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歐美文學指的是什麽文學?
19世紀前期歐美文學的主流是浪漫主義,19世紀中後期歐美文學的主流是批判現實主義。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徹底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強烈沖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秩序,給人們帶來了壹個“理想王國”降臨人間的希望。但理想王國只是資產階級王國的理想化,革命後的現實是戰爭和貧困,是更尖銳的階級對立。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以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潮迅速傳播開來。以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把人的主體精神的價值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浪漫主義文學應運而生。浪漫主義於18年底興起於德國,隨後迅速傳遍歐美,成為世界性的文學思潮。浪漫主義作家註重表達主觀理想,作品想象力豐富,具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浪漫主義作家熱情謳歌自然。他們在作品中抒發對山川的感情,通過贊美大自然的美好和崇高,表達自己的憤世嫉俗的情懷和對自由的向往。浪漫主義作家非常重視民間文學,尤其是中世紀的民間文學,從民間文學中獲取通俗語言的營養、豐富的感情和自由奔放的格式。為此,他們甚至提出了“回到中世紀”的口號,以抵制古典寫作的形式主義風格;浪漫主義作家在作品中往往追求離奇的情節和強烈的藝術效果,喜歡用誇張和對比的手法為主角設置壹個奇特或異國情調的環境。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尤其是抒情詩),其次是戲劇和小說。這些作品修辭華麗,比喻生動,藝術手法豐富,但其敘事作品也存在結構松散、情節分支過多等缺點。從65438年到20世紀30年代,歐洲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英法等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工業革命鞏固和發展了資產階級政權,同時資本主義的弊端日益暴露,勞資矛盾加深,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法國裏昂的工人起義,英國的憲章運動,德國西裏西亞的織工起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都對19世紀中期及以後的文學產生了影響。此時浪漫派的空洞號召和抽象抗議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於是作家們從理想的天空回到了“堅實”的土地,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社會的各種矛盾,批判了現存的秩序。這種文學思潮被文學史家稱為批判現實主義。19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唯物主義哲學的傳播,開闊了作家的視野,幫助作家加深了對社會規律的認識和理解,為批判現實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資源。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大多來自中小資產階級。他們從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角度批判封建殘余勢力和當權的大資產階級,批判壹切違背人性的東西,卻很難找到改變社會的正確方法。這種思想背景使得批判現實主義對現實的批判變得悲觀。批判現實主義繼承和發展了文藝復興和啟蒙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主張文學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往往以社會的辦事員自居,試圖把自己的作品寫成時代的記錄,把文學對生活的理解和反映拓展到前所未有的廣度。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壹個突出特點是它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廣闊圖景,對現實進行了相當深刻的揭露。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稱贊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反映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和深刻性,認為他們提供的史料比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的總和還要豐富。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不僅以嚴謹的態度觀察社會生活,分析社會事件,努力做到社會細節的真實,而且註重選取典型案例進行濃縮、概括和加工,通過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來反映廣闊的時代圖景。批判現實主義最重要的文學體裁是小說,它把小說發展成壹種成熟的文學樣式,使之成為資本主義時代的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和史詩。批判現實主義的發展極不平衡。1830興起於法國,後來在英國等西歐國家得到發展。1861-1871俄國的農奴制改革、美國內戰、意大利和德國的統壹、法國的巴黎公社革命都對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影響。1870以後,在英國、法國等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批判現實主義趨於衰落,各種唯美主義、形式主義、自然主義在西歐文壇層出不窮。但在經濟發展落後的俄羅斯和北歐國家,卻湧現出壹大批優秀作家,將批判現實主義發展到了頂峰。19世紀,歐洲文學成就最高的國家和地區是法國、英國、德國、俄羅斯和北歐。美國文學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獲得了獨立的民族性。南歐和東歐國家也發展起來,產生了壹批具有世界聲譽的作家。1816年,意大利詩人巴爾謝(1783-1851)發表了壹封格裏森寫給兒子的信,被稱為意大利浪漫主義運動宣言。此後出現了曼佐尼、萊奧帕爾蒂(1798-1837)、卡爾杜齊(1835-1907)、喬瓦尼奧利等浪漫主義作家。1870年risorgimento之後,在英國、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和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影響下,出現了壹個名為“現實主義”的文學流派。這壹派的作家主張用科學的方法真實客觀地反映社會現實,在作品中避免作者的主觀意識,以下層民眾為主角來描寫他們悲慘的生活。代表作家是維爾加。曼佐尼(1785-1873)是意大利最傑出的浪漫主義作家。《他的訂婚夫婦》(1821-1823)是意大利文學史上第壹部以平民為主角的浪漫主義歷史小說。描述了17世紀西班牙統治下的農村青年倫佐和魯齊亞的婚姻風波,用古老的隱喻表達了19世紀上半葉意大利人民在奧地利奴隸制下的悲慘遭遇,批判了渴望民族獨立和國家統壹的外國侵略者及其封建地主。喬瓦尼奧利(1838-1915)的長篇歷史小說《斯巴達克斯》(1874)以公元前壹世紀斯巴達克斯領導的羅馬奴隸起義為主題,揭露了以獨裁者蘇拉為代表的奴隸主階級的殘暴統治和腐朽生活,熱情歌頌了奴隸爭取自由解放的英勇鬥爭。維爾加(1840-1922)在宣傳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同時,先後創作了中篇小說《奈達》、短篇小說集《田野生活與鄉村故事》、長篇小說《馬拉瓦利亞家族》(1881)和《唐。這些小說真實地反映了復辟後勞動人民在新的資本主義秩序和舊的封建關系的雙重壓迫下的悲慘生活,毫不掩飾地揭露了社會的黑暗面。維爾加的小說對二戰後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不光彩的18世紀”之後,隨著浪漫主義的興起,西班牙文學在19世紀再次繁榮。埃斯普羅·賽達(1808-1842)是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他的《海盜之歌》和詩劇《薩拉曼卡的學生》都是傑作。晚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古·阿·貝克爾(1836-1870)作詞,詩歌優美純粹,感情熱烈。貝尼托·加爾多斯(1843-1920)是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46卷本《民族軼事》是19世紀西班牙民族的史詩。19年三六十年代,東歐國家的文學創作以浪漫主義為主,代表作家有波蘭的米茲克維奇、匈牙利的佩特菲、捷克斯洛伐克的涅姆佐娃(1820-1862)。波蘭詩人米茲凱維奇(1798-1855)出生在立陶宛(當時的波蘭)。他的第壹本詩集、歌曲和傳說集,第1卷(1822)標誌著波蘭浪漫主義文學的開端。代表作品有詩劇《祭祖》(1822-1832)和長篇敘事詩《忠先生》(1834)。前者熱情贊揚波蘭愛國者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憤怒聲討外國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後者通過兩個世仇家庭爭吵,晚輩最後結婚的故事宣傳愛國主義。長詩具有強烈的抒情風格,生動地描繪了波蘭的民俗生活、風土人情,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祖國深深的愛。裴多菲·山陀爾(1823-1849)是匈牙利革命詩人。他早期的詩歌受到民歌的影響,寫了兩部敘事長詩(1844)《鄉下的鐵錘》和《勇敢的約翰》。後來,他寫了許多充滿戰鬥激情的政治詩,如《民族之歌》和《使徒》,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戰鬥精神。裴多菲還有很多愛情詩,比如《我願意》、《自由與愛》,既表現了詩人對愛情的忠誠,也表現了他對自由的熱愛。裴多菲將匈牙利詩歌從拉丁詩歌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開創了自由詩的風格,為匈牙利詩歌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19世紀後期,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開始興起和發展。波蘭作家先科維奇(1846-1916)是這壹時期的重要作家,最著名的作品有《火與劍》三部曲、《激流》和《沃沃迪的約夫斯基先生》以及《歷史小說》。捷克作家揚·聶魯達的短篇小說集(1834-1891)描繪了布拉格市民的生活習俗,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