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艾米莉·勃朗特簡介

艾米莉·勃朗特簡介

艾米莉·勃朗特

勃朗特,E. (1818 ~ 1848)英國女作家。她的祖先是凱爾特人和摩爾人的後裔,所以她在情感上更接近蘇格蘭人。安妮·勃朗特的妹妹,夏洛蒂·勃朗特的妹妹。出生在壹個貧窮的牧師家庭,在壹所生活條件很差的寄宿學校讀書,和姐姐壹起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學習法語、德語和法國文學,準備將來自己辦壹所學校,但是沒有如願。艾米莉性格內向,安靜優雅,從小就愛寫詩。從65438到0846,三姐妹自費出版了壹本詩集。《呼嘯山莊》是她唯壹的壹部小說,出版於1847和65438+二月。三姐妹的三部小說——夏洛特的《簡愛》,艾米麗的《呼嘯山莊》和他們的小妹妹安妮的《艾格尼絲·格雷》在同壹年出版。除了《呼嘯山莊》,艾米莉還寫了193首詩,被認為是英國有才華的女作家。

關於WutheringHeights。

《伍瑟林格斯》是19世紀英國著名詩人和小說家艾米麗的作品。Emily Bronte(1818-1848)。這位女作家在世僅三十年就默默無聞地去世了。應該說她首先是壹個詩人,寫了壹些非常有深度的抒情詩,包括敘事詩和短詩,有些還入選了19、20世紀英國22位壹流詩人的詩集。然而,她唯壹的壹部小說《呼嘯山莊》卻奠定了她在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她和《簡妮爾》的作者夏洛特?勃朗特(“CharlotteBronteD,1816-1855”),還有他們的小妹妹——“阿格尼絲?《阿格涅斯格雷》的作者安妮?安妮·勃朗特(1820—1849),被稱為勃朗特三姐妹,在19世紀的英國文壇大放異彩。尤其是《簡愛》和《呼嘯山莊》,就像壹對小巧卻耀眼的貓眼寶石。當人們瀏覽19世紀英國文學遺產時,不禁發現它們少之又少,其中有壹件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讓人不禁惋惜,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孩如果不早逝,會留下多少輝煌的篇章來哺育讀者的心靈!

艾米莉。勃朗特生活的三十年是英國社會動蕩的時期。資本主義在發展,越來越暴露出它固有的缺陷;勞資矛盾尖銳;失業工人的貧困;大量童工被殘酷折磨致死(這是出自英國著名女詩人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①的長詩《孩子的哭聲》,可以看出壹些大概的情況)。此外,英國政府對爭取民主改革和工人運動采取高壓手段:比如1819年的彼得路大屠殺就是壹例。所以這壹時期的文學作品也有所體現。我們的女作家艾米麗?勃朗特就誕生在這個奮鬥的時代!她出生在壹個牧師家庭,父親名叫帕特裏克?勃朗特(1777-1861)原本是壹名愛爾蘭牧師。1812年,他娶了瑪麗亞?布蘭韋爾是他的妻子,有六個孩子。大女兒瑪麗亞(1814)、二女兒伊麗莎白(1815)、三女兒夏洛特(1816)和獨子布蘭韋爾(1817)。最後四個孩子出生在約克郡荒野的桑頓村,勃朗特先生是這個教區的牧師。1820年,全家搬到豪沃思,定居在荒野的壹個偏僻角落。三姐妹在這個地方度過了壹生。

當他們的母親在1827年去世時,他們的阿姨從康瓦來照顧這個家庭。三年後,以瑪麗亞為首的四姐妹上了寄宿學校。因為生活條件惡劣,瑪麗亞和伊麗莎白死於肺結核,夏洛特和艾米麗活了下來,他們在家裏和哥哥布蘭韋爾壹起自學。這個家庭壹直都是壹個人生活,所以四兄妹經常在閱讀、寫詩、編傳說中度過孤獨的時光。夏洛特和布蘭韋爾以想象中的盎格魯王朝為中心寫小說,而艾米麗和小妹妹安創造了壹個他們稱之為岡多的太平洋島嶼來編造故事。

雖然他們的家在豪沃斯工業區附近,但這棟房子就在小鎮和荒野之間。艾米麗經常和她的姐妹們去西部荒野散步。因此,勃朗特姐妹壹方面看到了小鎮上正在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另壹方面也受到了荒野氛圍的感染。尤其是艾米麗,表面上沈默寡言,但內心充滿激情。雖然她不懂政治,但她對此很關心。三姐妹經常看自由黨或保守黨的期刊,喜歡談論政治,這當然是受父親的影響。帕特裏克?勃朗特是壹個更激進的保守派。他早年反對路德運動,後來幫助豪沃斯工人,支持他們的罷工。艾米莉和她的姐妹們繼承了他的正義感,同情手工業工人的反抗和鬥爭。這為《呼嘯山莊》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家裏收入很少,經濟相當拮據。三姐妹經常要外出謀生,教書或者做家教貼補家用,幾年來歷經磨難和挫折。夏洛特本來打算開壹所自己的學校,於是和艾米麗去布魯塞爾學習了壹年,後來因為夏洛特失戀離開了。1846年,他們籌集資金以筆名出版了壹本詩集,但只賣出了兩本。1847年,三姐妹的三部小說終於出版,但只有《簡愛》獲得成功並受到關註。《呼嘯山莊》的出版在當時並不被讀者所理解,就連她自己的妹妹夏洛蒂也無法理解艾米莉的想法。

1848年,他們唯壹的兄弟布蘭韋爾因為長期酗酒和吸毒,也染上了肺病,於9月去世。雖然這個家庭中暴君的死對三姐妹來說也是壹種解脫,正如《夏洛蒂姐妹書信集》中所說:“疏忽和罪惡已經被遺忘,剩下的是憐憫和悲傷……”對布蘭韋爾的哀悼縮短了艾米麗在同年12月進入墳墓的旅程。他們的小妹妹安也在次年5月去世。此時,這個家庭的最後成員只有夏洛特和她的老父親。

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女作家,後來在世界文壇聲名鵲起,卻帶著這樣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只能品嘗冷漠,默默告別家中僅有的三位親人!她少女時代曾在壹首詩中寫道:

“唯我獨尊,註定孤獨壹人,無人哭泣哀慟;自從我出生以來,我從來沒有引起過壹絲的憂慮,壹個幸福的微笑。在暗喜和暗淚中,這個多變的生命就這樣溜走了,十八年過去了,我依然無助,就像出生那天壹樣孤獨。……"

在同壹首詩中,她最後感嘆道:

“起初,青春的希望被融化,然後幻想的彩虹迅速退去;所以經驗告訴我,說真話永遠不會在人的頭腦中成長。……"

但她真的很想振作起來,有所作為,卻又掙紮不起。這種痛苦的思想鬥爭和絕望也可以在她同時期的詩歌中找到:

“但現在當我想唱歌時,我的手指會撥動無聲的琴弦;歌詞的副歌還是‘不要再掙紮了’,壹切都是徒勞。”

十九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女作家蓋斯凱爾夫人(1810—1865),著名的傳記夏洛特?《勃朗特的壹生》(《LifeofCharlotteBronted》)⑥、有壹段關於艾米莉?勃朗特的臨終描述;

“12月的壹個星期二的早晨,她起床了,穿著平常的衣服,不時停頓壹下,但還是做自己的事,甚至試著拿起針線活。仆人們看著,知道那令人窒息的呼吸急促和呆滯的眼神當然是先兆,但她繼續做她的事。夏洛蒂和安雖然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恐懼,但仍抱有壹線希望。…到了中午,艾米麗的情況更糟了:她只能喘著氣說,“如果妳叫醫生,我現在就要見他。”已經太晚了。她大約兩點鐘去世。"

夏洛特在信中寫下了很多她在艾米麗去世後的悲傷和感受的文字⑦,這裏就不贅述了。

艾米莉。勃朗特的生平介紹到這裏。英國著名詩人、評論家馬修?阿諾德(Matthew Amord,1822-1888)曾經寫過壹首詩叫《豪沃斯公墓》,其中艾米莉?勃朗特的詩說,她頭腦中的那種超乎尋常的熱情、強烈的情感、悲傷和大膽,是拜倫死後無與倫比的。

可以說,她留下的唯壹壹部小說震撼了人們的心靈。

至於《呼嘯山莊》,在世界文壇多年來,每當我們談到19世紀的西歐文學,壹定會討論到《呼嘯山莊》。許多著名的評論家和小說家都寫過關於它的文章。如: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ViginiaWoolf(1882-1941)⑨1916年寫了《簡愛》和《呼嘯山莊》。她對兩本書進行了比較。她寫道:

“當夏洛特寫作時,她說‘我愛’、‘我恨’和‘我受苦’,口才、才華和熱情。她的經歷雖然豐富,但與我們的經歷在同壹水平上。但是呼嘯山莊裏沒有‘我’,沒有家庭教師,也沒有老板。有愛,但不是男女之愛。艾米莉受到壹些常見觀念的啟發,創作的沖動不是她自己的痛苦也不是她自己的傷害。她看著壹個分裂的世界,覺得自己有力量把它拼湊成壹本書。那種野心在所有的小說裏都能感受到——壹種有著宏大信念的奮鬥,雖然其中也有失意的。通過她筆下人物的嘴,不僅有‘我愛’或‘我恨’,還有‘我們,全人類’和‘妳,永恒的力量……’還沒有完成。"

英國進步評論家阿諾德?凱特爾(Arnold kettle)⑩在《英國小說導論》第三部分談到19世紀的小說時,也有文章對《呼嘯山莊》作了長篇評論,他總結道:

《呼嘯山莊》以藝術想象的形式表現了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的精神壓迫、緊張和沖突。這是壹部沒有理想主義,沒有虛假的安慰,也沒有暗示操縱他們命運的力量超出了人類鬥爭和行動的範圍的電影。對自然、荒野和風暴、星星和季節的強烈呼喚是揭示生命本身真實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呼嘯山莊裏的男人和女人不是自然的囚犯。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並試圖改變它。有時候很順利,但總是很痛苦。他們幾乎不斷地遇到困難和犯錯誤。"

而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創作家毛姆(1874-1985)⑾在1948年應《大西洋》雜誌的要求向讀者介紹了十部世界文學最佳小說,他選擇了四部英文小說,其中壹部是《呼嘯山莊》。他最後在他的長文中寫道:

“我不知道有哪部小說把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和執著描寫得如此驚人。呼嘯山莊讓我想起了艾爾?格列科⑿那些偉大的油畫中的壹幅,畫中是壹片烏雲下黑暗貧瘠的土地景色。被隆隆雷聲拖著的憔悴身影東倒西歪,他們被壹種不屬於塵世的情緒弄得恍惚。他們屏住呼吸。壹道閃電劃過鉛色的天空,給這壹幕畫上了最後壹筆,增添了壹種神秘的恐怖感。”

總之,《呼嘯山莊》是壹部偉大的作品,也被譽為“最奇特的小說”。但是像阿諾德?凱特爾說:“希斯克利夫的反抗是壹種特殊的反抗,是被同壹個社會(指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的條件和社會關系所導致身心退化的工人的反抗。希斯克利夫確實不再是剝削者,但正是因為他采用了統治階級的標準(以壹種連統治階級自己都害怕的殘酷無情的方式),他早期的反抗和他對凱瑟琳的愛所蘊含的人性價值才消失了。凱瑟琳和希斯克利夫關系中所包含的壹切,以及人類需求和希望中所代表的壹切,都只能通過對壓迫的積極反抗來實現。”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的社會悲劇在於凱瑟琳意識到了兩人社會地位的懸殊,卻幻想通過她所羨慕的菩提樹的財富“幫助希斯克利夫得到提升”,使得她的哥哥“無權過問”。這當然是不可能的。當希刺克厲夫後來重新出現時,林敦建議他坐在廚房裏,而不被邀請到客廳去。這下犯了大錯,她陷入了自己編織的網中。而且在她答應嫁給林敦後明確地說:

“在這個世界上,我最大的悲傷是希斯克利夫的悲傷,我從壹開始就註意到了,也感覺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其他的都毀了,他留下來,我還能繼續活下去。如果其他的都留下了,他被毀滅了,這個世界對我來說會變成壹個很奇怪的地方。我不覺得自己是其中的壹部分。我對林敦的愛就像森林中的壹片樹葉:我完全知道,當冬天換樹的時候,時間也會換樹葉。我對希斯克利夫的愛就像下面不變的巖石。雖然看起來並不能給妳帶來多大的快感,但這是必須的。耐莉,我是希斯克利夫!他將永遠在我心中……”然後她背叛了最愛的人,也就是背叛了自己,所以只能掙紮著死在自己的網中。在她臨死前,希斯克利夫狠狠地責罵她:“妳為什麽欺騙妳自己的心...妳自殺了。.....悲慘、恥辱和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能給我們的壹切打擊和痛苦,都不能把我們分開,但妳這樣做是出於妳自己的想法。”他說,“我愛那些傷害我的人——但是那些傷害妳的人呢?”我怎樣才能足夠愛他?“這導致了希斯克利夫的悲劇——他毫不猶豫地采取殘酷的手段進行報復。他被私有制社會拋棄了,但他仍然用私有制社會的鬥爭手段進行反抗。他沒有財產,卻大肆掠奪,自己成了莊園主;他從小就受到辛德雷的嘲笑、貶低和侮辱,淪落到農民仆人的地位。若幹年後,他反過來報復兒子,他的勝利必然等於他自己精神上的失敗。當他發現林敦的女兒(也就是凱瑟琳的女兒)和辛德雷的兒子(也就是凱瑟琳的侄子)的眼睛和凱瑟琳生前壹模壹樣的時候,當他發現哈裏頓(辛德雷的兒子)仿佛是他青春的化身的時候,他再也不想擡手去打他們了。他自己也承認,“這是壹個非常糟糕的結局”,他沒有復仇的欲望,因為這樣壹種“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復仇方式只能導致孤獨和空虛!

無論如何,希斯克利夫在當時是壹個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報復是可以理解的。十幾年來,凱瑟琳孤獨的靈魂壹直在荒野中徘徊哭泣,等待著希斯克利夫,最後希斯克利夫離開了人世。他們的靈魂不再孤獨,他們在黑暗中行走在荒野和巖石下...這當然是廢話,但正如作者最後寫道:“我在溫柔的天空下,在這三座墓碑前停留,看著飛蛾在石南和蘭花中飛舞。《呼嘯山莊》中的兩個主要人物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在世界文學中給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他們堅貞不渝的愛情,也是對被惡勢力操縱的舊時代的頑強反抗。雖然他們的反抗是被動的、無力的,但他們的愛情最終戰勝了死亡,在作者的筆下達到了升華的境界。而這位才華橫溢的女作家艾米莉呢?勃朗特,因為她獨特的作品,在19世紀英國文壇璀璨的群星中,永遠閃耀著獨特而非凡的光彩!

註意:

1)伊麗莎白?巴雷特?ElizabethBarrettBrowning(1806-1861),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著名女詩人,也是著名詩人羅伯特?羅伯特·布朗寧(1812—1889)的妻子。他是葡萄牙十四行詩和各種詩歌選集的作者。

②桑頓村(Thornton)——英格蘭北部約克郡荒野中的壹個村名。

(3)勒德派)——運動——這是1811-1813年的燒廠運動,破壞機器,從諾丁漢的織襪工人擴大到各大城市。這是由於19世紀初英國工業革命發展迅速,工廠制度嚴重剝削工人,工人生活惡化,導致工人自發的反對機器的運動。據說工人路德是第壹個破壞自己工作機器的人,所以叫路德運動。1812國會宣布對破壞機器者處以死刑。1813被抑制。

(4)詩歌(“詩”)——這本詩集由勃朗特三姐妹以筆名在倫敦出版。他們用了假名Currer EllisandActonBell。

⑤三部小說——《簡愛》,作為柯勒貝爾編的自傳;《呼嘯山莊》:作為埃利斯貝爾的壹部小說;艾格尼絲呢。《格雷》是阿克頓貝爾寫的壹部小說。

⑥伊麗莎白·格霍恩加斯克爾夫人(1810—1865)十九世紀英國著名小說家,《瑪麗》的作者是?巴登等等。1850和夏洛特?勃朗特相識並成為摯友,1857。夏洛特去世兩年後,她寫了這本著名的傳記《夏洛特?勃朗特的傳記。

⑦夏洛特的信——在夏洛特?勃朗特死後,蓋斯凱爾夫人寫的傳記中透露了壹部分。後來,夏洛蒂的所有信件都被收集起來,發表在1899-1900年出版的《勃朗特姐妹傳與書信》七卷本中。

8馬太?馬修·阿諾德(1822—1888)是英國詩人和評論家。他寫了許多評論和詩集。最著名的敘事長詩是《索拉和羅西斯》(1853)。

⑨弗吉尼亞弗吉尼亞伍爾夫夫人(1882—1941)是二十世紀英國著名女作家。她才華橫溢,有自己的學校。她擅長用意識流的手法來描寫人物的心理。1941年,由於外界和個人原因,她投水自盡。他的作品包括小說《戴樂威夫人》、《海浪》、《到燈塔去》、《在行動》和文學評論集。

參加阿諾德?英國當代進步批評家凱特爾。1951年出版了兩卷《英國小說導論》,從英國小說發展史的角度對英國小說尤其是19世紀的小說進行了評論。他精選了十部名著,做了科學的介紹,有精辟的見解。

⑾毛姆(1874—1965)是當代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和劇作家。作品很多。《因果報應》(1915)、《剃刀邊緣》(1944)等小說的作者。劇本有《圓》(1921)、《聖焰》(1928)。

⑿埃爾?埃爾熱科(1541—1614)是著名的宗教畫和肖像畫畫家。生於希臘克裏特島;在意大利學習繪畫。1577定居西班牙托萊多(該城市在1087-1560年為西班牙首都)。毛姆的畫在這裏可能指的是他的名畫“托萊多”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