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中學古詩詞教學的現狀與思考

中學古詩詞教學的現狀與思考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獨特遺產,是偉大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壹個民族優秀文化的壹部分,永遠不會過時,值得學習、借鑒和發揚。這既是對先民智慧和心血的傳承,也是通過他們的學習、研究和闡釋來構建今天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文化。然而,中學古詩詞教學不容樂觀,存在諸多誤區,需要反思。

第壹,中學古詩詞教學存在誤區。

1,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對詩歌的各種解讀。

可惜老師應該重視灌輸,重視體驗,重視權威,重視引導,即使自己的觀點是對的,但是這麽容易就把自己的結論扔給學生,讓學生失去了心靈思考的旅程。有意義的學習應該是將知識同化到已有的心理圖式中,構建新的認知圖式,學習越來越多的關於認識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老師看似“有說服力”,實則是把學生引向標準答案,只訓練了收斂思維,卻忽略了發散思維。

2.過分強調知性分析導致了明顯的肢解詩歌的傾向。

有的老師在教古詩詞的時候,會把古詩詞分成段落,總結段落的意思。在此基礎上,他們掌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分析藝術手法。這是把古詩分解為無生命的東西,把詩歌欣賞作為分析、綜合、推理的邏輯思維過程,不註重整體把握和感性體驗。有些老師的講解過於直白,看似穿透了詩,實際上失去了詩的意境之美,甚至是過度講解。古詩詞教學需要知性思維,但要與感知、體驗、想象、聯想等感性思維相統壹,否則會扼殺詩詞的生命力,阻礙學生審美感受力的發展。

3.濫用多媒體。

古詩詞意境的體驗需要學生進行形象思維,調動大腦中儲存的形象,在想象和聯想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形象。比如《念奴嬌·赤壁懷古》裏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於我們的想象中,有的老師在課堂上展示壹個老人在學生面前喝酒,頓時覺得自己的格調大打折扣。此外,多媒體的濫用淡化了課堂上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眼花繚亂的電腦圖片占據了學生的大部分註意力,表面上看很熱鬧,實際上投射到詩歌本身的情感和理解還不夠深刻。

詩歌是浪漫的產物。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古詩詞教學的現狀卻十分尷尬:學生對學習古詩詞毫無興趣,還有壹種望而生畏甚至枯燥無味的嘆息。

為什麽會這樣?有兩個主要原因:

1,學生認知偏差。

學生對古詩詞不感興趣的原因是理解和記憶困難,將古詩詞視為第二外語;很多同學認為學習古詩詞很枯燥,現代人講的是現代漢語,所以古詩詞沒有實用價值。正如南懷瑾先生所擔心的那樣:“可惜現代人對文化教育的認識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為了有壹個好的專業,為了有壹個高工資,或者為了賺很多錢。”《都市快報》曾經刊登過這樣壹則新聞:杭州壹所業余學校開辦了壹個“古詩詞閱讀班”,但因為只招壹名學生,不得不暫時停辦。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時開設的英語課早已滿員。學生對古詩文的漠視,本質上是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漠視,類似於數經忘祖的做法,可悲。

2.教師教學方法的偏差。

很多老師認為,初中古詩詞的教學只是讓學生多積累,多背誦。於是“釋詞釋句——串起整首詩——背誦默寫”的教學方法就成了很多老師壹成不變的做法,把古詩詞的美和神韻講解的淋漓盡致,課堂氣氛沈悶無趣。因此,教師教學方法的單壹,自然會導致古詩詞中營養的流失,進而造成學生在古詩詞中傳統文化積澱的“貧血”。

第二,面對這些現狀,我們應該反思:

1,註意引導學生通過吟誦來體會古詩詞的情感。

也許欣賞古詩詞情感最原始最好的方式就是吟誦。詩歌的韻律和韻律所表達的音樂性和情感必須在吟誦中得到反映。在教學中,也要教授壹些關於誦經的知識,比如平聲讀長而輕,平聲讀短而重;四言詩有兩句,五言詩有兩句,七言詩有三句,每壹句的位置都略有延伸、提高和加重。另外,老師的範文閱讀很重要,好的範文閱讀可以直接打動學生,讓他們克服羞怯。

2.運用藝術通感。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藝術通感,把實物化為感性思維,把感性思維化為實物,把抽象化為直覺,調動和連接各種感官,多角度加深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用音樂配合古詩詞是壹種有效的手段。古詩詞的感覺往往是那麽模糊而感性,而流動而感性的音樂正好適合幫助學生提升這種感覺。比如教《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的時候,配上《春江花月夜》的古箏音樂,無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頓生。再比如,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然後找出與之相匹配的音樂,甚至自己創作壹首曲子,也是壹個很好的方法。

蘇軾評價王維的詩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的聯系為我們提供了另壹個教學渠道。比如白居易的《江南記憶》中,展示了壹些江南風光的畫面,為欣賞《江南記憶》壹詞營造了迷人的背景氛圍。當然,藝術通感的運用不能篡奪主人的角色

3、系統對比,縱橫掛鉤。

在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中,很多學生學了之後才知道這首詩,而對作者和他的其他作品,以及同題材同風格的作品卻知之甚少。這種教學是讓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在講授詩人的壹首詩時,如果能全面介紹詩人的背景和個人經歷以及他創作的其他詩歌,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本上的這首詩,也有助於學生積累和培養自己的古詩詞。比如教李漁的《於美人》,如果也能說說李漁的詳細生平,也說說《浪淘沙》(簾外雨聲潺潺)、《會歡》(獨去西樓無話)、《出列》(家四十年),教學效果應該比只講壹首《於美人》好得多。

4.開發校本教材,開設選修課。

2000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新的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初中生背誦詩歌50首,高中生背誦詩歌50首。“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唱也會唱”,接觸足夠多的古詩詞,對於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興趣和感受力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在“背古詩詞”的基礎上,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發校本教材,開設選修課,拓寬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視野。比如有的學校專門開設了“詩詞教學”選修課,有的學校有自己的古詩詞教學教材,值得學習。

5.教師自身水平提高。

教師首先要提高對古詩詞教學價值的認識,明確引導學生掌握壹定數量的古詩詞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應視為對教師的要求和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要努力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態,壹頭紮進“舊紙堆”裏專心學習,豐富自己的文化積累。其次,要進壹步學習課程標準,領會精神,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另外,妳也可以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比如在文本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學習。首先,讓學生思考高中古詩詞中出現過哪些原型意象,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壹個作為課題,組成同課題的研究小組。然後讓學生壹起動手,通過網絡、書籍等渠道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寫小論文,制作相關課件。最後交流總結,組織學生上臺演講,展示研究成果,在班上傳閱各組論文,進行自評互評。

古詩詞作為具有幾千年文化積澱的代表性文學作品,其文學價值壹直備受推崇。古詩詞教學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壹,對學生的啟發、修德、陶青和說服有著積極的作用。它對學生的德育和美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古詩詞的欣賞價值遠遠高於其實用價值。而且隨著白話文的發展和普及,古詩詞讓學生感到抽象和晦澀。因此,中學語文教師不得不大多停留在梳理詩詞詞句和大意的淺層次教學階段。為了不讓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瑰寶在我們這壹代衰落消亡,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古詩詞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