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壹個關於詩歌的有趣故事

壹個關於詩歌的有趣故事

1,七步詩

曹操的小兒子曹植,從小天資聰穎,深受父親寵愛。曹操死後,他的弟弟曹丕做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個善妒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到他的王位,想殺了他。

有壹天,曹丕把曹植叫到跟前,讓他寫壹首七步之內的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來,那就等於欺騙皇帝,把他處死。

當曹植知道他哥哥要殺他時,他又傷心又生氣。他強忍悲痛,苦苦思索。果然,他寫了壹首七步詩。

2.標題郭公橋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黃松從杭州輸給了福州。景炎二年春(即公元1277年)。為了對抗元軍,文天祥率部從閩西進入漳州。壹聽說福州失守,宋帝逃到了海上,只好向西撤退。

渡過閩南閩西交界處的板寮嶺,退守險要的倒嶺紮營,靜下心來應急。元軍又猛又急。文天祥的兵馬跨過下舍河的獨木橋,仰望天空說:“天助我!”

隨即風起雲湧,電閃雷鳴,咆哮的山洪把崎嶇的對岸的元軍士兵都擋住了。雖然被拆的是木橋,但卻是交通要道。考慮到戰後過往百姓的需要,文天祥特意留下大量金銀用於地方重建。

當他帶著自己的兵馬經過道嶺山下的梅子坑村時,百姓聞訊,主動把家裏的門板、桌面搬走,鋪上了臨時搭建的便橋。文天祥感激涕零,當場將橋命名為“大義橋”,後人也稱之為“黛玉橋”。

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82年),在大社溪修建了壹座堅固的石拱橋,並在橋頭建了壹座壯觀的亭子,紀念辛公文天祥。豎立的三塊石碑上有美麗的銘文。

相傳當地著名學者林希言(林泰飾)為紀念“庚光掛北鬥”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動情地寫下壹首名為《過橋》的詩。

3、三收三不要

唐駿收復長安後,杜甫跟隨眾多官員回到長安。唐肅宗派他到華州(今陜西省華縣)做壹個負責祭祀和學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帶著挫敗感來到愛荷華。

當時長安、洛陽雖被官軍奪回,但安史之亂並未被消滅,戰事依然激烈。唐軍到處拉壯丁補充兵力,百姓無法生活。

壹天,杜甫路過石昊村(在河南省陜縣東南),天已經很晚了。他去了壹戶窮人家過夜,受到了老農和他妻子的接待。半夜,他輾轉反側睡不著的時候,突然傳來壹陣急促的敲門聲。

杜甫在房間裏靜靜地聽著,只聽見隔壁老頭翻過後墻逃走了。老太太同時去開門。政府派來抓壯丁的官員進了房子。他們厲聲喊叫,問老婆婆:“妳男人呢?”?

老婆婆哭著說:“我三個孩子都去鄴城打仗了。兩天前,壹個兒子來信說兄弟倆都死在了戰場上。家裏只有壹個媳婦和壹個吃奶的孫子。妳還要誰?”?

老婦人做了許多懇求,但官員們仍然拒絕放棄。老婦人沒有辦法,只能被軍官們帶走,去軍營為士兵們做苦力。天亮了,杜甫出門,只有老農壹個人送行。

杜甫親眼看到這悲傷的壹幕,心裏很不安。他把這個故事寫成了壹首名為《挖石機》的詩。他在衣阿華時,前後寫了六首這樣的詩,合稱為“三官三別”。

由於杜甫的詩大多是描寫安史之亂中人民的疾苦,反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過程,所以人們把他的詩稱為“詩史”。

4.詩人軍官

明代還有壹件事:有壹次,明太祖微服私訪,遇到壹個窮書生。為了考察這位窮書生的才能,明太祖讓他以壹小塊木頭為題寫壹首詩。

秀才略壹思索,吟誦道:“每寸木皆斧削,每作卑,皆功成名就。如果他能在舞臺的最後使用它,他必須對待世界的不公正。”這首詩表達的是小木塊,掩飾了自己的野心,構思非常精妙,所以很受朱元璋的欣賞。

據說朱元璋第二天就召見了他,任命他為省司法官,實現他“治天下不義”的大願。“壹詩人仕”說明古代的詩歌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生活密切相關。

同時,這也從壹個側面反映出唐德宗、明太祖等封建帝王具有壹定的文化水平和識人能力。同時也為他們發現和選拔人才準備了壹定的條件。

元稹,字微,浙東觀察員,越州刺史。《送樂天》:“人間風景幾度記,靈璧橋前鏡平安,生命之翼伴醉。”

5、商史

有壹次,唐朝詩人賈島騎著毛驢在長安的朱雀大街上。時值深秋,金風吹拂,樹葉飄動,景色十分迷人。賈島壹高興就唱“落葉滿長安”。

但細想壹下,這是下壹句,肯定還有上壹句。他開始苦思冥想,壹邊騎著驢,壹邊咕噥著什麽。對面壹個官員走過來,不停地敲鑼開道。鑼敲得那麽響,賈導都沒聽見。

這位官員不是別人,正是景,也就是今天長安城的市長。他叫劉啟初,看到賈導闖了進來,非常生氣。賈島忽然靈機壹動,大叫道:“秋風生渭水。”

劉啟初嚇了壹跳,以為自己瘋了。他被逮捕並關押了壹夜。賈島雖然吃了很多苦,但他寫了壹首詩“憶石在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