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李廣田簡介(李廣田的鄉愁)

李廣田簡介(李廣田的鄉愁)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壹下李廣田的知識,其中也會分析解答李廣田的鄉愁。如果妳能解決妳想知道的問題,關註這個網站。

李廣田、邊、何其芳的詩集叫什麽名字?

2000年2月8日,65438,卞將迎來她90歲的生日。由於這壹經歷,卞被公認為是新文化運動中壹個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此外,卞、何其芳、李廣田在此期間還出版了詩集《漢源集》,故合稱漢源三詩人。

這首詩的作者李廣田是中國現代傑出的散文作家之壹。1929考入北京大學外語系,次年開始發表詩歌。1935大學畢業回濟南教中學。曾與北京大學學生卞、何其芳合作出版詩集《漢源集》。他出版了八本散文集,以及壹些散見於報刊的文章,多達1200篇。他的散文《獨立創作》發人深省,集“詩意的完美”與“小說的嚴謹”於壹身,藝術風格獨特,自成壹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他的名字可以和朱自清、冰心等散文家的名字並列。

李廣田的詩淡雅質樸,散發著泥土的芳香,具有淳樸恬靜的詩風。淺唱低唱蘊含著壹種悲涼的韻味,又不乏醇厚的品質。在這首以秋天為主題的詩中,詩人沒有像其他詩那樣用視覺意象來描繪秋天,而是從壹個特殊的角度捕捉到了“秋天的味道”。“落葉,成熟的樹莓”,這個秋天的氣息會不會足夠讓人在畫中上色?夢很模糊,被西風和風吹走。這是對詩人迷茫心境的隱喻,讓讀者也被壹種淡淡的空靈心境所感染。

漢源三詩人是指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群中三位傑出的現代主義詩人卞、何其芳、李廣田,他們的主要代表作品是《漢源集》。何其芳、卞和李廣田是北京大學文學院的學生,所以他們走到壹起互相學習。1934年,鄭震澤編《文學研究會創作叢書》時,索要《邊詩集》,邊收集了何其芳、李廣田截至當時的全部詩作。他們壹起學習的地方叫漢源園。雖然有些老味道,但是他們喜歡,很好玩,所以叫漢源收藏。

李廣田主要作品

何其芳、卞的《漢源集》(詩集),1936,商務。

畫廊收藏(散文集)1936,商務

銀狐集(散文集)1936,文生。

《闕吉米》(散文集)1939,文生。

圈外(散文集)1942,重慶國書回聲(散文集)1943,桂林春潮社。

快樂群(短篇小說集)1943,桂林打工社。

詩歌的藝術(詩學)1943,悟。

灌木集(散文選)1944,悟。

金瓶(短篇小說集)1946,文森特。

重力(小說)1947,晨光

日本隨筆(散文集)1948,文生

論創作(論文)1948,悟。

文學書信1949,開明。

西行之旅(散文集)1949,文化工作社。

三十篇散文1956,作家。

春城集(詩集)1958,作家。

李廣田散文選1980,雲南人。

李廣田文選1981,外語。

李廣田散文選1982,百花。

李廣田詩集1982,雲南人。

李廣田文集(1-5卷)1983-1986,山東文藝。

李廣田代表作1987,黃河。

阿詩瑪(長詩)根據傣族民間故事,1960,人文編。

李廣田散文的特色

李廣田(1906~1968)是散文家。號奚岑,筆名李棣、等。山東鄒平。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外語系,次年開始發表詩詞歌賦。1935大學畢業回濟南教中學。曾與北大友人卞、何其芳出版詩集《漢源集》。雲南大學副校長,主持學校日常工作(1952),雲南大學校長(1957-1959)。65438年至0959年,在黨內反右傾鬥爭中被劃為“右傾機會主義者”,由校長降為副校長。楊家村鄒平縣。1968 165438+10月2日被迫害致死。

李廣田簡介

李廣田(1906.10.1-1968.11.2)山東鄒平人。1923考入濟南第壹師範後,開始接觸五四以來的新思想、新文學。65438年至0929年入北京大學外語系預科,先後在《華北日報》副刊和《現代》雜誌發表詩文,結識了本系同學卞和哲學系何姥姥。三人詩集《漢源集》出版後,被稱為“漢源三詩人”。1935北京大學畢業後,回到濟南任教,繼續撰寫多篇散文,被收藏為《畫廊集》、《銀狐集》。1941秋天到昆明,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任教。除了散文,他還寫了小說《地心引力》。抗戰勝利後,他先後在南開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教。1948,中國* * *制作方加入。解放後,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49當選為文聯委員、文聯理事。1951任清華副院長。1952調任雲南大學副校長、校長。歷任中國科學院雲南分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作家協會雲南分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他是中國傑出的現代散文作家之壹,著有《闕吉米》、《圈外》、《回聲》和《日邊散文》。

作品參考書目:

何其芳、卞的《漢源集》(詩集),1936,商務。

畫廊收藏(散文集)1936,商務

銀狐集(散文集)1936,文生。

《闕吉米》(散文集)1939,文生。

圈外(散文集)1942,重慶國書。

回聲(散文集)1943,桂林春潮社。

快樂群(短篇小說集)1943,桂林打工社。

詩歌的藝術(詩學)1943,悟。

灌木集(散文選)1944,悟。

金瓶(短篇小說集)1946,文森特。

重力(小說)1947,晨光

日本隨筆(散文集)1948,文生

論創作(論文)1948,悟。

文學書信1949,開明。

西行之旅(散文集)1949,文化工作社。

三十篇散文1956,作家。

春城集(詩集)1958,作家。

李廣田散文選1980,雲南人。

李廣田文選1981,外語。

李廣田散文選1982,百花。

李廣田詩集1982,雲南人。

李廣田文集(1-5卷)1983-1986,山東文藝。

李廣田代表作1987,黃河。

阿詩瑪(長詩)根據傣族民間故事,1960,人文編。

論李廣田的創造性批評(2)

論李廣田的創造性批評

《十年詩草》是壹篇散文式的詩評,用詞典雅樸實。本文從構圖與句法、格式與音韻、詞語與意象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審美分析。他把卞的作文比作流水。“我說這個構圖像流水,或者像流水的波紋,只有平川才有。”李廣田獨特的細讀批評,完全是出於對詩人及其作品的深刻鑒賞和體會,是基於他多年的詩歌創作經驗,難能可貴。李長治在《詩藝論》中說,批評家“潦草得像欣賞書畫,這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中是很少如此細致入微的”。通過對卞詩歌的解讀,李廣田得出結論:重視形式不僅是為了形式本身,更是為了形式所表達的內容。這篇代表李廣田批評特色的文章,不僅在思想深刻的基礎上分析作品,探索文學批評中的“壹般精神規律”,鄭重維護新詩的技巧,而且具有指導文學鑒賞、幫助讀者提高鑒賞能力的批評意義。

在《沈思詩》中,他以裏爾克為參照,指出馮至對藝術是認真的,並說馮至是壹個沈思的詩人。“他默默地觀察,他領悟,他在日常的印象中確認他在宇宙的生命中所經歷的,他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看到了真正的詩或哲學。”馮至的十四行詩是“像壹個橫瓶,能給看不見的水壹個形狀,像壹面風旗,能裝下壹些不可控的東西”。十四行詩的外來形式是“因其層層起落,漸濃漸解,以及錯綜工整,其韻法有插有插。它本來是最適合表達壹個有思想的詩人的”。通過對馮至詩歌的觀察,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高貴而有力的人格或生命。

在詩人的聲音中,立足於時代的變遷,表現了詩人方靜從略顯頹廢細膩的雨景進步到更為激烈的聲音,他熱情地贊美著時代的聲音和詩人的聲音。“詩人的聲音就是我們的聲音,時代的聲音,詩人為我們呼吸,為我們發聲,為我們發光。”這就是詩人方靜的生命力。

正是因為他們深刻的無知和欣賞,這三篇技巧文章同時融合了評論者的感受、思想和經歷,與評論的內容融為壹體,產生了強烈的美感。

第二,評論家的文字本身應該是壹部好的文藝作品。

李長治在《論詩的藝術》中說:“壹個好的批評文本,第壹要有堅實的基礎,第二要對當時的風氣有批判性,第三要有可讀性。”李廣田正是用這三點來實踐他的創作批評,其中包含了他對創作的欣賞和理解。而且,細致的詩歌批評顯然有“鞏固的基礎”。李廣田創造性批評的另壹個獨特之處是,他的批評性寫作本身具有可讀性。

李廣田的評論文章是壹位散文家兼詩人寫的,可以作為優美的散文來讀。或比喻,或推理,文字有感染力,讀起來親切生動,沒有生澀感。散文的這種批評方法體現了他的批評標準:“無論什麽時候用文字表達批評,都要以壹個創作者的姿態去做,因為最好的批評文本本身就應該是好的文學作品”。在《禪定詩》中,作品壹開始並沒有被批判,而是作為壹個詩人,用壹顆詩人的心去體驗生活和詩歌,這是壹種非常優美的詩歌和散文的筆法。文章開頭引用了別林斯基的壹句話,“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詩”,然後壹大段詩化、散文化的語言,“真的,哪裏沒有詩?詩歌無處不在,只有詩人才能發現它,表達它。我們忽略了多少詩,正如我們忽略了多少真理。詩不壹定是血與火,淚與海,也不壹定是日常生活和普通現象中的愛與死。在平凡中發現最深刻事物的人是最好的詩人。那些暫時的東西終將過去,那些被壹點雨露暫時打濕的東西終將幹涸。花的顏色艷麗,但很快就會雕謝,果實的味道最甜。但是,很快就會跌。有人在生活中追求虛榮,有人在生活中尋找果實,有人在生活中只采摘那些枝葉。

但活得最好、最懂生活的人,可能是發現得最深、最遠的人,但能發現的,不在別處,只在我們腳下修行的地下,也就是萬物生長、萬物埋藏的土壤裏。誰發現了它並展示了它,他不僅是壹個詩人,而且是壹個哲學家。“作者的批評完全是散文式的、詩化的,不能不欣賞。

他以裏爾克為例,指出馮至是壹位嚴肅的藝術家。這種獨特的散文風格生動、親切、自然,既是翔實的批評,也是壹部好的散文作品。李廣田在《樹的隱喻——給青年詩人的壹封信》中說:“詩人必須熱愛生活,認真體驗生活。只有忠於生活的人才能成為藝術家,才能忠於藝術”。這些獨到的文學理論為李廣田的批評增添了生命的內核,不僅批評內容無懈可擊,而且形式優美,內容與技巧相得益彰,真正做到了“最好的批評文字本身應該是好的文學作品”。

第三,評論家應該批評文學界目前的弊端和時尚。

李廣田的批評也批評了當時的文學風氣。即反對散文文化,反對形式主義。針對當時詩壇散文文化的流弊,李廣田在《論新詩的內容和形式》中表達了自己的基本觀點,並失望地感嘆:“當我們讀這些新詩時,常常感到可惜。我們往往認為這些作品只是壹些材料,甚至是壹些原材料。如果把這些素材放在壹個最好的詩人手裏,重新整理、重組、重新洗滌、重新切割,結果會完全不同。李廣田非常重視美的內容,而美的內容只有通過美的形式才能得到很好的表達。鑒於當時社會上詩歌的散文化,作者要求詩人“創造更完美或完美的形式”。詩,有了最好的詩的形式,就是詩的完成。樹的比喻是寫給年輕詩人的,反復強調詩歌的技巧。他告誡年輕人“千萬不要以為隨便寫下來的就是好詩,有時候可能不錯,但有時候連散文都算不上好,更不要說是詩了”。最好的詩應該是內容和形式美的壹致性。對於這種詩美的理想,李廣田通過詩歌的藝術向人們指出:“我們不要因為作品放縱了情感,就想說作品寫在散文裏是什麽樣子。我們只想以《詩歌十年》中的各種問題為例,來證明“講形式不僅是為了形式本身,也是為了那個形式所表達的內容”這個道理。李廣田的文學批評非常清楚時代的潮流,並且很自然地融入到他的批評中,所以與他深刻的品味、欣賞和優雅樸素的文字壹起,構成了他早期創作批評的特點。別林斯基認為,敏銳的詩感和對美好文學現象的強烈感受力應該是批評的首要條件。李廣田的批評實踐很好地做到了這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