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古詩詞、古體。它是相對於現代詩而言的壹種詩歌風格,現代詩產生的更早。句子數量可多可少,每句話字數不限。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雜字,後世多用五、七字。用詞沒有壹定要求,押韻比較自由。可以逐句押韻,隔句押韻,押韻到底,也可以幾個字換個押韻。從對偶的角度來說,可以用全句,半句,也可以壹句都不用。古詩詞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唐代。在唐代,產生於唐代以前,較少受格律約束的詩歌稱為古典詩歌,與現代詩歌相對。後人沿襲唐人之說,將唐以前的樂府民歌、文人詩和唐以後文人模仿其文體所作的詩稱為近體詩。
又稱近體詩,是唐代出現的壹種新詩體。平庸之輩為了與之前的古典詩歌相區別,將其命名為現代詩歌,這是相對於不受格律約束的古典詩歌而言的。現代詩的格律很嚴格,有定句(除了編曲,每首詩的數量是固定的)、定字(每首詩的字數是固定的、定韻(韻位是固定的)、定詞(詩中每個字的平仄是固定的)、定聯(韻中間的聯必須是對的)。與古典詩歌相比,它在形式上更有秩序,節奏上更和諧,但限制性更強。現代詩可分為格律詩和絕句。格律詩
壹種詩。形式有壹定的規範,音韻有壹定的規律。如果有變化,壹定是有壹定格式的。也就是說,在壹首格律詩中,每壹句都有壹定的音節,每壹節(或段)都有壹定數量的句子和詩句(而且全詩沒有分段)。這類詩要押韻或押韻,或跨韻,或全詩放韻,或按壹定格式變韻。總之,這種詩在表現形式上是有壹定格式的。格律詩古今中外都有。我國古典格律詩壹般指格律詩和絕句,常見的形式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詞曲的詞牌、曲牌以及每壹個詞曲的段數、句數、字數、句式、押韻都有嚴格的規定,所以也可稱為格律詩。歐洲格律詩壹般是壹行或兩行,每節有壹定的行數,每行有壹定的字數和停頓,押韻、押韻、變韻都有壹定的規律。呂氏
壹種現代詩歌。有嚴格的規定。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初唐。各八句。按字數可分為五言詩和七言詩,簡稱五律七律。此外,還有排除法。格律詩的用韻規定,無論五韻、七韻、斜韻,都必須押韻到底,不準引韻。韻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韻。首句押韻是否自由。五律首句不押韻,相反,七律首句押韻。同時,對律詩的編排也有嚴格的規定,也要求對仗。格律詩的壹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領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其中額頭領帶和脖子領帶要求必須對著。Duel是對偶,如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動詞對動詞,數詞對數詞,方位詞對同位語詞等。四行詩
詩體名。每四句等於格律詩的壹半,所以也叫斷句。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起源於南北朝,盛於唐代。分為古代絕句和現代絕句。古體絕句是古體詩的壹種,平仄而不講究平仄押韻。這種絕句出現的比較早,南朝陳主編的《新魚臺詩》中就有四首古體絕句。後來有人寫了,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山中問答》。現代絕句是現代詩的壹種,通常稱為格律絕句,要求按照格律的規則使用平行,講究貼對,限制韻腳。至於對仗,律法絕不像格律詩那樣嚴格。是否使用,是部分使用還是全部使用,都是免費的。這種絕句是在律詩興起後才產生的,如王之渙的《登合闕樓》,何的《歸鄉聯書》。
壹種格律詩。它是按照壹般格律詩的格式編排和引申的,所以稱之為排律和長律。格律的編排,和壹般的格律詩壹樣,要嚴格遵守平仄對仗押韻的規則,但不局限於四韻,每首歌最少五韻十句,多則長達五句。押韻(100句)甚至100押韻(200句)。除了首末對聯,中間所有的對聯都是對句,所有的句子都要遵循平貼平貼的格式。由於限制太多,容易顯得死板,名篇壹直很少。五個字的排列壹般是五個字,七個字比較少見。五言排列由漢魏六朝五言古詩演變而來。南朝、宋時謝靈運的《從南山望湖到北山》,梁時辛毗的《豐河山池》已有編曲雛形,但體系較短,僅限於五韻十韻。杜甫以後,方高成熟了,體系變長了,旋律也更成熟了。中唐白居易《詩代書》寄壹點沙只要100韻。韓愈,余嬌等。甚至以對聯的形式表演長詩(如《城南對聯》),形式更為嫻熟,但在吟詩方面內容日益貧乏。
適合朗誦的口語詩由於這類詩歌主要依靠朗誦者直接對群眾進行宣傳和鼓勵,聽眾不可能像朗讀或朗誦詩歌時那樣停下來咀嚼和細細品味用文字寫成的詩句。所以,朋友們除了要註意壹般詩歌的特點外,還要註意主題鮮明,節奏明快,音調和諧。詩歌閱讀包括個體閱讀和集體閱讀。帶著音樂讀,叫帶著音樂讀,在現代廣播節目中很常見。柯巖的《周總理,妳在哪裏》,李英的《壹月哀》,石祥的《周粉利辦公室點燈》都是膾炙人口的朗誦詩。
壹般指語氣幽默、暗含譏諷、用詞普通的詩歌;壹些作家,白前,也用它來指白芨的詩。據宋代《南方新書》和明代《壹笑三》記載,唐代南陽有壹位學者,名叫張大有。他平時喜歡民謠,經常和民謠歌手互動,收集民謠,還在詩裏寫幽默的句子。話雖俗,不雅,卻通俗易懂,聽得懂董。他有《雪詩》,姜雲L將軍,井裏有黑洞。黃狗白,白狗腫。他還在墻上寫了壹首詩,“六中有六飛沖天,前街後街皆美。”總有壹天會好的,做掃帚的做掃帚,做鏟子的做鏟子。後來,人們把張的這首低俗詩叫做打油詩。其實這些詩只是粗鄙的文字,但內容並不膚淺。自由詩體
壹種詩。段落的數量,每段的行數,每行的字數都沒有固定的規範。雖然我們講究的是節奏和押韻,但是什麽押韻,押韻變化的位置,是否押韻變化等等都無所謂。因為不受格律的限制,所以叫自由詩。美國詩歌的創始人是惠特曼,他的詩歌《草葉集》是以自由詩的形式寫成的。這種詩在五四以後的中國也很流行。郭沫若的《女神》是壹部新的自由詩體詩集。艾青的很多詩,無論長短和形式,也都屬於自由詩的範疇。十四行詩
歐洲壹種嚴格格律的抒情風格。最初流行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代表作家是彼特拉克,所以也叫彼特拉克風格。每首十四行詩由兩個絕句和兩個三行詩組成,每個都有11個音節,通常是抑揚格。押韻格式前兩段壹般為A、B、A、B,後兩段為六行或二韻或三韻。流傳到英國、法國、德國等地,適應了這些語言的特點,產生了變體。例如,莎士比亞在英國的十四行詩由三節四行對句組成,每壹行有十個抑揚格音節。壹般的押韻方法有A、B、C、D、E、g,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是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寫的,所以也叫伊麗莎白風格。歌謠
民歌、歌謠和童謠。在中國古代,音樂是壹首歌,歌是壹首歌謠,在現代統稱為歌謠。基本特點是:大多由群眾集體創作並口頭流傳,在流傳過程中往往經過經書作者的集體加工和修改或潤色而趨於完善。目的是表達思想感情以促進生產或鬥爭,有時也用於娛樂和休息。歌謠題材廣泛,有生產勞動,有政治鬥爭,有日常生活,有陽光男女的愛情。在藝術表現上,音韻和諧,用詞簡練,風格樸實,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古代的歌謠大多是文人記錄下來的,大多被他們加工刪節。清代杜編纂的《古諺》收錄了上古至明代的許多歌謠。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組、民間文學研究會編寫的《中國歌曲精選》第壹、二集選錄了中國現當代歌曲,為讀者提供了方便。民歌
壹種歌謠。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並在口頭上傳播。它的具體內容因時代、民族和地區而異,但都表現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要求和願望。中國民歌豐富多彩。從內容上看,有勞動歌曲、政治歌曲、生活歌曲、愛情歌曲等。從題材上看,有漁歌、民歌、田歌、樵夫歌、牧歌等。從地域和形式特征來看,有信天遊、爬山調、花間調、吳歌調、越歌、客家山歌、東北民歌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歌。中國民歌不僅分布廣泛,而且歷史悠久。《詩經》保存了壹些周朝的民歌,漢魏樂府中也有不少勞動人民的作品。從此,民歌代代相傳。如今的民歌有了全新的內容,被大量收集整理。不同時代的優秀民歌是不同時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作家的詩歌創作。兒歌
壹種兒童文學。和童謠壹起被稱為兒童歌謠。除了兒童自編,還有成人稿。它們大多反映了兒童的生活和思想,表現了他們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們天真和充滿想象力的心理。形式短小活潑,語言通俗易懂,節奏清晰明了,節奏響亮。適合孩子接受和演唱口頭兒歌。
壹種兒童文學。和兒歌壹起被稱為兒歌。簡短的形式,簡單的語言,明確的意思,適合兒童演唱。有些是兒童寫的,有些是成人寫的。過去流傳下來的壹些童謠諷刺了現實,表達了人們的思想和願望,帶有更多的諷刺和幻想因素。但是有的也宣傳了反動階級的反動思想。散文中的詩歌
它是以散文形式寫成的詩歌,具有散文的壹般特點,如篇幅短、題材廣;形式靈活,技法多樣,表達直白,以意為主;分散的神聚在壹起不相混。但與壹般散文相比,語言更註重凝練,內容跳躍性更強,具有壹般詩歌所要求的意境。往往在有限的篇幅裏,隱含著豐富的哲理,蘊含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意識。散文詩沒有分支,也不壹定像普通詩那樣押韻。句子散而不散,不需要像普通詩歌那樣講究嚴格的音節和步調。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散文詩往往能使作品既有散文的趣味,又有詩歌的韻味,是壹種比較靈活的文體。魯迅的《野草》是壹部優秀的散文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