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相傳杜甫小時候因為父母早逝,和姑姑生活在壹起。後來,壹種傳染病盛行。他和他姑姑的孩子得了同樣的病,因為醫生說躺在東邊的床上會好些,但東邊只有壹張床,所以他姑姑就讓杜去了那裏,然後他兒子就死了。這讓杜甫深感悔恨,也為他日後憂國憂民的思想埋下了最初的伏筆。
3.唐玄宗統治時期,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然而,在這個看似強大的大國裏,因為很多原因,比如勾結,崩潰的跡象壹直在滋生。最後,唐朝迅速轉向翻案的轉折點——“安史之亂”。
杜甫得知這壹情況後,覺得掌權者只顧自己享樂不顧民生的做法,壹定會導致國家的滅亡。於是他義憤填膺地寫了壹首後來被選入著名文集《唐詩三百首》的詩,也就是壹首名為《二為道》的七言長詩。這首詩因其對楊家驕奢淫逸生活的大膽諷刺和深刻揭露,成為名副其實的“史詩”。而且人們還從中總結出了壹個成語“辣”,用來表示壹等貨很囂張,很厲害。
4.天寶十四年(755年)十壹月,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潼關失陷,玄宗倉皇出逃。七月,太子恒力在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為肅宗。此時,杜甫已舉家遷往鄞州(今陜西省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肅宗即位,八月獨自北上,投奔靈武。不幸的是,他在途中被叛軍俘虜,帶到了長安。同樣被俘的王維受到嚴密監管,杜甫也因為官職小而沒有下獄。盡管個人遭遇不幸,杜甫始終憂國憂民。
安史之亂時,他壹直關註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他撰寫了《郭在化州的處境》和《關於和化州試士五問》兩篇文章,為剿滅安史之亂獻計獻策,並考慮如何減輕百姓負擔。起義軍主力李的兵馬經過化州時,寫下了《關西將士赴關中待命二首》壹詩,表達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5.開元十九年十九歲,杜甫遊歷(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漫遊吳越幾年。唐玄宗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成績名列倒數第壹。杜甫的父親當時是兗州刺史司馬,於是杜甫去兗州探親,開始了齊趙之旅。
天寶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遇到唐玄宗賜錢的李白,二人相約隨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遊歷。此後,杜甫去了周琦(今山東濟南)。天寶七年(748年)秋,杜甫去兗州見李白。他們壹起尋仙、談詩、談論文,結下了“秋日壹醉,與日攜手同行”的友誼。秋末,兩人握手道別。杜甫結束了“趙齊之放蕩,秋馬頗狂”的漫遊生活,回到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