馬頭上的毛全扯斷了:“餓臥齒,粗毛穿花。”焦朱砂色落,發絲斷鋸。“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壹匹歷經磨難的好馬的形象,充分描寫了封建社會優秀人才遭到摧殘的情景,表達了詩人的滿腔憤懣。在《馬史》的第九首詩中,詩人不禁同情馬,又壹次感嘆:“顓頊叔叔去得匆忙,現在卻不想殺龍。霜壓夜來,馬折西風。“優秀的人被推折的場景躍然紙上。
借馬,李賀在詩中抒發了自己無能、無力報國的憤懣之情,表達了自己對人的看法,所以他的詩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這組詩的表現手法大多是寄情於物,意在言外,字面上寫的是馬,但在字尾卻是寫自己,把物與我融為壹體,真正體現了“深刻的寄托”,所以非常耐人尋味,很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