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唐代的科舉制度是如何運作的?

唐代的科舉制度是如何運作的?

唐代科舉與晉升制度簡介

唐代的官學

唐宋以前,大多數人認為《尚書》《禮記》等書是古代聖賢所寫。說到政治,首先是興辦學校,培養人才,移風易俗。宋史?《選錄》記載:“然後,中書(宋代宰相的官名)門下,說:‘古之士皆在此校,德在上面,俗在下面,其才足以世為異也。今天要追求復古制度,就苦於沒有漸進(漸進之路)。不妨先去掉偶然的聲病雜文(唐代進士考試的主考),讓士子專精經學,這樣朝廷壹旦建校,就強調三代(夏、商、周)的教育和選法,如果應用於世,就能復古。" "

因此,有遠見的政治家在執政之初總是大力興建學校。唐高祖壹進長安,天下未定,就上書興辦學校,安排宗室子弟和其他青年上學。唐代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辦的學校,用來勸導和獎勵年輕人在學業上取得進步,謀求官職。這些官辦學校都歸國子監(類似於高教部)管,大概有幾種:

壹是國學,學生人數定為300人,專門面向高倩、北京的幹部後代;

第二,國子監要求招收500名學生,招收中高級幹部的後代和近親屬;

三、四科招生1300人,其中500人是普通幹部子女,其余800個名額留給人民中的優秀青年;

第四,除此之外,還有法學(法律)、書法(書法)、算術(計算)等專科招收小官和平民子弟;

第五,京都,都道府縣,都道府縣(類似於今天的軍區),都道府縣(相當於今天的省)都設有學校招生,人數不壹。

第六,中央政府在子宮裏設立了弘文館和崇文館,各有30名學生,都是皇親國戚、宰相、壹流官員和大英雄的子女。

入學年齡是十四到十九歲。

學生每十天放壹次假。在假期之前,他們應該有壹個小測驗,背誦經文,背誦古代儒家經典。三分之二正確就通過了,不及格的就要受罰。每年有兩個長假,五月的那個叫“田假”(農忙);9月份又要“服裝假”(換冬裝)。對於住的遠的,還特別給了來回路上的時間。年底要考壹年的學術,口試100條經文的解讀。百分之八十的答案是優秀的,百分之六十是好的,不到百分之五十是差的。

不聽話,曠課30天以上,請假100天以上,因父母生病請假200天以上,或三次年終考試不及格,留校九年學習無望者,退學回家。而且要記錄下來,送到相應的管理部門。高官子弟被送到兵部(武官主管的部門),看能否借父之光,成為勇士。

教學內容和學制

唐代官學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經學和史書,按難易輕重分為所謂的“大經”、“中經”、“小經”。

《禮記》《左傳》都是偉大的經典;《詩經》、《李周》、《李逸》是經典;《易經》、《尚書》、《公羊傳》和《轂梁傳》都是小經。學術上有“通二經”、“通三經”、“吳桐經”之分。所謂二經,要能學壹大壹小二經,或者二經;過了三經,就要過大中小;穿越五經的大經都是通達的,中小經也是通達的。此外,所有學生都應該能夠學習《孝經》和《論語》。

因為秦始皇強行把秦的文字和方言作為官方語言,所以大部分用齊魯方言寫的經典經文的閱讀和理解就成了壹個大問題。自漢代以來,對這些經典的註釋和解釋成為知識分子最重要的課程,成就斐然,著述頗豐。唐代的學生應該學習這些筆記以及經典文本。

《孝經》和《論語》加起來壹年就看完了。《尚書》、《公羊傳》、《樞紐梁傳》分別為壹年半;易經、詩經、李周、李逸各以兩年為限;《禮記》《左傳》可以長達三年。除了學習這些經典之外,還要每天練習寫壹個字,學習如何處理時事政治,閱讀國語、說文、子林、三倉、爾雅等書籍。其他專業的教學內容和學制都差不多,但整體年限較短。

《尚書》主要記載了從堯舜到春秋以前的大事記,以及帝王、臣子、賢臣的命令和文書,有中國最古老的書之稱。漢代以後,《易經》被認為是闡述儒家哲學的最重要的著作。《詩經》號稱是孔子編輯的。通過它可以學習語言,陶冶性情,考察周朝的政治得失。《李周》、《李逸》、《李記》都是戰國以後學者們根據古代史料和自己的想象整理出來的周代禮制。相傳《春秋》是孔子寫的,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政治事件。但由於其文字簡潔難懂,後來讀《春秋》的人不得不參考訓詁書籍。西漢末年後,《左傳》被認為是與孔子同時代的左丘明所作,被認為是與《公羊傳》、《樞紐梁傳》並列的《春秋》最權威的註釋著作(所謂“傳”即註釋,與今天的傳記不同);《論語》雖然是壹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但在唐代顯然沒有受到重視。《孝經》曾經相當重要,但後來被宋儒判定為偽書,失去了經典地位。

唐代的科舉,還有壹本教材,《新唐書》?選舉年鑒裏沒有提到。是梁昭明太子編的《文選》,選錄了古代許多優秀的詩詞。唐代考詩、考賦,都要參考《文選》。杜甫曾說,“文選壞,秀才半”。在唐武宗,宰相李德裕對進士恨之入骨,聲稱“家中未刊文選”,以示不配進士。

報考資格和程序

今天,人們分為工業、農業、商業、學習、士兵和知識分子。幾十年來,工業、農業和軍人的社會地位最高。古代不是這樣的。

因為當兵是為國家服務的,兵役期滿後回家種田,不構成階級,沒有特殊權益。同學都差不多。當時人民分為士、農、工、商,由於都是官員,社會地位最高;農民利益最受重視,信譽最好;工人和商人的社會地位最低,尤其是商人。

此外,還有吏員(衙門的文員、警察、執行刑罰的人等。)、和尚道士,還有犯了罪被流放的人(按照中國古代的法律,沒有剝奪人身自由的刑罰,監獄裏都是等待審判和執行的人。懲罰大致有罰款、體罰和流放等。).在這些人當中,只允許讀書人和農民的子女參加科舉考試,其他階層的人是不允許做官的。此外,品行惡劣,臭名昭著;犯下滔天罪行的人的直系親屬也不得進入官方職位。在農業社會,農民當然是絕大多數,而其他種類的人往往被視為社會的邊緣現象。

每年仲冬,中央及各州縣官學要把學生挑出來,進行初試,把成績優秀的學生推薦到尚書省(類似國務院)參加考試。不從這些官辦學校畢業的人,叫農村貢。先由鄰居、村民推薦,經當地巡撫核實,壹同送往尚書省。地方推薦不當,不僅被錯誤推薦的人不能試,甚至他所有的老鄉都會受到牽連,被剝奪考試資格。到了省裏,要在名冊(個人簡歷)上寫上姓名、年齡、住址、籍貫等重要數據,經戶部(主管戶籍的部門)核對確認推薦人的推薦,再交給吏部(人事部門)的外交部長(專門考核低級官員的功過以決定其升遷)進行考核。

考試科目和評分標準

本來科舉就是要分考選的。來到宋神宗後,在王安石的倡導下逐漸統壹。唐代科舉考試中,根據所選專業的不同,學生以不同的科目進入考試,分為秀才、明靜、凱李源、三川、歷史、進士、童子軍、法明、算術、書法等。

考試方式是貼經,即默寫經;義是背誦或記憶古代儒家經典註釋;政策是根據經典或考慮時政來回答具體問題;理論是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以及詩、散文、賦等。十歲以下考的叫童子軍,只考背誦。

秀才采取五種通用策略和措施,根據用詞是否通順、講得好不好來打分。文筆的流暢性和透徹性是第壹,其次是上、下、上,這四個等級都是及格,其他都是不及格。明朝妳要先背經書,再背經典筆記,再答三題時事政治,這也是及格的前四級。考歷史的人叫史克,考的主要內容是《史記》、《前後漢書》、《三國誌》。口試有100條評論,然後問三條對策。口試70%,答對兩道題者視為通過。10歲以下的孩子要上男孩的課程,以讀書為主,考壹本經典,再加上《孝經》《論語》。

唐朝初年,進士的官階是最高的。貞觀年間,選了壹個州參加秀才考試,沒有壹個通過。唐太宗大怒,罰總督,廢秀才。後來,它有時會缺席。玄宗天寶年後,名存實亡。此後,士子們的目光都集中在進士和明靜身上,對進士的關註最多。進士考試的科目和方式有所改變:先考五種對策,再背壹種經典。和平政策全通,這是第壹;四個策略答對了,40%以上的經文寫對了,這是第二。然後讓進士先寫兩篇作文,文字通順,熟悉規則後再考。玄宗天寶年間,要求進士先考經,再作詩、文、賦,均及格,再考五策,對策皆好,算及格。後來有時請考官寫文章,有時要考經書,最後定為:詩賦初試;第二次檢查和討論;第三次考試的對策;聖經的第四個考驗。這就是後人批評唐朝以詩選士的地方。

教育和資格

唐朝的官階叫品,* * *有九類,稱為“流內”。

在這九類之下,有所謂的“洋官”,主要是所謂的“官”,都是文員。壹至三品分為“正”和“從”,“正”在“從”之上。從四級到九級,有四個等級,分別是正級、負級、正級、負級。壹共,* * *是30階,用來區分高低貴賤,輕重貴賤,好壞貴賤。

文武行政官員稱為職官,有重大(軍事)成就者為銜、勛、銜。這些官員都有相應的口味,稱為“本位”或“散位”,表示學歷和資歷。職位數最高的出自《開福易通三司》壹年級,最低的出自《將世郎》九年級,* * *二十九令(無正壹)。職業最高的官員是壹級的“三司”、“三公”,最低的是九級的“內政省事”,也就是三十階。三級以上稱為“清官”,四級以下,但職務重要的,稱為“清官”。最高榮譽軍官為二級“柱上之國”,最低為七級“三軍統帥”,軍銜為* * *。爵位有九等,分別是“王”、“郡王”、“國公”、“郡公”、“郡侯”、“郡伯”、“郡子”、“郡滿”,從壹等到五等不等。

通過科舉考試,得第壹名,是壹種獲得趣味的方法。隨著科目的難度和成績的不同,取得的成績也不同。秀才第壹名是正八級,明朝第壹名是從八級起,進士考試得壹級的是從九級起,以此類推。考書法和算術的都在九品之下。

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擔任行政職務,叫做“選”。妳必須有學歷和資格才能參選。學歷是科舉的結果。資格包括“出身”、“門影”、“前資”、“流出入內”

所謂“出身”,主要是指有頭銜的人。嗣王、郡王的由來是從四品開始,從以下到公、候、叔、子、公,等等。五級以上官員的子女有“門下之影”,意思是利用爸爸大樹的樹蔭,借光做官。壹品官的子女得七品蔭,五品官的子女得八品蔭。但這種蔭涼不是家裏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的:皇帝和皇後的直系親屬,壹家兩個孩子;壹、二、三品管家,只能在指定的兩個孩子之壹的陰影下;而五品管家,只能影子和壹個人,而這個人也必須是上面指定的。沒有爵位,沒有功勛,沒有官職的爸爸,只好走第三條路:科舉。科舉考試是中國知識分子進入仕途的主要入口。

我當過官,績效考核後升職了。晉升的等級叫“前都”。“向外流入”是指九品以下的外國官員也可以通過勤奮和信用進入九品。其程序與前首都相似。“官”可以流入,文員可以成為長官。唐朝的這條仕途之路受到了很多人的詬病,認為這些人沒有讀過聖賢書,人品和素質都不高,不應該讓他們擔任領導職務。因此,宋代以後,“官”被完全排除在領導幹部的行列之外。

職業官員的任命必須按照名額。六品散者,原則上只能頒給六品事業官。如果職業官的官階高於臨時職,則稱為“守”或“兼”;如果職業軍官的軍銜低於臨時職務,則稱之為“行”

憑借尊官、門下陰影、外來金錢流入而進入仕途的人,不能做清產核資的官,也不會被授予三等以上的官銜。

官員的選拔

選拔任用官員在唐代是壹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每年5月,中央政府向所有衙門發布空缺名額和選官條件。擬選人員應附上申請書,內容包括籍貫、父親、祖父的官職、近親屬的姓名和籍貫、個人簡歷和身體健康狀況、歷年考核結果、是否受過行政或刑事處罰等,並通過本人所在單位或原單位報送吏部。還必須有北京官方擔保。身為警察、獄警、肥皂收集者、商人和冒名頂替者的父親不得參選。那些揭發造假的人在給官員頒獎時會得到優待。考試當天,考場周圍,安保嚴密,不允許其他人進出。

選官有四個標準:壹是“身”,看人的體貌;二是“說”,聽人的語言回答;三是“書”看人字是怎麽寫的;四是“評判”,看人家文章是否通順。所有四個標準都滿足。首先要看德行。如果德行相同,就要看才華。如果天賦也壹樣,那就要看信用了。“書”和“判”是筆試,“體”和“言”是口試。口試也叫“全”。因為“全”分別由尚書和兩個吏部侍郎主持,分為“尚書全”、“中全”、“東全”,所以又叫“三全”。選舉結束後,仍有空缺。落選者,必取三篇,謂之“宏言”,三官職,謂之“出類拔萃”。

六品以下,吏部會根據資歷和空缺擬定官職,報丞相。丞相再三核實後,向皇帝請示,敕令下授官。以上五項,不是由吏部提出,而是要直接呈報宰相考慮制定。

為了嚴肅,皇帝用了特殊的任命書,叫做“制”和“窘”。三個以上的產品就更隆重了。皇帝親自來,宰相為輔,在太廟舉行了正式的授勛儀式。委托書是壹個刻在竹子上的“書”,所以它被稱為“林軒書獎”。

在唐朝,做官有三個門。壹是要流入,裏面當官,外面當官;二是進五品;三是進入三品。六級以下的職位都叫“郎”,所以也叫“郎官”。原則上,做官謹慎正確,沒有超人的成就,就是六品之末。五個以上的產品就是“醫生”。五級以上的官員,從未在國外做過州縣官員的人以及其他許多人根本不允許工作。人數也有嚴格的限制,必須是出類拔萃,考核優秀,皇帝特別厚道,器重,才能授予。至於三等以上的官員,因為地位高,威望遠,所以不輕易授予。除了宰相和各部門負責人外,其余幾乎都是沒有實權的名譽官員,經常授予歷代長輩以示寵信。

允許70歲以上、老年、慢性病和不勝任公共服務的人退休。在唐朝,退休被稱為“史鷙”。五個及以上官員做官後,拿壹半工資。唐代官員的履歷往往以“某年為秀才”開頭,以“為官”結尾。

官員績效評估

作為官員,妳每年都要通過績效考核,每個官員至少要經過四次績效考核。由尚書省(國務院)吏部(人事廳)主持。

秘書將記下這壹年的功過,股長將向公眾宣讀。大家會評論功過是非,分作“上上”“上中”“上上上”“仲仲”“仲仲”“仲仲仲”“夏商”“夏夏下”。核實後,。

有所謂的“四好”和“二十七佳”考核方法。“四善”用來考察壹個官員的壹般行為,有“仁義聞之”,即德高望重,即清廉審慎,即公正公平,即勤政不懈。最重要的是根據不同的專業劃分,在實際工作中擇優錄取。比如說,壹個均衡的人,在選擇公司的時候是最好的。獎懲嚴明,打勝仗,當將軍之類的。

有壹個最好的和四個以上的好東西;有壹個最好,有三個好;有壹個最好的和兩個好的頂和底;沒有最好,但有兩個好。沒有最好,只有壹個好就是中間。工作可以敷衍,就是沒有最好,沒有好,對於中下;帶著自己的好惡,處理問題是違法不合理的。因為公的私廢,生意蕭條低劣;奸詐、貪婪、品行不良者為下。

績效考核上上下下,升二等;中上,高壹個臺階;中間,不升不降;中下層以下,每降壹級降壹級;如果拿到績效考核,馬上辭退。連續考了四次的,沒有功勞,但是努力了,也進了第壹順序。凡績效考核中等偏上,或歷年績效考核累計到五項以上的,將單獨列出,報總理進壹步處理。

唐代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總督為宰相,輔佐皇帝,輔佐天下。中書省掌管皇帝發布的各種命令,頒布國家法律和政策。其行政長官為中書令,為第三品;門下省的首長,處理的是文武百官,文官在天上聽的文件。同時為皇帝出謀劃策,準備謀士。其大副為仆,亦為正主義;尚書省壹直是首席官員和行政樞紐。它的首席執行官原本是個圖書部長,他是個二流產品。但由於唐太宗曾經立過大臣令,後來的朝臣都不敢為官。所以實際的尚書省行政長官是尚書令的兩個副職,從二等尚書的左右仆射。天下大事,三省吾身* * *與元老院。

授勛

南北朝時不斷征戰,立下戰功,授予官銜,是唐代功臣的來源。在唐朝,那些有軍事功績的人被授予榮譽。尊官的最高階叫“上朱國”,要經過“十二轉”才能達到。《木蘭詞》中“十二轉謀略,賞百壯士”的“十二轉”是指花木蘭取得了最大的軍事成就。最低階是“吳奇偉”,等於七級,剛好壹轉。“篆”是授予有功人員時用來衡量功績的單位。

凡是被授予軍功勛章的人,在戰場上或戰後,軍隊的書記官都會記錄戰前的情況、戰爭的過程和勝敗的結果,同時記錄每壹個殺死或俘虜敵人的官兵人數,上報尚書省吏部。吏部司訓大夫反復審核核實,然後擬出官階,奏於皇上,待官。

按戰前條件:少打多“上陣”;兵員數量(包括兵員數量和裝備數量)相當於“中陣”,安哥拉戰爭的結果分為:擊斃或俘虜40%的敵人為“獲得”;殺死或俘虜20%的敵人就是“中勝”;殺死或俘虜10%的敵人就是“俘虜”。

根據戰前條件和戰爭結果擬定“回合”數。上陣五轉;上陣打贏是四轉;在戰鬥中獲得三次機會,以此類推。

尊貴的官員沒有職位,不管怎樣,他們只是加官。功臣要做官參政,就要遵循輩分和出身的規則。

玉石臺的功能

唐朝大約有三個司法部門。壹是尚書省刑部,二是禦史臺,三是大理寺。這三個部門的業務相互重疊。類似的事務由三個部門管理,是有歷史原因的。其中大理寺的歷史最為悠久,其前身是秦朝時掌管刑罰的宮廷大隊長。帝國的官吏在先秦時期就有,但他並不掌管司法。秦漢以後有專門糾察的帝國;刑罰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設三官曹,東漢有賊曹,是尚書省吏部的前身。到了唐代,三司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刑部主管法律文書;大理寺主管刑事犯罪;禦史臺的主要任務是“以刑法規正官員之罪”(《新唐書?百官實錄III)勉強可以和《廉政公夏》或者《紀委》相提並論。唐太宗吸取六朝閥閱的教訓,重用禦史臺,將禦史中丞提升為禦史,另設兩個禦史,共四品。禦史臺的選官授官都很認真,但出謀劃策的人此後的仕途往往並不順利,因為得罪的人太多了。

現代對錯誤和犯罪的處理可以分為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行政處分主要包括降職、降薪、召回。唐代對官員行政失誤的處罰並沒有嚴格地與刑事處罰分開。唐朝的行政法叫“格”,對違反“格”的官員的訊問、定罪和處罰,連同刑事犯罪,都規定在“法”中。《唐律》中有專門的“職制”壹欄,是針對官員的。其中,* * *有59條,每壹條都是針對壹種錯誤,下面還有其他詳細的區別。唐朝刑法承襲古代制度,有所謂“五刑”,即打竹板、打木棒、強迫勞動、流放、死刑。

官員行政失誤,可以向審查官舉報,審查官也會自行監督檢查。壹旦曝光,將在禦史臺上播放,並提出彈劾建議。同時,依法定罪處罰。比如壹個沒有政績的官員,用壹年的時間努力工作,暗示下屬表揚自己,樹立豐碑。如果老板向上級虛報他的功績,他將被打壹百棍。那些做虛假報告的人被指控為同謀。再比如向主管部門求親戚朋友方便,打了50板。如果主管部門同意了要求,就是和這個壹樣的罪。如果收受某人的財物,同意某人的要求,則犯罪加重。如果違法要求已經付諸實施,則加重處罰,職員壹百。

結束語

大陸最近50年的政治動蕩,有人事鬥爭的背景。這是戰後中國發展停滯半個世紀,落後於許多與中國情況相似的國家的兩個根本原因之壹。人事鬥爭的根源在於官員晉升制度的不完善。調查有三大失誤:第壹是選官沒有壹定的標準,第二是為官沒有定期考核,第三是升遷沒有明確的標準。

選官有兩點考慮:人品和才能。從漢代到魏晉,地方和中央官員都是按照頒布的標準推薦和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貢朝廷用人。自隋唐以來,官員都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的。現代西方國家的官員是政治家和行政官員,而行政官員並不主持立法和政策的頒布。政治家通過民主選舉,德才並重;管理人員分工不同,按專業、學歷選拔。這些都是成功的官員選拔制度。“解放”後,這些都被拋棄了,選官也沒有了起碼的標準,更談不上制度化的品德能力考試。所以,官員既不能保證清廉,也不能保證稱職。

自古以來,做官必須通過考試,要有升遷的途徑。先秦時期有所謂的“三考三試”。自漢魏以來,對官員的定期績效考核就有了明確的標準和程序,作為進退的依據。還有壹個建議,主管檢查彈劾。西方政治家每隔幾年改選壹次,而行政官員有制度化的考核和晉升渠道。大陸官員沒有定期的績效考核,進退都是上級說了算。所以獎懲無據,晉升不公平。“政治運動”來了,失寵的官員受到打擊,丟了官職,連家破人亡,被誣陷栽贓,名譽掃地。這樣的制度培養了拍老板馬屁和排擠同事的壞本事。

今天普遍認為中國古代的政治家都是由“狀元”選拔出來的,這是壹種誤解。自隋唐以來,科舉考試由專門部門和專職官員管理。宋初年,由於主持的官員有優待同鄉之嫌,毛召回末位考生重新參加考試,開創了殿試的先河。後來,富弼說:“在歷代中,我了解到有壹個部門(專門負責的部門)受托選拔學者,但我從未聽說過皇帝親自對他們進行考試。宮考是唐舞之後才有的,何必考?”他的意思是,武則天為了收買人心,怕考官部門定的標準太高,跟風親自參加考試是不行的。真宗雖然不高興,但還是下令停止宮廷考試。宋人壹直覺得唐代科舉考詩賦不妥,但因詩律和客觀評價有明顯錯誤而延宕多年。這些都說明,正常的升遷不是隨意任命人為官員,而是要有專門的人員和專職管理,按照專門的評價標準選拔人才,這是專家的規則,也是非常客觀的過程。

另外,行政由黨政代替,能力由軍方代替。立功就要管。更有甚者,容易出“文件”,架空法律;設立各種各樣的“委員會”,隨時、隨地、隨意,置官、置職,導致官員雜亂無章,職責難測。如果官員冗雜,國家財政不堪重負,《職責無常典》的行政運作就沒有了軌道,日常事務就沒人負責了。歐陽修新唐書?百官制用這樣壹句批評話概括了唐朝的官制:“...崗位有常守,崗位有常員。在湯芳的全盛時期,它是這樣控制的。當初無意立制,明紀綱常。至於涉亂者,遇事不能謹小慎微,但願為所欲為。所以他們的事務越復雜,他們的官員就越多余,丟了工作就無法恢復。”準確說出成敗官制演變的教訓。中國政治的未來不在於意識形態的爭論,而在於官僚體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