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上宅男文化展示館的發現過程

上宅男文化展示館的發現過程

上世紀80年代,北京新石器時代中期考古之謎終於在全市文物普查中被揭開了!

3月1984,19,平谷縣文物工作者在大興莊鄉北碾頭村西500米處發現。

新石器文化遺址。廠址東南距縣城7.5公裏,北依預期起伏的燕山山脈,南臨平順公路。這條河穿過村莊的北部後流入南部。河流。遺址位於渭河南岸,高出河床7米,占地6000多平方米。該遺址的西部部分被村民取土破壞。市文物研究所首先對被破壞的遺址進行了清理發掘,隨後在1988處對遺址東部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發掘後發現,該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壹般距地表0.8 ~ 1米,文化層厚度0.5 ~ 1米。第壹次發掘60平方米,共出土各類陶器93件,其中完整陶器13件,各類石器73件,清理居民地10處。在第二次發掘中,發現了3處住宅遺址。兩次發掘的13居住遺址分布相對集中。這些居住點直接挖在生土上,屬於半地穴建築。從建築遺址的殘存形狀看,平面多為不規則的橢圓形,有三個直徑2.5米至4米的方角。在靠近內墻的建築工地底部,發現了柱洞的遺跡。住所表面被過度烘烤,表面是壹層5-6厘米厚的燜土。最重要的是,在每個建築工地的地面中間附近都發現了壹兩個深腹陶罐,罐口微微露出地面,罐內有更多的炭渣和燒焦的泥土。在陶罐周圍的地面上發現了許多塊燜土和壹個與眾不同的爐室。這些都可以證明當時有人生活。

在這種樹籬半地下室的房子裏,過著氏族部落的生活。

通過對北碾頭遺址出土器物的分析和碳十四測定,得出北碾頭遺存

遺址的相對年代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早期,距今6000-7000年之間,與東北早期文化的特征非常相似,但早於紅山文化。這是繼山頂洞人、東胡人之後,北京史前考古的壹個重要發現。

繼北碾頭遺址之後,5438+0984+10月,縣文物調查隊在韓莊鄉上寨村又發現壹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比同時期的北碾頭遺址更豐富。10年10月20日,對該遺址進行了詳細調查,並采集了部分標本。遺址位於上寨村西北的壹處梯田上。因為之前有壹座大廟,當地稱之為“大廟臺”。平臺西端是村裏的磚廠,因為取土燒磚蓋房,侵蝕了大部分平臺。現存平臺南北約50米,東西80米,平臺高4、5米。從斷壁上看,明顯是文化層堆積,最厚處可達3米多,豐富。平臺南緣下方是壹個村莊,南邊有路,南邊是逐漸平坦的田地,壹直延伸到到處都是鵝卵石?舊河道;東南是金海湖(海子水庫),止古?河流;平臺東南三四十米,壹條小河從村西南穿過;地臺向北與山脈重疊,直至燕山殘脈腳下;西邊是田野和丘陵,華子村位於山溝裏,西邊是鳳凰山和虎山。壹條小河從華子村的北面流出,向南流經山東兩岸,在虎山腳下的平臺西側與流經村莊的河流匯合,向西流入?河流。

65438年10月23日至10月2日,165438+,市文學藝術研究所對上宅遺址進行了試掘。在兩個近40平方米的壕溝中出土了500多件各種石器和陶器。根據科學測定,該遺址的年代與北碾頭遺址相同。

上寨遺址的發現引起了考古界專家學者的高度關註和充分肯定。國家文物局撥出專項資金,由市文研所和縣文管所組成的發掘隊於5月65438日至5月0985日開始對該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按照南北方向,采用坐標法統壹開挖工作,先後開挖140勘探方。截止1987,總發掘面積3500平方米,包括新石器時代

時代文化積澱約700平米。分布在平臺上的天然溝渠中。發掘結果表明,這條灰溝中的文物非常豐富,但由於數千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存遺址只是這條天然溝的尾端,就像壹只只剩下小尾巴的大象,最豐富的文化積澱已不復存在。據當地居民介紹,在灰溝南部,發現了上世紀60年代平整土地時的紅燒土碎片和殘陶,推測是當時的居住遺址區。上寨遺址地層堆積可分為8層:1層,耕土層,灰黃色,厚0.25米;二層,灰黃色土,質地松散,厚0.31~1 m,出土唐、遼磚及陶瓷殘片,該層下有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第三層,淺灰色細粒砂土,厚度0.2~0.3米,出土細粘土紅陶碎片;第四層,灰黃色粉細砂,土質較硬,厚度0.3 ~ 0.5m,出土泥質紅褐色陶器、紅褐色陶器混砂及少量泥質灰色陶器和石器;第五層,深褐色細粒砂土,厚1米,含大量炭屑、炭塊和炭化果核,出土大量細石器、石器和陶器,以及陶塑和石雕;第6層,灰綠色土,幹燥後近灰黃色,土質堅硬,厚0.5米,含鈣柱和鈣片,出土混砂陶器和石器,陶器種類比第5層少;第7層,深灰色粉質粘土,土質堅硬,厚0.3米,出土陶器、石器與第6層相似,但數量較少;第8層,灰黃色粉質粘土,堅硬,1米厚,網格線較少,出土較厚紅褐色陶片混砂。除上述外,第八文化層發現較多樺樹,說明當時氣候寒冷;在第七文化層發現了橡樹、環藻等闊葉樹的花粉,表明禦宅族文化為主的城市。

應該是在溫暖濕潤的氣候下形成的;第五文化層含有谷類作物的花,反映了當時已有的農耕活動。

上寨遺址出土陶器1000余件。根據地層的堆積和地層中出土的遺物,可分為三期:第壹期為桶形罐,胎厚腹深,含滑石,表面紅褐色或黑褐色,口外有數圈凹弦,壹圈麻面附加堆積紋,底部有網格紋;二期陶器來自4至7層,6、7層為早期。大多數陶器是由沙子和滑石制成的。陶器表面呈紅褐色、灰褐色,紋飾以抹、刮為主,其次是浮雕的鋸齒形、篦紋。有許多平底壺,如大口深腹罐,唇厚,口稍潤,腹壁有深微弧。4、5層較晚,出現大量劃痕,如方塊、字母“回”、曲折等,擦刮條紋減少。深腹罐唇尖圓,口直,腹壁直。平底碗的肚子是直的,最大的肚子直徑靠近嘴。圈足碗前期較高,後期較低;三期陶器來自三樓,以細泥紅陶為主,其次是砂棕陶和灰棕陶。典型的器皿有紅陶碗和“紅頂碗”。出土石器2000多件,以制作、切割或打磨的大型石器為主,有少量精細石器。大型石器包括用於劈砍和研磨的圓盤形工具,以及用於加工谷物的精美而形狀規則的石軸、鏟子、鋤頭、石磨和石碾桿。細石器包括石鏝刀、利器、刮刀、石刀(復合工具)等。由間接沖壓方法制成。北碾頭和上寨兩處遺址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特征鮮明,典型器物遲早會被發現。

發展序列明顯,其文化遺存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這些石器和陶器可以分為三類:

第壹類:生產工具。屬於生產工具的器物多為石器,主要是大型石器和壹些制作、切割、打磨的精細石器,有石斧、石鑿、石簪、圓盤磨石、石磨盤、石碾桿、單面起壟斧、鐵砧、石球等2000多件。石斧是原始農業的重要工具。斧子被用來砍樹和刀耕火種。石磨和石碾桿可以用來加工糧食,碾泥制陶,而雙刃石斧是當時比較先進的生產工具。這些跡象表明,當時有固定住所的原始氏族部落是以原始農業為基礎的,同時還有狩獵、采集等多種生產形式。

在細石器中,柳葉形石器最為典型。大部分都是直接從石核裏出來的,但是他們的刀刃非常鋒利。上寨遺址發現的復合刃,壹半是堅硬的火石,壹側有刃,另壹半是柔軟的青灰色泥質巖石,有凹槽,刃嵌入凹槽內,既能保護刃口鋒利,又能避免傷人。除了材質不同,和現在小學生用的折疊卷筆刀差不多!從這件器物可以看出上寨先民制作石器的聰明才智和精湛技藝。

第二類:生活用品。這類器皿都是陶器,主要有深腹壺、碗、杯、勺、蓋等。

等等,大多數陶器都有裝飾圖案,陶器的造型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其中,繞足器和深腹壺是上寨遺址陶器的代表形制,口緣特征明顯,唇厚圓。從這些出土的陶器中,我們可以知道它是在那個時候制作的

陶藝技術達到了壹定的水平,學了壹些陶藝共軛修復技術。這些陶器在當時是日常用品,但在今天,它們是古代文化的象征,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古代祖先的辛勤勞動和創造才能,並考察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

第三類:裝飾藝術品。這些物品包括空心陶球、陶海馬擺件、陶羊頭、陶熊頭、陶豬頭等。石器有耳形器、小石環、石羊、小石龜、石猴擺件等。這些陶器或石頭手工藝品表明當時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壹些行業已經出現了專門人才;同時反映出幾千年前的先民就已經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力和驚人的藝術造型能力。如:空心陶球,泥紅色陶,壁厚僅1 mm,素面無紋,核桃大小,內填壹實心陶球,為黃褐色陶,有細沙,陶球搖動時滾動;陶豬頭細長,耳在背上,口向前伸,兩側雕有獠牙。

是的,栩栩如生;小石猴的頭部雕刻有眼、眉、耳、鼻、口等具體形象,而猴體則雕刻成蟬形,而不是頭部處理,抽象處理,大膽概括。難怪許多專家點頭稱贊這些造型準確、表情生動、手法簡單的藝術品。藝術史學家指出,上寨的陶豬頭是中國出土年代最早、造型最精美的工藝品,中國其他地區也有類似年代的陶豬頭出土,但在精美程度上遠不能與上寨相比。石雕猴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古老、最成功的石雕作品之壹。他們把我國的雕塑史

它可以追溯到1000年。

此外,兩處遺址還出土了壹件罕見的鳥形陶器,包括鳥頭形陶器、鳥頭形陶柱和鳥頭鏤空器。如北碾頭遺址的鳥頭形陶器,從其形制觀察,壁薄呈圓柱形,有雕花孔。如果作為支撐物,其支撐力是有限的,所以推定其為祭品,而非實用的生活工具;上寨遺址出土的鳥頭陶柱為圓形穹頂,前有鳥嘴。喙兩側有眼,下部逐漸變厚成圓柱形,體上飾有羽毛狀的十字刻線。陶雕孔狀器皿是壹種頂部扁平、下部逐漸變厚的圓柱形容器,器身有四個垂直的長雕孔。似乎也應該是作為祭品。這些器物表明,在幾千年前,平谷先民就有了“圖騰崇拜”的祭祀活動。同時也包含了壹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燕山和顏地的名稱也可能與燕山南麓渭河流域出土的這種鳥形圖騰符號有某種聯系。

這些從北碾頭、上寨遺址發掘出來的典型器物,形成了這壹地區獨特的文化內涵。還有河北省三河市的孟各莊遺址,也位於?河流流域。這些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遺跡表明了什麽?流域獨特的考古文化,上寨遺址特色鮮明的器物就是這種文化的代表。因此,這種早期文化被命名為“上宅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