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席慕蓉《鄉愁》的寫作背景

席慕蓉《鄉愁》的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臺灣省與大陸還沒有開放的交流。但很多臺灣省人,包括海外遊子,都在海外生活,對大陸有壹顆心。席慕蓉的家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是在這裏出生,也不是在這裏長大。直到上世紀80年代,她才有機會踏上自己的家鄉。

只有在她的夢裏,在她的詩裏,才能寄托她無限的鄉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繼承了傳統文化中永恒的鄉愁主題,寫出了這首稚嫩卻真摯的詩篇《鄉愁》。

擴展數據:

席慕蓉用壹首七行三節的短詩總結了這份鄉愁:第壹節講的是鄉音的清新,笛聲“總在有月亮的夜晚響起”。試想有多少個壹年四季沒有月光的夜晚,隱隱約約代表著旅人總是在想家,第二節講的是鄉愁,對家鄉的留戀漸漸淡去。

時間搖落了故鄉的輪廓,只留下模糊的悵然,如霧中離別,血濃於水卻隔著壹片迷蒙的雲。用霧中的離別之波來描繪故鄉模糊而惆悵的印象,用壹個有形的具體來描繪抽象的主觀感受,是生動而自然的。第三層寫鄉愁的永恒。

是從上兩層揮之不去的鄉音和鄉愁過渡而來,形式上很新穎。層次的逐漸轉移使主題從模糊到生動。詩人用壹棵沒有輪子的樹永遠活在流浪者心中的“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表達了深深的海洋般的悲傷和留戀與失望。

情感表達和意象選擇的融合,使全詩意境深遠。貼切自然的比喻,簡潔優美的語言,讓全詩有了田園詩般的意境。

這首詩是詩人席慕蓉在1982寫的。這首詩寫了故鄉的歌謠,故鄉的風景,古樹的年輪。作者從濃重而熟悉的鄉音開始,再從曾經熟悉而模糊的家鄉風光繼續寫鄉愁,最後把無盡的鄉愁意象化為樹的年輪。於是,永恒的鄉愁通過意象風景被抽象為具體的表達。

百度百科-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