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文人創作的樂府詩和漢樂府民歌在表達立場上有什麽區別?

文人創作的樂府詩和漢樂府民歌在表達立場上有什麽區別?

樂府最早建立於秦朝,是當時少府管轄下的壹個專門管理樂舞唱腔教與學的機構。漢初,樂府未存。漢武帝到了,在郊外舉行儀式的時候重修了樂府。它的職責是收集漢族的民歌或文人的詩歌用於音樂,為宮廷在祭祀或宴會上表演做準備。它收集的詩歌後來被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詩”。它是繼《詩經》、《楚辭》之後的壹種新的詩風。後來不高興的也叫樂府或準樂府。

樂府是從秦朝開始設立的專門的官方機構,負責分配音樂、培訓音樂家和收集民歌。漢樂府是指漢代樂府機關收集的詩歌。這些詩最初在漢人中流傳,通過樂府保存下來,漢人稱之為“宋詩”,魏晉時期才稱之為“樂府”或“漢樂府”。後世學者模仿這種形式所寫的詩,也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又壹部偉大的古代民歌集,它不同於《詩經》(詩經也是現實主義),開創了詩化現實主義的新風格。女性題材作品在漢樂府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從雜言到五言,用敘事性的寫作對人物進行細致刻畫,塑造出個性鮮明、故事完整、故事突出的人物形象。

思想內涵側重描寫典型細節,開拓敘事詩發展的新階段,是中國五言詩風發展的重要階段。漢樂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可以和《詩經》、《楚辭》並駕齊驅。

《尚墨桑》和《孔雀東南飛》都是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都被稱為“樂府雙璧”。漢代的《孔雀東南飛》、北朝的《木蘭詩》、唐代韋莊的《福琴吟》並稱為“樂府三絕”。另外,長歌行裏的那句“年輕人不努力,老年人難過”也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西漢樂府的擴大和發展是在漢武帝時期,《漢書·禮樂誌》說:“至漢武帝決斷時,樂府成立,夜讀詩,受趙、戴、秦、楚之囑托。以為律呂主將,引等數十人作詩作賦,略論律呂,譜成壹曲十九章八調之歌。正月初壹,用甘泉拜山崗,使男女七十童唱昏。”漢武帝時期,樂府的功能進壹步加強。樂府除了組織文人創作供朝廷使用的歌曲和詩詞外,還收集了全國各地的歌謠。很多漢族民歌都是在樂府裏面唱的,流傳下來。文人創作的樂府詩不再局限於安石坊宴請宋立科,還在祭天時傳唱,樂府詩的地位明顯提高。據《漢書·關白公卿表》記載,漢武帝在位時,樂府令由三官組成。據《漢代禮樂史》記載,到漢武帝末年,樂府已有800多名員工,成為壹個頗具規模的音樂機構。從漢武帝到成帝的壹百多年,是樂府的鼎盛時期。哀帝即位,下令革除樂府官員,大量減少樂府人員,剩余部分劃歸令管轄。此後,漢朝再無樂府建制。

東漢掌管音樂的機關也是分屬於兩個系統。壹個是太嶽音樂部,長官是太嶽令,相當於西漢的太嶽令,隸屬太常卿。壹個是黃門宣傳部,主管程華齡,屬於少府。黃門鼓吹之名自西漢就有,與樂府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到了東漢,掌管程華齡的黃門宣部,為享受宴席的大臣們提供歌詠,實際上起到了西漢樂府的作用。東漢樂府詩主要由黃門宣部采唱,所以保存下來。

漢樂府分為:

1、交妙曲:主要是貴族文人為祭祀而作的音樂歌曲,華麗典雅,無思想性。如《安史坊歌》第十七回、《郊祭歌》第十九回等。音樂主要采用秦樂和楚樂。

2、崇尚曲:又稱短笛鈸,是漢初從北方民族傳入的北方音樂。歌詞是後來寫的,內容比較復雜。主要是漢族民間創作。

3.和聲歌詞:音樂是從全國各地搜集的民樂,歌詞多為“街談巷議”。其中不乏佳作,是漢樂府的精華。

4.雜歌:其中,很多曲調不詳。因為沒有分類,所以是自成壹類。裏面有壹些優秀的民歌。

《漢書》在描述西漢樂府詩時寫道:“自孝以來,李悟樂府多采歌謠,故有代、、秦、楚體。皆感悲喜,皆因事而起。”漢代的樂府詩都是以此為創作題材,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正是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件激發了樂府詩人的創作熱情和靈感,而樂府詩大多表現了人們普遍關註的敏感問題,講述了那個時代的世態炎涼,喜怒哀樂,愛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