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描寫生動地表現了老馬的悲慘境遇,揭示了他不屈不撓的個性和渺茫的希望。詩人說:“即使妳不能有敏銳的眼光來預示未來,妳也應該在妳的詩歌中反映眼前的悲慘處境,否則作為壹個詩人將是壹種恥辱。”
(臧克家《論新詩》)其實詩人寫的是他透過老馬的處境所看到的生活,背負過重生活的重負低頭忍受的意象,是“堅忍”的表現。
顯然,詩人受到了農民性格的感染,他塑造的形象是壹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難怪有人把這首詩當成描寫農民生活的詩。其實這就限制了詩歌的內涵。應該說詩人表達的這種生活,這種生活態度,在我們國家是有普遍意義的。
基於“拒絕粉飾現實或逃避現實”的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詩人對民族精神進行了深刻的審視,從而使他的詩“不是壹首不具有最大現實生活意義的詩”。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32年4月。作者曾說:“1927大革命失敗後,我完全否定了蔣介石的政權,但對革命的前途感到非常不確定。生活是苦的,心情是灰暗的,悲哀的。
此時的思想感情,和被壓迫受苦的農民是相通的,和背被壓進肉裏的老馬也是相通的。所以,我寫了老馬。"
百度百科-老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