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的來源是王之渙的兩首涼州詩,第壹部分。
原文:
黃河越來越遠,因為它在黃河中間流動,玉門關坐落在壹座孤獨的山上。
何必用楊柳的悲歌來抱怨春天的耽擱,老玉門關,壹個春風不是吹的啊!
翻譯:
黃河遠流白雲之上,壹座孤城屹立在高山之上。
何必用羌笛吹哀怨的《楊柳秋》來抱怨春天的遲遲,因為春風吹不過玉門關。
註意事項:
涼州詞:又名《楚塞》。為涼州作詞,當時流行的壹首歌。郭茂謙《樂府詩》(卷七十九)及現代曲辭中有涼州歌,並引袁玉娥曰:“涼州,宮調歌,開元涼府總督郭之雲,中西。”涼州,唐代隸屬隴右道,位於古藏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遠望:遠望西方。遠在黃河之上:遙望黃河源頭。“河”是“沙”的意思,“遠”是“直”的意思。
孤城:指守衛邊境的孤獨城堡。齊:古代長度單位。壹齊相當於七尺或八尺(約265,438+03厘米或264厘米)。
羌笛:屬於橫吹管樂。羌笛在漢代傳入甘肅、四川等地,在唐代是邊塞上常見的樂器。為什麽:為什麽?柳:《折柳》這首歌。在古詩詞中,柳樹常被用來比喻告別。
度:是的。玉門關:漢武帝所設,因西域傳入玉器而得名。故位於甘肅敦煌西北的小房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遺址東移至安溪雙塔堡附近。
關於作者: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紀靈,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曾祖父遷居姜(今山西絳縣)。講究忠誠、奔放,常常是劍術悲歌。他的詩多為當時樂師傳唱,以擅長描寫邊塞風光而聞名。話很簡單,環境極其深遠。只有六首詩代代相傳。
創作背景:
據王之渙墓誌銘記載,唐玄宗十四年七二六年,王之渙辭官,過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涼州二首》視為他辭官在家居住的十五年間,即開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
贊賞:
這首詩描繪了黃河遠岸白雲間的壯美景象,以及玉門關孤懸山中的景象。作者通過描寫自然景觀,表達了他對邊疆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在他看來,羌笛的聲音中蘊含著對家鄉的向往和對生活的無奈,但即便如此,也沒必要怨恨劉陽,因為春風不會吹過玉門關,這意味著人的命運往往受到環境的限制。
全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