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方戲劇-漢劇
漢劇、粵劇、潮劇並列為廣東三大劇種。漢劇又稱外江劇,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素有“南方牡丹”之稱。惠陽漢劇團是1963龍川東江江漢劇團基礎上組建的文化團體,吸納了汕頭、韶關、梅州等地的人才。曾成功演出《秦香蓮》、《海瑞罷官》等漢劇。劇團在惠州人民大會堂(花都劇院)連續上演《秦香蓮》47場,座無虛席,盛況空前。1984團被撤銷。然而,許多藝術家仍然對客家傳統地方戲充滿執著的追求,並自願成立了徽州漢劇音樂研究會,力求讓這壹精彩的客家藝術重現。
客家山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徽州客家山歌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的歌詞基本是七個字四句。通俗易懂、生動、真誠,反映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惠陽客家山歌“太陽升起半天,看牛姐姐好起來。如果沒有食物,拿兩個紅薯和芋頭”。(包括曲調)被星海音樂學院溫平教授收入《客家山歌攬勝》壹書。王是鎮樓角村的壹位客家人,44年間創作演唱了7200多首民歌。他堅持用民歌幫助農民少瞎,歌頌好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被群眾譽為“民歌之王”。黃紅英,胡勇鎮客家女歌手,是享譽海內外的“民謠明星”。她唱了壹首《客家女孩愛唱歌》。
客家話歇後語讓人忍俊不禁。
筆者在博羅縣工作21年的過程中,迷上了當地客家人說的客家歇後語,日積月累,記錄了近百句。這種口頭引用壹般由兩部分組成,第壹句是謎語般的謎語,第二句是謎,最後壹句也省略了。如:“木匠戴枷——自作自受;床下碎木——打板子”;“牛過了水——每個照顧自己;和駝背睡覺――兩頭都沒有座位;狗咬烏龜――沒有辦法咬;蠟杖打狗――少了壹卷;壹眼看到妻子――壹目了然;丈夫背著妻子去看戲――出洋相……”這種客家歇後語很好地運用了比喻、雙關、誇張等藝術手法,將客家方言形象化,既豐富又生動,引人發笑。
客家菜——“東江名菜”
徽菜有三寶:東江鹽水雞、釀豆腐、梅菜紅燒肉。尤其是梅菜紅燒肉,在國內外相當有名。其實這是東江客家人在飲食文化上的傑作。
惠州梅菜的主要產地是矮陂鎮土橋村,種植梅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相傳土橋梅菜是壹位姓陸的客家人種植的。村裏家家戶戶都種,種植加工技術都很講究,是惠州的名產。
惠州有很多名優特產,比如龍門西溪的竹筍、蜂蜜;博羅酥糖、馬貝肉丸、羅浮山酥脆發酵蔬菜、香草油、柴犬三黃雞;惠東鐵勇獻生蠔,高壇明姜;惠陽丹水梨,鎮龍荔枝等等。
徽州客家文化既有梅州、贛南、閩西客家的傳統,又善於吸收廣府、閩南文化的精華,形成獨特的風格。比如徽州民歌,起源於梅州,但受當地土著歌曲的影響,曲調沒有梅州民歌那樣醇厚柔和,而是高亢豪放。東江菜也很獨特,不同於梅州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