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柳枝的歌詞
唐朝:何張之
碧玉扮作樹,垂下萬條綠絲掛毯。
我不知道是誰剪下了薄薄的葉子,但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壹樣。
翻譯
高大的柳樹披上了新綠的葉子,柔軟的柳樹垂下,像壹萬條綠色的絲帶在輕輕地飄動。
誰的巧手剪下了這片薄薄的嫩葉?原來是二月溫暖的春風。它就像壹把靈巧的剪刀。
給…作註解
碧玉:亮綠色的玉。這裏比喻春天裏鮮艷的綠柳葉。
化妝:裝飾打扮。
壹棵樹:滿樹。壹:滿,滿。在中國的古典詩詞和文章中,量詞的使用並不壹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壹句中的“壹萬”意義重大。
絳(tāo):用絲制成的繩子。這裏指柳條似的絲帶。
切:切。
喜歡:喜歡,喜歡。
辨別和欣賞
第壹句話講的是樹,柳樹就像壹個被打扮得婀娜多姿的美人。柳,與碧玉單獨比較,有兩層含義:壹、碧玉這個名字與柳的顏色有關,下壹句話中的“綠”與“青”是互為表裏,相輔相成的。第二,碧玉這個詞永遠會在人們心中留下年輕的印象。“碧玉”壹詞用於典故,不露痕跡。南朝樂府有壹首《碧玉曲》,其中“碧玉破瓜”成為名句。還有南朝蕭藝的《采蓮賦》,也很有名,後來形成了成語“小家碧玉”。“碧玉扮作樹”很自然地把這棵柳樹和古代淳樸美麗的窮姑娘聯系在壹起,和壹襲碧綠色的連衣裙聯系在壹起,可愛又充滿青春活力。
所以第二句就聯想到了下垂的柳葉,那是她身上婀娜多姿的青絲裙帶關系。中國是壹個絲綢生產大國。絲綢是天然纖維中的皇後,它以高貴、奢華、優雅而聞名。所以,這棵柳樹的魅力可想而知。
第三句繼續和“綠綢掛毯”聯系在壹起。誰把這些薄薄的柳葉兒剪成像絲綢掛毯壹樣的柳條?首先,我用了壹個問句來贊美能表達我感情的美麗的柳葉。最後的回答是,二月的春風姑娘用她靈巧細膩的雙手剪出了這些綠色的葉兒,給大地披上了新裝,給人們傳遞著春天的信息。這兩句話把比喻和追問結合起來,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春天的美麗和大自然的巧妙新奇,生動地展示了春風孕育的壹切,烘托出無限的美好。
總的來說,這首詩的結構很獨特,先寫柳的整體印象,再寫柳,最後寫柳葉,由總到分,有條不紊。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流暢又華麗。
做出贊賞的評論
柳意象之美,在於那曼的長枝。壹年壹次,它長出新的綠葉,低垂著,在春風裏有壹種迷人的姿態。這是大家都能欣賞的。在古典詩詞中,讀者經常會看到這種意象美來形容和比較壹個美女苗條的身材和婀娜的腰肢。這首詩是原創的。翻過來。“碧玉扮作樹高”,壹開始,劉陽是以美女的身份出現的:“萬縷青絲掛毯垂下”,這些無數的垂絲就成了她的裙帶關系。前壹句中的“高”字,襯托出美麗婷婷的婉約風韻;下壹句中的“掛”字,寓意纖細的腰肢在風中搖曳。詩中沒有“柳”和“腰枝”兩個字,卻把初春的垂柳和柳所體現的美寫活了。《南史》說柳永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這些條紋很長,看起來像絲線."齊武帝把這些柳樹種在太常雲中和殿前,說它們“風流可愛”。這裏把柳條叫做“綠絲絳”,可能是對這個關於柳樹的著名典故的暗用,但這是壹個用途的變化,看不出什麽痕跡。
“碧玉妝”引出“青絲掛毯”,引出“誰剪的”,最後,無形莫測的“春風”也被“剪刀”刻畫得惟妙惟肖。這些“剪刀”剪出了鮮艷的綠色花草,為大地披上了新的妝容。它是自然生命力的象征,是春天對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到《剪刀》,讀者可以看到詩人意境的壹系列過程。詩歌中的壹系列意象是緊密相連的。
在古代中國,有許多著名的美女,劉。為什麽我們要拿他們和賈斯帕比較呢?這有兩層意思:第壹,碧玉這個名字和柳樹的顏色有關,“碧玉”和下壹句中的“綠”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第二,碧玉永遠在人們心中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會聯想到廣為流傳的碧玉之歌《碧玉破瓜時》,以及碧玉小家女(蕭藝采蓮詩)等詩詞。碧玉幾乎成了古代文學作品中對年輕貌美女子的統稱。把柳樹和碧玉相比,人們會想象這種美還沒有達到它的全盛時期;這柳樹還是早春的小柳樹,還不是用茂密的樹葉藏烏鴉的時候。這也與下面的“薄葉”和“二月春風”有關。
“碧玉扮作樹,萬縷青絲掛毯垂”,深刻把握了垂柳的特質。在詩人眼裏,它就像是美的化身。那高大的樹幹,像她婀娜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像她裙子上的絲帶。在這裏,柳樹是壹個人,而這個人就是柳樹。這兩者之間似乎沒有明顯的區別。而“碧玉”也有壹語雙關的意思。從字面上看,與柳樹的綠色相協調,也指年輕漂亮的姑娘,正好與下面的“二月春風”相呼應——這是初春的垂柳,還沒到樹姿綽約、濃蔭清圓的時候。不過下面兩句就更好了:“不知誰擔薄葉,二月春風如剪刀。”在他張之之前,誰認為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變為有形,表現了春風的神奇和靈巧,使《唱柳》成為描寫對象的詩歌典範。
這首詩通過柳樹唱出了春風,並將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誇她剪了春天。這首詩充滿了人們在早春的喜悅。比喻和比喻的新穎和恰當是這首詩的成功之處。所以《唐詩三百首註》說:“賜事妙,有溫柔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