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四首古詩教學的思考1基礎設計:從“詩”字入手,讓學生明白“詩言誌”;切入看海,讓學生自己讀課文,理解曹操在這首詩中的“野心”是什麽。然後大聲朗讀詩歌,從朗讀正確的發音逐漸進入分析,把握情緒;讓學生了解詩中所反映的寫作背景和曹操的情懷,包括統壹天下、處理宇宙的博大胸懷,以及面對無始無終的無盡時空的渺小感。當然,要讓學生們認識到,曹操雖然感受到了今生的短暫和人的渺小,但他正視現實,敢於挑戰超越人類的強制,感受到曹操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在此基礎上,有壹節課是用來指導學生讀北堡山下的壹個泊地,聽說王長齡搬到了龍標窯。第壹部分用問題“妳如何感受作者的思想”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部分用問題“作者如何把握早春的特點來寫錢塘湖”來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閱讀和思考。第三節課,我讀《天凈沙》中的秋思,讓學生去讀,去思考這首詩表達了什麽,從文本的什麽地方可以看出來。總的來說,要引導學生理解“借詩言誌”,學會從文本中尋找理由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訓練學生的語感,並在此基礎上豐富自己的文化。
上課基本都是按照設計思路進行的。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更加活躍,有很多可以借鑒的亮點。比如在把握看海的情感時,學生在回答“為什麽要這樣讀”時提到“日月之旅,若出其境”;“星星是燦爛的,如果它從裏面出來”這句話讓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這也是我以為需要提醒自己的地方。再比如,在談論《秋思》這首詩時,學生還可以抓住“枯”、“老”、“昏”、“西風”、“瘦”等詞,指出這篇文章的主要情感是鄉愁。也有同學指出,《小橋流水人家》詩情畫意,卻能在這裏與其他景色結合,以家的感覺喚起作者的鄉愁,真的很獨特。詩歌是朗讀不可或缺的,學生在充分理解作者的情緒後,才能帶著感情朗讀。
這幾節課我覺得挺滿意的:第壹,壹開始,我是在怎樣讀古詩詞的語境下讀這四首詩的,不是為了教而教;二是可以結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曹操觀海豪情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和強調;第三,結合劉勰、鐘嶸、王夫之的評論,引出“蒼涼慷慨,建安風格”的特點;第四是研究“天凈沙?秋思》,並引用錢鐘書的“蓋將何去何從,適哀哀,盡在黃昏,所謂最難消遣”來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選擇這壹時間的原因,有助於對文本的更深理解;第五,學生學習氛圍濃厚,課堂思維活躍。
對四首古詩教學的思考2這幾年壹直想在語文教學上有所突破。鑒於部裏編的教材對學生閱讀量的增加和對閱讀能力的重視,我很想在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後來看了王軍老師的《更美的語文課》,對群體文學的教學充滿了期待。雖然我試過教杜甫的組詩,但也只是小打小鬧。我想讓小組閱讀成為壹件常態化的事情,於是我決定以語文教材為載體,以單元教學為藍本,打通課內課外,連接單本和整本,開始語文教學的新探索。
小組寫作教學的關鍵是聚焦。很明顯,我在這個領域才剛剛起步。第壹單元單元學習要求“註意對語言的揣摩和品味,體驗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圍繞這壹學習目標,我將這些現代文章定位為“體驗隱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並將主題確定為“這種表達很精彩”。課堂上,我重點引導學生分析朱自清先生《春天》中的語言表達之美,然後結合知識短文,讓學生理解比喻擬人的表達效果,然後引導他們進壹步學習和體驗《濟南的冬天》和《四季的雨》,最後設計微寫作訓練,讓學生運用比喻擬人修辭來描寫景物。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定位太低,關註點太淺。我很困惑。在分組教學的方式上我還需要太多的學習和練習。
《古詩四首》所選的四首古詩都是以景物為題材的抒情詩歌,預習提示要求“朗讀本課詩歌,想象詩中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感受。”因此,我著眼於“壹切景物文字都是感傷的文字”這壹點,在教學中著眼於“我為景物說話”的課堂活動。在設計這個教學活動的時候,我給了學生三段固定格式的話。重點是讓學生用文字描述詩中的景物,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的過程是理解的過程,是想象的過程,是用知識寫作的過程,是全體學生參與的過程,是學生理解詩人感情的過程。這個活動的設計很好地把握了預習提示中的學習要求。但是在第二節課的呈現上,七年級孩子的聽力能力還是不夠。分享的同學很用心,但是聽課的孩子心不在焉,很失敗的感覺。如何讓所有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感動,記住,說出來,是以後需要註意的地方。
第壹單元的教學可能是因為開學的事情太多,對課文的學習不夠深入,對學生基礎的訓練不夠紮實。希望以後能不斷改進完善。
無論如何,我終於在單元教學和小組閱讀的道路上邁出了壹步。只要邁出第壹步,二萬五千裏長征終將走到盡頭。
如何讓重點更貼近語文核心素養和語文核心學科知識,讓學生在這節課上真正拓展閱讀,提高思維品質,真正得到思維的發展,是我進壹步努力的方向。
在修遠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將上下起伏。
既然選擇了遠方,我就要赴湯蹈火,只為在語文教學中看到更多更美的風景。
關於四首古詩教學的思考3 165438+10月11至13,發表在四首古詩中。
基礎設計:從“詩”字入手,讓學生理解“詩言誌”;切入看海,讓學生自己讀課文,理解曹操在這首詩中的“野心”是什麽。然後大聲朗讀詩歌,從朗讀正確的發音逐漸進入分析,把握情緒;讓學生了解詩中所反映的寫作背景和曹操的情懷,包括統壹天下、處理宇宙的博大胸懷,以及面對無始無終的無盡時空的渺小感。當然,要讓學生們認識到,曹操雖然感受到了今生的短暫和人的渺小,但他正視現實,敢於挑戰超越人類的強制,感受到曹操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壹節課內自主閱讀《北堡山下的壹泊》和《錢塘江春遊》。第壹部分用問題“妳如何感受作者的思想”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部分用問題“作者如何把握早春的特點來寫錢塘湖”來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閱讀和思考。第三節課,我讀了《天凈沙?秋思,讓學生閱讀並思考這首詩表達了什麽,然後比較《秋思》的兩個版本,分析它們的異同和各自的特點。總的來說,要引導學生理解“借詩言誌”,學會從文本中尋找理由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訓練學生的語感,並在此基礎上豐富自己的文化。
課後反思:
三節課基本都是按照設計思路進行的。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更加活躍,有很多可以借鑒的亮點。比如在把握看海的情感時,學生在回答“為什麽要這樣讀”時提到“日月之旅,若出其境”;“星星是燦爛的,如果它從裏面出來”這句話讓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這也是我以為需要提醒自己的地方。此外,在分析《錢塘春遊》中的“早晨”體現在哪裏時,除了容易找到的“早鶯”、“新燕”、“幾處”、“淺草”之外,學生們還找出了“水平”、“青天白日”的充分理由。前者由《春》中的“水漲船高”來證明,後者則是。再比如,在談論《秋思》這首詩時,學生還可以抓住“枯”、“老”、“昏”、“西風”、“瘦”等詞,指出這篇文章的主要情感是鄉愁。也有同學指出,《小橋流水人家》詩情畫意,卻能在這裏與其他景色結合,以家的感覺喚起作者的鄉愁,真的很獨特。詩歌是朗讀不可或缺的,學生在充分理解作者的情緒後,才能帶著感情朗讀。
這幾節課我覺得挺滿意的:第壹,壹開始,我是在怎樣讀古詩詞的語境下讀這四首詩的,不是為了教而教;二是可以結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曹操觀海豪情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和強調;第三,結合劉勰、鐘嶸、王夫之的評論,引出“蒼涼慷慨,建安風格”的特點;第四是研究“天凈沙?秋思》,並引用錢鐘書的“蓋將何去何從,適哀哀,盡在黃昏,所謂最難消遣”來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選擇這壹時間的原因,有助於對文本的更深理解;第五,學生學習氛圍濃厚,課堂思維活躍。
對四大古詩教學的思考4 (1)重視文言文的閱讀,讓學生熟悉。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讀、精讀、美讀,讓學生逐漸了解詩歌,甚至熟悉詩歌的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場景讓學生閱讀,進壹步品味詩歌的優美詞句,感受詩歌中的優美意境,最終達到詩歌教學的目的,並熟悉它。
(2)在合作學習中培養探究能力。
欣賞詩中的好詞好句,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好的詞好句,在合作小組中討論探究,交換意見和看法,從而形成合作學習的能力。
(3)多媒體教學方法激發興趣。
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音樂、春天的圖片和課件,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教學內容直觀、生動、有趣,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享受學習。
在處理這節課的教材時,我始終堅持“壹千個讀者就有壹千個哈姆雷特”的信念。在新課標中,閱讀應該是壹個思維碰撞和精神交流的過程,應該是壹種對話關系。在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文本、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情境中,我們應該關註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文體地位,教師不應該把自己的觀點或解讀強加給學生,而應該讓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感受、方法和體驗。這堂課,我只要設計兩到三個大題。當問題的設計貼近學生時,讓他們每個人都有話要說,註意問題的開放性和答案的多樣性,也提倡學生多角度、創造性地閱讀。在這節課上,我提倡閱讀課文回到基礎。自始至終,我都沒有把我個人的閱讀經驗強加到教學上,怕影響學生的思維和體驗,所以才有了想象思維。這也正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閱讀是壹個動態的意義建構過程,而不是用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解讀,真正體現了學生要自己探索,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所以我覺得這門課的設計從實施到最後都是以壹種全新的理念為指導,老師們真正的指導了,而學生們也真正的體現了自己的主人地位。
關於四首古詩教學的思考5中國是壹個詩的國度,從《詩經》開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中華文明史上的優秀詩詞猶如繁星。閱讀古代優秀詩詞可以滋養凈化我們的心靈,豐富我們的情感,從而激發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古詩四首》是學生進入初中學習的第壹組古詩。小學詩歌學習的重點和中學不同,所以這四首詩的學習目標定為: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詩,結合閱讀去想象和感受詩歌。2。感受詩中寄托的感情,初步了解詩境交融的特點。3。了解壹些古詩詞常識,學會欣賞古詩詞。
第壹節課,學看海。了解古詩詞體裁知識,帶著感情讀詩,體會詩詞內容,品味意境,欣賞詩人博大的胸懷。
課堂學習從了解詩歌體裁開始。引導學生談壹談初讀後對四首詩的感受,使學生對古典詩歌和格律詩(絕句和格律詩)以及元曲有初步的了解。
學習《觀滄海》的時候,從我對曹操的了解出發,補充了背景。之後讓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正確讀出發音,並強調難寫易錯。本文在朗讀的基礎上,結合評論,試圖疏通詩歌的內容。
學生知道詩的內容,從抒情的角度引導他們明確。使學生理解作者所描寫的大海的特點,並分析靜、動手法的結合和虛實結合,最終明確作者的寫作主題。我意識到曹操統壹中國的願望,他的建功立業的雄心和英雄般的自信。同時讓學生從題材角度了解詩歌的分類。作業設置為描述課文中所寫的圖片。
在這個課堂上,學生的閱讀訓練非常到位。班裏有幾個孩子閱讀能力不錯,聲音洪亮,吐字清晰。但是學習過程中也存在問題,學生的語文積累很薄弱。我對古詩詞的基礎知識知之甚少,連古詩詞的句數都不懂。曹操知道的很少,還得靠老師補充。聽課的時候對詩詞翻譯很執著,但對閱讀的重點不太在意。小學詩歌學習和初中詩歌學習是兩個概念。以後要引導學生,讓他們明白。
第二節課,本來打算學“聽說王長齡搬到了左邊的龍標窯”和“天凈沙秋思”。然而,因為第壹節課有太多的家庭作業問題,我們不得不在學習新課之前處理家庭作業問題。
“聽說王昌齡帶著這封信向左移動到了龍標窯”,學習的重點是通過情景交融手法的分析,引導學生感知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
通過復習看海的主旨,引導學生理解“壹切景物詞都是感傷詞”。寫什麽樣的風景,是因為要表達什麽樣的感情。在學生的情感閱讀中,學生逐漸感覺到這首詩的情感基調與《看海》不同。聽到學生們不成熟的分析,我感到些許安慰。
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引導五言詩和七言詩的閱讀節奏。有節奏有感情地再讀壹遍。女生壹起讀,男生評論,學生很感興趣。
後續的學習也是從理解詩歌開始,然後引入意象的概念,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中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最後,通過對詩歌中常用的“月亮”意象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李白的浪漫。同時,擴大。作業欣賞設置到最後壹句。
在這個班裏,學生們的表現非常積極。可以積極參與讀詩,分析情緒。但在展開關於月亮的詩詞時,沒想到同學們除了《靜夜思》和《鼓浪嶼之旅》,再也想不出別的詩詞了。有的很震驚,有的很無奈,最後只結合課後第五題展開學生。語文學習,從零開始!
第三節課,還剩兩首詩,想進步快壹點,都學會了。結果學校又要開表彰會,兩個班的課都有影響。壹節課估計能上30分鐘,壹節課只上20多分鐘。我不得不學習壹首名為《晴天的秋思》的歌曲。學習的重點是了解元曲的基礎知識,理解詩人的漂泊情懷。
學生們似乎熟悉這首詩的內容。朗讀時,重點引導最後壹句的節奏。學生可以理解為什麽這種劃分意味著他們不能很好地閱讀。經過多次練習,他們終於讀好了。隨後簡單介紹了元曲體的常識,讓同學們對中國的詩歌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在學習的過程中,這首歌分兩層來引導。第壹層重在引導學生從景物特點所用的文字中感受到冷清荒涼的氣氛。其中《小橋流水》采用了樂靜寫悼情的方法,還通過實例給學生們壹個味道。第二個層面,抓住“斷腸人”這個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身在異鄉的憂郁。作業是根據這首詩寫壹篇描述性的文字。
學習時,學生對這首詩更感興趣。教室裏參與表演的學生多了起來,有人主動大聲朗讀,評論,分析景物描寫。他們的語言積累確實單薄,但是有了這種學習的意願,我們還能有點期待嗎?
第四節課,學習北堡山下的壹個系泊。主要引導學生了解律詩的基本知識,了解作者在詩歌中的豐富感情,欣賞詩歌中的關鍵詞。
從現代詩歌的分類復習來看,詩歌的學習遵循先讀後準的原則;二讀,理解節奏;三讀,讀出內容;第四,閱讀理解情緒的學習過程。在閱讀過程中,作者重點引導小場景的對聯用詞和項鏈生動形象的自然趣味。然後,展開充滿理性趣味的博學詩。最後,從表現手法上對全詩進行總結。作業是:什麽樣的自然興趣...夜晚讓位於太陽的海洋,舊的壹年融化在新鮮的表演中,他們是如何表演的?請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的閱讀充滿了情感,我也是興致勃勃。壹個班裏,師生關系融洽。當然,當我最終展開合理有趣的詩句時,我又尷尬了。然而,當我開始時,有人可以接下壹句話。沒關系,他們不會積累,我來教。
從學生作業反饋來看,用修辭手段讀詩比較好。對於把握形象,用想象來描繪畫面是不夠的,幾乎都是詩詞翻譯。缺乏欣賞名句的方法。老師上課講的東西只是通過他的嘴,積累的不多。
四首詩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朗讀、扣詞、賞句,引導學生在壹遍又壹遍的閱讀中感受作者的感受。而且,通過解讀意象,品味詩意。同時試圖通過課堂閱讀和作業實施,讓學生對初中詩歌鑒賞有壹個基本的概念。但是,學完四言詩總有些遺憾。大腦好像還在三年級總復習的題目的起伏中,看到作品總會不自覺的被解剖。這是壹個問題,我們必須改變思路。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四首詩上了四節課學習,從教學參考的指導和教學進度來看,是失敗的。但是,面對自己只有58分的平均分,只能慢慢學。或許,有壹天,蝸牛也可能吃到成熟的“葡萄”!
對四首古詩教學的思考6這段時間,我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講課文內容,然後老師就從學生的觀點中誕生了。這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高,但對老師來說更難。學校裏像我這樣的老師不多。上次聽了另壹個語文老師的課,他的課也有這種教學模式的痕跡,但是我發現他不到位,他也是這麽做的。所以老師引導並不難。
上午上了四首詩。昨晚,我想改變通常的出席詩歌的模式,打亂文中詩歌的順序,讓同學們說說自己最喜歡哪首詩,最不喜歡哪首詩。同學們舉手,發現最喜歡的詩是《天凈沙》。秋思和錢塘湖春遊獲得了最高票數,獲得14票,北堡山下的壹處泊地獲得了9票,而觀海只獲得了4票。然後我讓同學們起來說說為什麽喜歡或者不喜歡。我發現學生所謂的喜歡是壹種彌漫性的喜歡,說不出自己喜歡哪裏,又好像說不出不喜歡的理由。
不過我是從喜不喜歡的角度來解釋詩歌,但是學生們聽的很認真。在解釋的過程中,我的壹些人使用了想象的方法,如“天凈沙”。秋思,我讓學生構建壹幅圖片,然後其他學生來判斷這幅圖片是否合理。比如有同學想象橋下有壹個人在洗衣服,大家都無法談論這個洗衣服的場景,因為“洗衣服”與這首歌“心碎的人在天涯”的主題不符。有同學說橋下還有流水。我問:“這流水是洪水還是涓涓細流?”學生可以說不可能是洪水,也回答不出具體原因,但老師解釋說洪水的強度和速度與“清沙”有關。秋思的憂郁和悲傷的氣氛不協調。這些問題能讓學生立刻理解,也會有利於學生的寫作,主題氛圍與材料的關系。
說到《錢塘江春遊》這首詩,我用的方法是讓學生猜這首詩寫的季節的具體時間,讓他們找證據。學生們在詩中尋找證據。最後有同學說現在是早春,有同學從“水位是平的”找證據,然後有同學用其他證據來證明,比如“幾只早起的鳥爭暖樹”,還有同學最後我分析得出“爭暖樹”是指向陽的樹爭暖。然後,從大的範圍來說,這個季節還是比較冷的,不然也沒必要為了這麽壹點點熱度去拼。早春時節,春寒料峭,這樣的天氣比較常見。“誰是新燕啄春泥”給了學生壹個非常明確的證據,學生非常明白燕子築巢的具體時間。“只有淺草才能沒有馬蹄鐵”這句話的證據也很明顯。學生討論馬蹄鐵的大概高度,得到的是草的高度,明白這個季節應該是早春。至於“花兒越來越迷人”這句話,證據並不明顯。由此,我帶領作者描述初春的獨特景色。
《北堡山下壹泊》詩,主要與“天凈沙”有關。就秋思的主題而言,學生們更容易理解。也講了為什麽我們現在很難想家。學生對這首詩的鄉愁有了壹定的理解。歲末年初,正是戴嶽的匆匆,學生壹定程度上也能理解鄉愁,所以不難接受。
《觀滄海》壹文主要補充了許多關於曹操的背景,讓學生對這首詩的瑰麗意境和詩人壹統天下的胸懷有了壹定的了解,理解這篇文章的難度就降低了。至於觀海的難度,在教之前我的預測是比較準確的。我預料,如果學生不了解曹操的背景,就用《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反面形象來理解觀海,在思想上是不可接受的。我重新詮釋了曹操之後,同學們就愛屋及烏了。
所以,這次詩歌教學的成功在於激發學生的興趣點。這壹學期有了很大的進步,也因為這壹學期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我上我認為比較成功的課的次數比以前多了很多。
失敗在於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對好句子的欣賞。我覺得分析不到位,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壹,由於學生活動增多,老師對學生問題的講解占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導致老師無法深入欣賞名句。
第二,備課時,名句的欣賞由於閱讀材料多,沒有把這些欣賞的材料整合起來,造成混亂。
不過我還是和我的學生討論了這些詩,那些句子都是名句。學生還是能很好的指出應該是名句的句子,然後我讓學生把這些名句背下來做參考。這樣做,基本可以達到考試的要求。
最近這種教學方式用的比較頻繁,學生對自己可能感興趣的地方也逐漸熟悉,裝訂難度也逐漸降低,需要老師和學生慢慢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