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主張客觀觀察現實生活,根據生活的本來風貌準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浪漫主義善於表達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經常運用激情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塑造形象。
(2)意境:
顧名思義,“意”即情意,是主觀的思想感情;“靜”是境界,是立體的藝術畫面。在文學作品中,“意義”不能赤裸裸地說出來,而需要通過事物來表達;“語境”不可能是純粹的客觀對象,需要由意圖觸發。所以所謂“意境”,可以說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壹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意象是詩歌中打動作者感情的東西。欣賞的時候,首先要明確作者是想通過形象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此外,還要了解我們的傳統審美習慣,比如“望月思壹遠”、“傷春悲秋”、“見流水思流年”、“梧桐細雨愁愁”等等,這些都是符合我們傳統審美特征的。意境是詩歌中意義和語境的和諧統壹,是對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欣賞。理解意境是必要的,而理解意境必須對意象的審美特征有所把握。
例如,張繼的楓橋附近的夜泊。
霜夜,江楓漁火眠;
蘇州城外城內孤獨的寒山寺,半夜響起的鐘聲傳到客船上。
這是壹首詩,但也是壹幅畫。這幅畫附近是江峰(二橋的名字,即江村橋和喬峰橋)的“漁火”和夜間停泊的客船。遠處有霜月和殘月朝“烏體”(地名)方向落下,透過樹叢依稀能看到寺廟。楓橋附近的夜景,多麽美麗的壹幅畫啊!詩人很會設色,霜天通透,漁火明亮,遠遠地相映成趣。近處的漁船和遠處的山神廟被鐘聲聯系在壹起。這樣,遠景和近景交織成壹章,使整個畫面豐富多彩,充滿活力。除了顏色,還有聲音,夜空中的鐘聲壹個個傳到客船上,敲著乘客的心。這怎麽能不引起乘客的無限遐想,帶著悲傷進入夢境?這幅《楓橋夜泊圖》的意境是孤獨的,但由於作者豐富而強烈的著色和有趣的景物描寫,並沒有把人吸引到“悲傷”的環境中,反而能使人獲得壹種美感。
這首詩有情感,有境界。我們讀這首詩,自然會呈現出壹幅情感與陰影交融、形神兼備的立體畫面,就像坐在電影院看立體電影壹樣。難怪這首詩長期以來廣為流傳,流傳到國外。的確是壹首不可多得的有意境的好詩!
再比如王誌煥的《在鷺鳥山莊》。
太陽在西山附近慢慢下沈,黃河流入東海。
更上壹層樓,看得更遠
這首只有20個字的短詩之所以能成為絕唱,很重要的壹個原因就是它營造了壹個完整的意境。
鸛塔位於山西省永吉縣三樓(已被河水沖走)。由於建築工地地勢較高,可以登樓遠眺,周邊景色盡收眼底:遠處的中條山,近處湍急的黃河,依稀可以看到晉南、渭河兩岸的奇觀。因此,鸛樓在唐代成為壹處風景名勝。
王之渙在《在鷺宿》壹詩中,用粗線條勾勒出夕陽、晚山、黃河、大海等景物,呈現登高遠眺的特點。同時,通過“壹”、“六”等動詞,賦予自然景物以生命,賦予其鮮活的生命和表現力。“易”字寫得好,勾勒出了近山落日的奇異景色。“劉”二字也用得好,像壹條動脈註入了這幅畫面,讓讀者看到了黃河千裏歸海的壯麗景象,甚至讓讀者仿佛聽到了滔滔黃河水的聲音。再加上“白天”“黃河”等不同顏色的對比,人們想象中的“山”和“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顏色。詩的最後兩句話看似在闡釋壹種哲學,其實是在說明,如果妳想看到更廣闊、更美好的景象,就得“上壹層樓”。因為前兩句已經打好了基礎,後兩句壹點都不幹巴巴的,反而和前面的場景銜接得很好,壹脈相承,渾然壹體,形成了壹幅新穎完整的登樓遠圖。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也很好。從爬山的角度看,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是積極向上的。這首詩不僅能使人們看到壹幅無限廣闊的藝術畫卷,而且能有效地激發人們“上壹層樓”的思想欲望,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
再比如:孟浩然和杜甫的兩首詩:
秋水上漲,幾乎與岸邊融為壹體,把水天混淆與天空融為壹體。
雲土地上的小澤水汽蒸騰白茫茫,海浪似乎要撼動整個嶽陽。
我要渡水去找船和槳,返家的神聖時代真是慚愧。
閑坐著看別人辛苦的河釣,只能羨慕魚裏釣到的魚。
——孟浩然《洞庭湖給張總理的壹封信》
以前聽說洞庭湖氣勢磅礴,今天的願望終於登上了嶽陽樓。
浩瀚無垠的湖面撕裂了吳楚,仿佛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但是沒有親戚朋友的消息傳到我這裏,壹艘孤獨的小船,在壹個古老的生病的月份裏。
北境城門之戰又開始了,我隔著欄桿看著哭了。
——杜甫《登嶽陽樓記》
這兩首詩都是名篇,都做到了情與影的交融,形與神的結合。從“環境”來看,兩者都氣勢磅礴,強烈地表現了洞庭湖的遼闊氣勢和雄偉景象。但就“意義”而言,兩者大相徑庭。孟浩然的感受只是個人感受,只是想到了“我要渡江,卻找不到船”——沒有人推薦他做官。杜甫的情懷,雖然是個人的,但主要是憂國憂民,想著“這墻之北有戰有山”——關山之北的戰爭。所以,孟浩然的詩似乎有“大”和“小”,而杜甫的詩有“大”和“大”,兩者是對等的。
(3)抒情方式
壹切文藝作品都需要抒情,詩歌更需要抒情。中國古代作家和批評家普遍意識到了這壹點。如《毛詩序》作者說:“詩人有誌,心有誌,言有詩。情感在中間運動,由文字塑造。話不夠就嘆氣。如果他們不夠,他們將永遠歌唱。如果他們不夠,就會手無縛雞之力地跳舞。”這就是著名的“借詩言誌”的思想。這裏說的“誌”,就是“情”或者“情”。
比如杜甫的《書香》
杜甫非常崇拜諸葛亮。他寫了幾首贊美諸葛亮的詩。這首詩是詩人在公元760年剛到成都時寫的。詩的前兩句看似描寫風景,實則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向往。第壹句中的“求”字,說明詩人是懷著對諸葛亮的無限向往來武侯祠遊玩的,而不是來觀光的。三四句看似寫景,其實也是抒情。“子”字和“空”字用得很好,說明祠堂臺階下雖有綠色花草,樹上雖有黃鸝,但“人去樓空”人去樓空,自然風光自生自滅,無人欣賞。五六句話概括了諸葛亮的壹生,高度贊揚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最後兩句話,流露出詩人對諸葛亮“還沒來得及征服,就已經死了”的極度惋惜和悲哀。這首詩充滿了深情。在詩的結尾,飽含熱淚的“英雄”首先是詩人本人。正因為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和懷念之情是如此之深,感情是如此之真摯,詩歌的藝術形象才充滿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至於“未征服而死,英雄從此泣於其衣”成為千古絕唱。
再比如我們學過的曲。
這也是被人們稱贊的傑作。詩的前兩句描寫了送別朋友的地點和風景,後兩句勸他的朋友分手前“多喝點”,因為分手後就見不到“老朋友”了。這兩句話語言簡單,但既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深情,也表達了人們離別時的壹種普遍心情。難怪這首詩在當時進入樂府,成為著名的《陽關三記》,在各地廣為傳唱,並引起後世許多人傳唱。
抒情方式有:
1,借風景或借物抒情。
當作者對壹個場景或壹個客觀事物有所感悟時,他就把自己要表達的感受和思想放在這個場景中。2000年春季高考。
2.情在景(物),景融。
這樣,感情就融入到具體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通過描寫自然景物或場景來表達感情。
3.直接抒情。
也叫直言不諱。古詩詞絕大多數是間接抒情。2001第8題(4)圖片
詩歌中的意象不僅指敘事詩中塑造的人物,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指詩歌中描寫的景物或事物。
(5)對比
詩歌中意象的塑造有多種方式,可以直接或間接的描寫,可以用粗線條和濃重的色彩來畫,可以鋪墊和襯托,也可以通過想象和聯想來創造。
鋁箔分為反面鋁箔和正面鋁箔。正襯也叫對比。
(6)典故(也是壹種表達方式)
古人常常在作品中運用典故來抒發感情,或生動強烈,或含蓄曲折,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要把握典故的思想,需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熟悉典故的來源。比如辛棄疾的《詠玉樂靜扣顧北亭懷古》就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河貍、廉頗)。因為這些典故都是京口的歷史趣聞,典故的思想與這個詞的思想感情密切相關。因此,辛棄疾來到顧北亭,很容易想到這些典故,並用它們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7)表達方法
詩歌的意象性和抒情性要通過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了解壹些常見的藝術手法,比如對比、現實(有些是真的,沒有壹個是虛的;證據就是真理,假支持就是空的;客觀是真,主觀是虛...),典故的運用等。,有助於進入情緒。
其他如比喻、擬人、誇張、排比、重復等手法也要懂,以便欣賞得心應手。
(8)風格和流派
“風格”是指由於作者的生活經歷、情感氣質、藝術修養不同,在創作中表現出獨特的風格、格調、情趣,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比如李白的詩清新淡雅灑脫,杜甫的詩沈郁失意,陶淵明的詩沖淡平和,王維的詩潑墨潑墨,如蘇軾、辛棄疾的詩奔放,柳永、李清照的詩婉約含蓄。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於把握他們在詩歌中的思想感情。同樣,寫友情,李白說:“我為明月愁,與風同宿,直到長夜。”而杜甫卻說:“所以,與其把眼淚預先堆在曲塘裏,不如用錦水來流。”要欣賞他們的詩歌,就要反復閱讀,仔細體會他們風格上的差異。
山水田園詩、邊塞詩;優雅的學校,奔放的學校
(9)語言特點
(1)新鮮。其特點是語言新穎,不落俗套。
②平原,又稱平原。其特點是選擇確切的文字直接陳述,或用簡單的畫圖不加修飾,真實深刻,平易近人。
(3)華麗。其特點是修辭豐富,文采華麗,感情奇幻。
(4)活潑。其特點是堅定果斷。
(5)隱性。其特點是意圖在文字之外,往往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折傾訴,對他說這話,或引而不發,或想說,讓讀者欣賞。
(6)簡單性。簡潔明了。
欣賞詩歌,要註意詩人的遣詞造句,對物象描寫中動與靜、聲與靜、情與理的相互對照和對比,以及詞序顛倒的修辭色彩。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對作品的語言表達進行具體深入的探究,有助於準確把握作品的立意、思想、感情,進入作品的意境。另壹個例子是在的詩《深山秋夜》中,動詞“趙”、“劉”、“鬼”、“夏”的巧妙運用。這些動詞或長或短的持續,讓我們感覺觀月光滔滔不絕,清泉滔滔不絕,女子由遠及近,蓮舫由近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