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藝術上,《古詩十九首》以其柔美、悲涼、悠遠的風格被譽為“金玉良言”。這兩個因素的結合,再加上當時新興的五言詩形式的運用,使得《古詩十九首》成為《詩經》、《楚辭》以來的新經典,創造了新的範式和新的內容。
3.《古詩十九首》中人與詩的覺醒是“人的意識”的前奏,是“文學意識”的初始階段。它關註人的典型感受,用淺顯的語言表達出來。正所謂“真情、真景、真事、真意、清明、真情”。
從表達方式和效果上來說,是壹種“真情實感”和壹種“真風景”,是向久違的朋友吐露的“真情”,是性情中人說的壹句性情中人。
所謂“真實”,不僅僅是指對場景和事實的客觀真實的描寫,還要求詩人真誠、真摯。《古詩十九首》中的“何不誌存高遠,先隨道而津”“晝短夜長,何不燭火遊弋”“遊子難獨空床”等都是真實而有意義的作品。
4.《古詩十九首》對後來的五言詩影響很大。胡應麟的詩以曹之學的《古詩十九首》為例:“人生不到百首,親人之樂更少”,即“人生不到百首,總憂千年”;“飛越百尺,對禦淩軒”,即“兩宮遙遙相對,雙闕百余尺”。
“請問誰嘆氣?雲是蕩婦的妻子,即“曾經是妓女,現在是蕩婦”;我願做壹對鳥,我願在空中”,也就是“我把它想成壹對燕子,在妳家抱著壹個泥窩”。子簡《詩論·十九首》是不同的詩種,漢詩是自然的,魏詩是人工的,各有利弊。
羅松的滿堂詩更是令人扼腕嘆息:“阮思宗的懷懷詩,的體驗,的古風,魏蘇洲的仿古”都有十九首詩的遺風。
5.《古詩十九首》作為“五言之冠”,繼承了《詩經》、《楚辭》,連接了先秦至唐宋的詩歌史主軸,啟蒙了建安詩歌的壹條新路。從此,五言詩“指物,寫物以窮情,最詳”逐漸取代了“意少繁”的四言詩,成為中國詩歌的主流形式。
擴展數據:
這19首都是樂府詩。樂府最初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壹個管理音樂的官方機構。它的職責是譜曲和演唱歌頌文人的詩歌,同時收集漢族民歌。這些樂章和歌詞統稱為“樂府詩”或“樂府”。
1,《古詩十九首》是在漢族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語言簡潔自然,文意非常簡潔準確,沒有使用生僻難懂的詞語。可以說,真理和智慧是用最簡單、最明顯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後人評價他的語言“如山泉,如千年老酒,清新醇厚,質樸迷人”。疊字常用於詩歌中,形象生動,增加了詩歌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2.在抒情方面,《十九首》更是堪稱典範。他們很自然地從風景敘事轉向抒情,委婉含蓄,意味無窮,表達的感情非常真摯不做作。此外,詩歌還經常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寓情於景,渾然天成,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3.古詩十九首壹般是戀人或朋友的離別,是文人的仿徨與失意,是人生的浮躁。大部分詩歌都是以女性的視角,因為當時女性地位低下,只能把人生寄托在愛情和婚姻上,活動空間狹小,只能在孤獨中經歷無盡的相思。
由於女性感情細膩委婉,與生活環境中的各種事物溝通的能力遠勝於男性,所以以女性視角創作的《古詩十九首》內容更為詳盡,打動人心,形成了更為普遍的藝術魅力。
4.《古詩十九首》在中國五言詩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文人創作的五言詩已經成熟,成為壹個獨立的體系。這種全新的詩歌形式和嫻熟的藝術技巧,為以後五言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全詩語言樸實自然,描寫生動傳神,具有自然的藝術風格,處處表現出道家和儒家的哲學意境,被劉勰(《文心雕龍》)稱為“五言之冠”。
新華網-地方>正文>為什麽《古詩十九首》開辟了新的詩歌方式
百度百科-古詩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