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容易的容易的秋天之後,布谷鳥鐘,我聽見妳經過五條溪流。
我心有戚戚,明月有戚戚,我會壹直跟著妳,直到夜郎溪。
翻譯如下:
在柳絮已畢,秭歸雞鳴之際,聽說妳被貶為龍標衛,要經過無錫。
我把悲傷的思緒放在明月上,希望能壹路跟著妳到夜郎西去。
創作背景:這首《聽說王昌齡從左遷龍標窯》大概寫於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寶十二年)。當時王昌齡從江寧城被貶為龍標縣(今湖南省千陽縣)校尉,李白聽說他的朋友被貶揚州後寫下這首詩。
贊賞:
第壹句描寫風景,指出季節。把漂泊的花獨自帶在風景裏,叫“不如回家”,即包含了漂泊的感覺和離別的恨意,符合當時的情境,也融進了場景。因為第壹句已經在現場看到了,第二句就直接講出來了。“聞道”表示驚訝和後悔。“過五河”說明遷徙路途遙遠,道路艱難。沒有悲傷的話語,只有悲傷的意義。
最後兩句很抒情。人隔兩地,難相隨,但明月當空照,千裏可* * *,妳就把心事送明月,陪妳去夜郎吧。這兩首詩所表達的意境,以前在壹些名家的作品中見過。如謝莊《月賦》雲:“美人滿音塵,千裏之外盡明月。風會嘆歇,川路長。”曹植雜詩:“望南見吾君。”張《春江月夜》:“此時不相識,願月明照妳。”都和它差不多。而仔細分析,兩句話裏有三層意思。壹種是說自己內心充滿憂慮,無話可說,無人理解。只有這種心事托付給明月;第二,只有明月照兩處,我自己和朋友都能看到她;第三是說,所以,只有依靠她,才能排遣煩惱,沒有別的辦法。
詩人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力,用男女之愛的方式表達了誌同道合的友情,賦予了抽象的“傷心之心”物的屬性,實際上是逐月隨人去夜郎溪。原本無知無情的嶽明,搖身壹變成了知心知己,充滿同情。她能夠也願意接受自己的請求,把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了夜郎遙遠的西部,送給了那個不幸的移民。
賦予客觀事物以自己的感情,使之也具有感情,即個性化,這是形象思維的壹大特點和優勢。當詩人需要表達強烈或深刻的感情時,往往會采用這樣的手段來達到預期的效果。
————分析摘自古詩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