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壹看,似乎很奇怪。
壹個人的聰明,是與生俱來的,當然是要物盡其用。為什麽還勸人家不要跑出來?
或許《水滸傳》這首詩能帶來壹些啟示。
非常自命不凡,五分,
留五分給兒孫。
如果妳把10個點都用上,
兒孫不如人。
“生動”就是“聰明”的意思。
也就是說壹個人很聰明,五分就夠了。
剩下的五點呢?
留給妳的子孫吧。
如果妳很聰明,被自己搞得精疲力盡,那麽後代的子孫也會因為沒有智力可用而變得愚蠢,甚至比普通人還不如。
這是作者施耐庵在《水滸傳》第35章寫這首詩時想說明的原因。
這壹章,宋江,華容道,秦明等人要上梁山。在路上,我遇到了石勇,他的哥哥宋慶送來壹封信,說宋太公去世了,讓他趕快回家參加葬禮。
看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其實宋太公並沒有死。
他怕宋江和江湖豪強交朋友,會壹起掉進草叢裏。另外,當時的皇帝,也就是宋徽宗,封了太子,想大赦全國。所以,讓宋慶寫封信,謊稱自己已經死了,這樣宋江就可以快點回來。
宋江壹聽是老父親的主意,也不敢發脾氣。
沒想到,當天晚上,突然來了100多名官兵,把莊子團團圍住。說是有人看見宋江跑回來,要逼著宋泰坐車。
宋江見躲不過去,只好出來投降。
宋太公見了,後悔不已,哭著說:
“受苦的是我!”
宋江急忙安慰他的老父親:
“看到這場官司,是幸運的。如果妳脫離了另壹個狀態,妳也必須有壹個時間限制。將來我重操舊業,早晚得伺候父親壹輩子。”
正是這幾句話,道出了宋江雖然以後上了梁山,但仍想被擁抱的原因。
這是:
能當官,那就當官,光榮的祖宗,福澤的子孫;如果沒有官位,那就好好種田。它不是必需品,也絕不會投機取巧或背信棄義。
其實這也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遵循的原則。
我們把聰明和狡猾叫做聰明。
換句話說,我們中國人崇尚智慧,而不是聰明。
很大程度上,我們甚至討厭聰明。
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壹個人太聰明,反而不是好事。不僅耽誤了自己,還會給子孫後代留下後患。
所以,即使上帝讓自己變聰明了,也要永遠記住:
“聰明是用不完的。”
不是不能用。必要時偶爾玩玩也無妨。
但妳把這個當成本事,整天就知道耍花招,那就是給自己招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