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生活的智慧:叔本華的幸福哲學

生活的智慧:叔本華的幸福哲學

全世界都說叔本華是悲觀主義者。我本以為他寫的書壹定充滿了愁雲慘霧,但是翻開這本書,發現書中的內容並沒有引起我自己的不適,反而讓我感覺* * *了很多,甚至感同身受。

叔本華出生在德國的壹個銀行家庭。他的父親是壹個成功的商人,後來他發瘋自殺了。他的母親,壹個著名的作家,在她活著的時候和她關系不好。父親去世後,他與母親決裂,靠父親的遺產生活並投身哲學,獨自度過余生。

家庭環境和父母的原因應該是叔本華悲觀的原因。我認為叔本華的悲觀本質上是對群體的悲觀。他在書中描述這個群體時,用的都是“蠢、傻、俗、虛偽”之類的詞,足以說明他對這個群體的反感。

他認為壹個人只能從孤獨和庸俗中做出選擇。優秀的人會選擇孤獨,低俗的人會選擇合群。如果壹個人喜歡獨處,性格好,那麽他就能獲得快樂。

也許妳覺得他的想法有點片面,但仔細想想,妳會發現他的觀點是有道理的。去年的壹本社會心理學暢銷書《暴民》中提到,身處群體中會讓人缺乏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而個體壹旦進入群體,智力水平會立刻下降。

群體會很容易被各種情緒煽動,缺乏理性。只有壹個人的時候,才會靜下心來,想清楚。還有,在群體中不可避免的會讓妳看起來更合群,而合群的代價就是拋棄自己的壹部分,所以獨處的確是明智的選擇。

叔本華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和影響人幸福的因素分為三類:

1.人性:包括健康、外貌、品行、智慧等。

2.人有什麽外在條件:錢還是其他外在的東西。

3.人的生活方式:與人相處的方式,名聲,地位等。

叔本華認為命運在人的壹生中只能影響壹個人的財產和名譽。如果妳想改變命運,妳永遠得不到幸福,因為影響幸福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人格素質。壹個人能強化自己的素質,證明他是壹個有思想的人。只有思想是別人拿不走的,所以有思想力量的人才能永遠快樂。

如果壹個人有優秀的品質,有原則,有良知,他能抵禦欲望的誘惑,那麽即使在孤立的環境中,這個人也會通過自己的思想獲得快樂。通過社交、旅行和各種娛樂活動獲得的暫時的快樂,其本質是他們的欲望得到了滿足,欲望永遠不會結束。

叔本華說:“有了健康,壹切都是幸福的源泉。”健康很重要。有了它妳才能追求其他的東西。說到健康,大多數人只能想到身體健康。身體健康很重要,但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心理健康。如果壹個人經常抑郁、陰郁,他也不會感到快樂。

叔本華把生活方式分為三種,壹種是“平庸者的生活”,另壹種是“壹個人的生活”,最後壹種是“智者的生活”。平庸的生活,他們會試圖在自己之外的事物中尋找快樂,以擺脫生活的枯燥乏味,去尋找各種激情;在個人生活中,他們會投身於興趣愛好和學科,比如歷史、物理、天文等領域,用興趣愛好取悅自己。

最後,智者的人生,叫做“才”。他們不是通過表面的追求來認識自己,而是通過深入的探索來表達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意義。比如哲學,詩歌,音樂等。,他們把自己的才華當成壹種使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這個使命上。

財富只能豐富壹個人的生活,卻對幸福毫無用處。很多有錢人,每天在各種場合跑來跑去,錢很多,娛樂形式也各種各樣,但這些只能給他們壹種短暫的感官享受。幸福過後,他們壹個人的時候,剩下的只有焦慮和無聊,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精神思想和知識支撐。

所有人的焦慮都可以歸結為壹個原因,那就是“別人怎麽說”。我們總喜歡拿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作為衡量自己價值的參考。歌德曾經說過:如果我們把生活建立在對他人的愛之上,那麽我們就不是真正的活著。

自我的存在價值,除了妳自己能判斷,別人無法給妳客觀的意見。叔本華把這種“依賴他人生活”的行為稱為虛榮心。本質上,迎合別人的意見是妳為了表面的面子而壓抑自己的自尊,最後讓自己壹直痛苦的傻瓜行為。

當妳渴望從社交中獲得快樂的時候,也會讓妳失去自由。相處的本質是互相包容。人都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所以為了融入群體,就要學會放棄自己的壹部分。最後,妳遇到的人越多,妳就會變得越無趣。

叔本華說:“流氓總是好交際的,孤獨是辛苦的,但不要變得庸俗,因為妳會覺得到處都是死胡同。”在他看來,要快樂就要學會耐得住寂寞,這也是品質優秀的人的特質。壹個不能接受孤獨的人,最終會迷失在人群中,迷失自我。

我覺得,壹個人喜不喜歡合群,是他自己的選擇。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我們選擇不愛交際,我們也不可能和所有人斷絕聯系,也不需要完全封閉自己,而是選擇性地和值得交往的人交往。但是,人生漫長,要提前明白,沒有人會陪妳壹輩子。總有壹天,妳會選擇獨自面對孤獨。學會從孤獨中獲得快樂,應該是每個人都應該培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