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的工業詩,在現存的詩歌中,以“病”為界,可以清晰地劃分為兩個時期:前期詩人誌存高遠,才華橫溢,格調相對較高,感情奔放;後期詩人受“風疾”折磨,愁苦不堪,詩歌境界孤獨,風格趨於悲涼淒淒慘慘。
第壹,前期
(壹)風格特征
從陸早期詩歌的內容來看,他的各種題材詩歌的情感基調是熱烈而慷慨的。
1.邊塞詩。早年,魯在鄧任職時曾下西北,並親自遊覽長城。他聽到了,也感受到了心中的某種東西。他用樂府這個老話題寫下了壹些極富生命力的邊塞作品,真摯真摯,能很好地反映出他當時的滿腹才華和建功立業的遠大誌向。他的詩歌的情感基調是熱情而慷慨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子、湛城南。這些邊塞詩幾乎成了魯早期的代表作。詩人無論是寫顧壹切的古代英雄,還是馳騁沙場的子,抑或是刻畫城南激戰的將軍形象,說留在白天,為壹方而戰,無壹例外地賦予了兵馬俑、將軍們英勇無畏的流血犧牲精神,感情激昂慷慨。
2.送壹首送別詩。除邊塞詩外,早期的送別詩也很獨特。離別的悲傷中仍有慷慨,可見青年詩人非凡的胸懷。詩中有壹首《西使送別孟學士南巡》,乃詩人主鄧時,留孟學士李貞隨鄧王出使南方所作。詩中行人在外徘徊,猶如飛草,表達對與友人旅途的憂慮。同時,將王燦與自己、孔融與光棍孟進行比較,寫出了《零雨》中送別友人的悲涼情懷。“零雨哀王燦”的悲涼和“盼”的悲涼,說明詩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時也有不如意的悲涼,但這種悲涼並不是他以往作品的主流。很快,在“只有余劍鋒在,卻生陳紅的氣”的豪邁話語中,他所有的悲傷和失望都消失了,只剩下馮健的。由此可見,魯這個少年即使在離開朋友獨自流浪時,仍然充滿著昂揚的鬥誌和進取的精神。當然,在陸的送別詩中,如“盼幸福,重言,交劍外知己”、“等吳為仆,”等,可以壹掃送別詩的憂傷與纏綿,表達他的仿徨與有所作為的抱負。
3.寫山水詩。在生病之前,他還寫了壹些山水詩。《十五夜觀燈》就是其中之壹,詩中描寫的精彩花燈場景令人賞心悅目。說明詩人此時平穩流暢的人生旅程,使其詩歌體現出更多的多姿多彩的場景和清新愉悅的心境。
在魯現存的作品中,像《十五夜觀燈》這樣簡單的山水詩並不多見。但由於詩人年輕時多次往返於川中、長安,美麗的巴蜀山水成為他華美詩篇的對象:“層冰九折,七盤巖疊”(“早分水嶺”)的巍峨蜀道,“流溪浮於素沫,巖景閃光”。在生病之前,魯試圖描繪這些美麗的風景,以寄托他的才華。他的詩大多表現了詩人入世和仕宦的熱情。因此,無論是陸的邊塞詩、送別詩還是山水詩,其早期的詩歌題材多樣,體現了詩人旺盛的精神。這壹時期陸各種題材詩歌的情感基調是激昂慷慨的,呈現出高亢奔放的風格特征。
(二)風格和語言特點
從早期詩歌的風格和語言來看,也體現了他高亢奔放的詩歌風格。早期的詩歌多以五言詩的形式出現。《陸集》現存詩歌98首,其中五言詩數量最多,* * *詩29首31,約有三分之二寫於前期。
仔細閱讀魯的早期詩歌,其中不乏清新瑰麗的語言。比如春晚別墅率(壹)題目中的“唱時不可擇樹,戲魚不可驚”,“今朝風和日麗,可遠眺田莊”,“草迷三徑,景繞動”中的“遠日舒懷”。願常如此,物候年年新。再比如劉勝的詩“玉羽帶鞘,金雕馬帶流蘇”,戰南的詩“夜雕弓,鐵騎連天”,“十五夜觀燈”。這種清新瑰麗的語言風格也是詩人前期高亢奔放詩風的具體體現。[12]
第二,後期
魯染病後,又被“風病”折磨,陷入絕境,與前期《壯誌淩雲》輝煌壹時、重用壹時的局面形成極大反差。他的詩歌創作由前期積極昂揚的風格轉變為詩境恬靜,風格趨於悲涼悲愴。這種風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後期的詩大多是病後“泄憤”,帶有悲涼的風格。
陸後期的詩歌多受病魔的影響,抒發了病魔之後的無限憂憤,風格悲涼。悲痛和疾病奪去了他的仕途,如《落雁》這首詩。詩人把自己比作失去羊群的孤獨的鵝。這位躺在空山裏的詩人,在他的詩裏就像壹只關在籠子裏的鵝,他對那些成為縣官的鵝充滿了向往和羨慕。可見,魯晚年雖病在山巖,但仍對朝陽池、鳳凰池深為牽掛,難以割舍。可惜無情的病魔帶走了詩人壹生追求的事業生活,讓他身陷牢籠,處境艱難,讀來令人心碎。另壹首詩《雞鳴府裏的孤雁》,與《落雁》的意思頗為相似。詩人還把自己比作孤獨的鵝,表達了失去仕途和名望的憤懣,以及才華未得滿足的憤懣。詩人借與友人同歌之機,又壹次把自己描繪成壹只孤雁,悲嘆萬裏南北不遠,卻遭受弓箭風霜,成了壹只“出列”“出列”的大雁。但孤雁仍希望拂去羽毛,飛向上林故裏,可見詩人對仕途的向往,至少還未絕望。
詩人後期詩歌中的悲傷和疾病奪走了他的愛情和親人。“孤雁”意象在陸後期詩歌中多次出現,正是詩人晚年病後失愛與孤獨的象征。比如詩人著名的七言古詩《難於上青天》,且不說這首詩後半段的討論有多麽富有哲理,只看前半段,我們就已經深深感受到了詩人病魔在驅趕昔日文人友人時的無奈。詩人看破人間人情,被社會遺棄在荒山野嶺。
詩人後期詩歌中的悲憤剝奪了他的生存條件。無情的疾病奪走了的政治理想和文學朋友,也殘酷地奪走了詩人的健康,最後把他逼上了絕路。他的詩《臥山》就是當時生活的生動寫照。當詩人躺在壹座空山裏,與世隔絕,他像行屍走肉壹樣在山中度過時光。從他自身的艱辛可以看出,他已經被病魔折磨到了“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地步。當賴以生存的健康被完全剝奪時,患病的詩人希望盡快擺脫身心痛苦,幻想自己能學道成仙。
總之,陸的後期詩歌記錄了詩人被病魔所折磨,使他失去了事業理想、文學朋友和生活條件,這使他這壹時期的作品帶有明顯的悲涼色彩。
其次,後來的詩大多是古風、五言律詩、騷體詩。
與早期創作中使用的五律不同,陸患病後選擇了文言、五言詩或騷體作詩。這種文體的變化是有壹定規律的,這是由於前期五律篇幅較短,格律的制約,限制了詩人直接表達自己的憂慮和憤怒;而古體詩、五言詩篇幅較長,騷體詩、賦則善於抒情傳情。這些形式便於詩人表達病後壓倒壹切的憂慮和憤慨。
此外,陸後期的詩歌中也經常使用朦朧、哀怨、傷感的意象,如孤雁、枯樹、恨臺、斑點寺等。,形成了鮮明的意象群,與詩人早期詩作中明凈的白雲、明月、夏荷、秋樹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後來的詩歌語言中,經常使用“孤獨”、“獨立”、“悲傷”、“哀怨”等詞語來構建獨特的語義場,與前期清新瑰麗的語言大相徑庭。
縱觀陸後期詩歌,無論是其詩歌的悲涼風格,還是長於抒情的古體悲涼形式,還是其詩歌中朦朧、悲涼、哀婉的意象和語言,都鮮明地體現了陸後期詩歌悲涼、悲苦的風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