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首明月幾時》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壹首抒情詩。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中秋節,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
基於蘇轍和弟弟七年未見的感情,詞圍繞中秋月圓展開想象和思考,將對世間悲歡離合的感受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學追求,表達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願,以及仕途失意時曠達樂觀的風景。
擴展數據:
此詞是作者於宋神宗熙寧九年八月十五日在密州時所作(1076)。詞前的序解釋了寫詞的過程:“陳冰中秋,歡飲而醉。為了這篇文章,我懷孕了。”蘇軾因與當權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政見不同,乞求自由,四處為官。
他曾經要求調到離蘇轍近的地方做官,讓兄弟們多聚壹聚。熙寧七年(1074),蘇軾被發配密州。到了密歇根後,這個願望依然無法實現。
熙寧九年,中秋節,明月當空,銀輝遍地。詩人和弟弟蘇轍分手後,已經七年沒有團聚了。此時此刻,詩人正對著壹輪明月,心中充滿了沈浮,於是用手中的筆寫下了這首詞。
人們用意象描寫手法勾勒出壹幅明月當空,遠親千裏,孤傲曠達的狀態氛圍,與自己獨立於世的思想和過去的神話傳說形成對比,在月亮中滲透出強烈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壹部高度契合自然和社會的感傷之作。
人類把無限的夢想和理想濃縮在了月亮的形象上。蘇軾是壹位個性豪放、氣質浪漫的作家。當他仰望中秋的月亮時,他的思想感情仿佛長了翅膀,在天地之間自由飛翔。體現在文字上,就形成了豪放灑脫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