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九年級下冊“我用受損的手掌”教案

九年級下冊“我用受損的手掌”教案

《我用斷掌》是我國現代詩歌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近年來受到史家的高度評價。以下是我分享的教案。讓我們看壹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作。

2.理解詩歌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情感線索。

3.動情地背誦這首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意的語言,深度體驗千變萬化的抒情風格。

2.理解詩歌對比的應用及其表達效果。

3.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道德教育目標

體驗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懷和真摯熱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情感閱讀,把握全詩的情感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教學困難

1.理解詩中藝術形象所蘊含的詩人情感。

2.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現效果。

教學方法

1.閱讀法通過反復閱讀實現詩歌的情感線索。

2.聯想想象鑒賞法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中藝術形象所蘊含的情感。

3.討論如何運用靈感的方法分析詩歌對比的應用及其表達效果,深刻把握詩歌的主題。

班級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大聲朗讀,整體把握全詩的思想感情。分析詩歌中藝術形象的主觀感受。品味詩歌,體會其藝術魅力。

[教學步驟]

首先,引導設計

同學們,提起戴望舒,我們自然會想到壹個徘徊在落寞雨巷的女孩,撐著油紙傘,是“壹個結著丁香般哀怨的女孩”。然而盧溝橋頭的槍炮聲點燃了國殤,以詩人之名死在雨巷的戴望舒也收起了雨巷的油紙傘,要求在牢裏砌壹堵墻。唱《永恒的中國》。今天,我們將走進《我用斷掌》這首詩,這首詩是侵略者鐵窗後的詩人獻給祖國的。(板書,作者)

二、信息閱讀輔助工具

投影:

我和戴望舒用斷掌戴望舒(1905 ~ 1950),原名戴門狗。浙江省杭州縣。1923秋人大學中文系。1925,加入* * *共青團,做宣傳工作。1928年在上海合作創辦壹線書店,出版《無軌列車》半月刊。被查封後改名為水墨書店,出版《新文藝》月刊..1931加入左盟。1932自費赴法國,就讀於裏昂中文大學。壹年後,我去巴黎大學聽講座,受到法國象征主義詩人的影響。1935回國。次年,《新詩》月刊創刊。65438-0938年住香港,主編《星座》《頂點》。他還編輯了《珠江日報》和《大眾日報》的副刊。同時組織文學會香港分會,並擔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領香港後,被捕入獄,受傷致殘,顯示了高尚的民族氣節。1949回大陸在國際信息局法語科做翻譯。1950死於哮喘。詩集有《我的記憶》、《王叔草》、《王叔詩》、《災年》。他早年寫的是自己孤獨的心情,充滿了悲傷。受西方象征主義的影響,他的圖像朦朧而含蓄。後期的詩歌表現出熱愛祖國、痛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我用壹只破損的手掌”寫於1942?3月3日,是侵略者鐵窗後詩人獻給祖國的壹首歌。

三,朗讀,對詩歌的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整首詩。掌握以下單詞。

項目

Jin(zhàng)zizo(xüng z o)Artemisia scoparia(péng hāo)gaunt(qiáo Cui)形容身材瘦削,面容醜陋的人。蠕蟲(lóu yī:)“蠕蟲和螞蟻用來表示微小的生物,形容力量弱小或地位低下的人。

2.教師情感閱讀,學生體驗詩人情懷。

提示:這首詩語言口語化,押韻靈活錯綜,讀起來有壹種壓抑的音樂感,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詩人的感情。註意閱讀中的停頓和重音。

我/用我受傷的手掌在那邊做,我浸在南海的苦水裏/沒有漁船...

探索/這片廣袤的土地:看不見的手掌/橫掃無限山川,

這個角落/已化為灰燼,手指/沾著血和灰,手掌/沾著黑暗,

那個角落/只是血和泥;只有遼遠的壹角還完好無損。

這個湖/應該是我的故鄉,溫暖,明亮,堅定/充滿了春天。

(春天,堤上開滿了花,在上面,我/用我破損的手掌/撫摸。

嫩柳枝斷了/有壹種奇怪的香味)像戀人柔軟的頭發,嬰兒手中的乳汁,

我觸摸了清涼的水和藻類;我把我所有的力量/運氣都放在我的手掌上。

長白山雪峰天寒地凍,我貼在上面,送上/愛和所有的希望。

黃河裏的水裝滿了沙子/從妳的指縫間滑落;因為只有那裏/太陽,是春天,

在江南的稻田裏,妳新生的小草會驅走黑暗,帶給蘇生。

是如此的薄,如此的軟...現在/只有茵陳蒿;因為只有在那裏/我們不像動物壹樣生活,

嶺南的荔枝花像螞蟻壹樣孤獨雕零...那裏,永恒/中國。

3.學生可以自由閱讀,整體感知詩歌。

思考:(1)詩歌在內容上分為兩部分。每個部分是如何表達詩人的感情的?

(2)體驗詩人用“破損的手掌”在祖國大地上“摸索”時的感受,談談詩人內心的跌宕起伏。

學生閱讀經驗和答案,老師及時給予指導:

(1)第壹部分表現了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懷:雖然手掌“受損”,但仍要摸索祖國的“廣袤大地”,觸摸到的只有“鮮血和灰燼”,因此感到祖國籠罩在苦難之中。第二部,詩人的手終於摸到了“遠方的角落”,也就是“依然完好”,沒有被侵略者蹂躪的解放區。詩人對這片象征著“永恒中國”的土地給予了深深的贊美。

(2)詩人起初悲憤交加,轉而殷切期望,寄希望於解放區的民族復興。前半段消極冷淡的基調與後半段積極熱烈的基調形成明顯的對比,使作者的情感傾向更加鮮明。

4.學生分組朗讀,整體理解詩歌。

第四,精彩鑒賞,理解藝術形象

1.學生們用音樂朗讀整首詩。合作討論:

(1)詩中兩種不同的語氣給讀者強烈的刺激。請畫出文中起標記作用的修飾語,並實現其表達效果。

(2)這首詩描寫的對象很多,但讀起來並不復雜。為什麽?

(3)詩的兩部分寫法不同,試作簡要分析。

四人學習小組討論交流,老師明確表示:

(1)積極、溫暖的詞語,如:新、遠、暖、亮、堅、蓬勃、永恒...

消極、冷色調的詞語,如:受損、寒冷、刺骨、孤獨、憔悴、黑暗...

詩人之所以這樣用這些詞,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深深的愛恨情仇。

(2)全詩在想象中展開。在想象中,詩人的手掌觸摸到了廣闊的土地。先是占領區的家鄉,然後從祖國的北部到最南部,最後留在解放區。總結祖國上的每壹處特色風景,作者都突出了手掌的觸覺功能(以及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功能),如“涼”、“冷”、“滑出”、“細”、“軟”、“蘸”。這樣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貫穿了“掌中之感”這條線索,讀起來並不復雜。

此外,靈活的押韻方法既體現了現代詩歌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詩具有了相對協調的節奏。

(3)描寫淪陷區,從實際出發,聯系富有特色的小畫;描寫解放區,以寫意為主,用愛和柔情去觸摸,並加入壹系列親切溫暖氣氛的比喻,突出溫暖明亮的色彩。

2.學生熟悉背誦全詩,深刻理解詩中藝術形象的內涵。

3.擴展和延伸。

詩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附著在具體的意象上,使抽象的意境變得可感。借鑒這種寫作方法。聯系生活經歷寫幾句詩性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思念”、“悲傷”、“喜悅”)。

先在小組內交流修改,然後讓學生帶著感情朗讀自己寫的漂亮句子,老師會點評總結。

動詞 (verb的縮寫)課堂練習

讀聞壹多的發現,回答問題。

發現

聞壹多

我來了,我喊了,我哭了。這是壹場恐怖,壹場懸在懸崖上的噩夢。

“這不是我的中國,對吧!”那不是妳,那不是我的愛!

我來是因為我聽到妳在呼喚我;我質問天空,強迫風從四面八方吹來,

鞭打著時間的馮剛,舉著火把,我不能總是打聽消息。我為妳哭泣。

我遇到了壹場噩夢。妳在哪裏?吐出壹顆心,——在我心裏!

註:岡(gāng)風:道家語言,高空風。又稱“只是風”。

1.詩歌中的“發現”是什麽意思?詩人“發現”了什麽?

2.詩人說:“我遇到的是壹場噩夢。妳在哪裏?”他說,“那是恐怖,壹個掛在懸崖上的噩夢。”據此,這個意象是如何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的?

3.下列不恰當的詩歌鑒賞是.......................................()

A.“我來了,我喊著,我淚流滿面/‘這不是我的中國,對錯’——詩人懷揣美好的希望從美國歸來,卻沒有看到自己理想中的祖國,於是淚流滿面,心痛到了極點。

B.“我在這裏,是因為我聽到了妳的呼喚/抽打著時間的馮剛,舉著壹把火”——前壹句表達了詩人聽到祖國的呼喚時,為祖國建設而戰的心情,“時間的馮剛”和“火”則隱喻著渴望回歸祖國的心情。

C.“我問青天,四面逼風”——“問”是關於為什麽祖國變得如此黑暗,“逼”表達了詩人急於知道原因。

D.“吐個心——在我心裏!”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真摯忠誠和把祖國建設好的希望。

4.這首詩的形式特征是什麽?為什麽要給“拳頭打在大地的紅胸上”這句話加括號?

參考答案:

1.揭露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中國的黑暗。

2.表達了詩人悲痛欲絕的心情。

3.b(“火”指詩人對祖國熾熱的熱情)

4.每行11字,兩句壹韻,句式整齊對稱。這句話是詢問時的表達,沒有括號,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詢問的內容。

六、課堂總結

學生們,在抗日戰爭中覺醒並振作起來的戴望舒,用他殘損的手掌去開拓廣闊的土地,是他在艱難和苦悶中愛國精神的升華。正是這片單鑫支撐起了這個國家的脊梁。吟詩的時候,我們在感情中誕生了對祖國的壹份深情,壹份責任。“祖國在我心中”,讓我們在雄壯激昂的國歌聲中唱出我們的心聲。(音樂開始)

七。分配

讀聞壹多的壹句話,寫壹篇精彩的鑒賞文章。

簡言之

聞壹多

有壹種說法是詛咒。今天我該怎麽說呢?

有壹句話可以點著火。妳不相信鐵樹開花,

雖然五千年並不顯著,所以有壹句話妳聽著:

妳能猜出火山的寂靜嗎?當火山忍不住沈默的時候,

也許妳突然被附身了。不要顫抖,伸出舌頭,跺跺腳。

轟:“我們的中國!”等到藍天有霹靂。

轟:“我們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