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摘錄500-600字的優美散文(加鑒賞100-200字)

摘錄500-600字的優美散文(加鑒賞100-200字)

小巷

─《龍山雜記》之壹

柯靈

弄堂是壹篇優雅恬靜的散文,是城市建築藝術中壹幅古樸沖淡的畫卷。

這種弄堂,往往在江南小城市,就像古代的少女,躲在幽靜的閨房裏,輕易不肯露臉。妳要在這種城市生活久了,和她真正成為壹排,才有機會見到她,接觸到她優雅安靜的風度。她不是鄉下的陋巷,破關隘,泥濘突起,雜草叢生,兩旁散落著糞池。她不是上海的弄堂,擠滿了人。小販們墜入愛河,不時有穿著拖鞋的女人從黑暗的門裏走出來。她們的頭發淩亂得像在微風中起舞的秋篷,眼睛裏滿是紅絲,臉上塗滿了隔夜粉。他們慵懶地去虎竈打水。也不像北方的胡同,塵土遍地,風吹黃沙。

這種巷子與城市的紅塵隔絕,卻不算農村。她又深又長,壹個人耐心安靜的走,要很久才能走完。她就是這麽曲折。看前面的時候,好像已經被堵死了,但是壹轉身,巷子還是很深,也更安靜。那裏常常是安靜而孤獨的。每當妳徜徉在小巷裏,就像壹個安靜的黃昏,妳可以清晰地聽到自己的腳步聲。不高不矮的墻擋在兩邊,斑駁的苔痕和壹串串藤蔓掛在墻上,像古樸的屏風。墻內往往是人家的後院,竹林茂密,聲音細膩;春天,常有幾朵嬌艷的桃花杏花,婀娜多姿,從墻頭揮茶,向行人招手。我走過幾個墻門,都關得緊緊的,壹個人也不見,因為都是人家的後門。狗偶爾會撒謊,但它絕不會對妳吠叫。

弄堂的動人之處在於,它極其悠閑。只要在巷子裏徘徊壹會兒,妳的心情就會像巷子裏的壹口古井,那是壹種平和的寂靜,而不是陰郁冰冷。它在喧囂中安靜,沒有天地,依然是人。可能是現代的武夷巷,家家有本對悲歡離合的記述,壹部跌宕起伏的歷史,但門庭重疊,秘而不宣。夕陽下,野草在閑,燕子在低飛,尋找自己的老家。只是壹種如水般清澈的氣息,凈化壹切,讓人忘卻煩惱。

妳覺得工作過度嗎?我建議妳閑暇時經常去巷子裏走走。那是緩解疲勞,調整緊張的心弦的最好方法。如果妳有時煩躁抑郁,我勸妳去巷子裏唱壹會兒歌,妳會豁然開朗,心情舒暢,忘記壹切。妳有愛人嗎?我建議不要帶她去什麽著名的園林或者景點,或者趁著暮色季節去深巷走壹走。在那裏,妳們兩個可以暢所欲言,心更近了。在街上,沒有這種貪婪的怒視和惡意的斜眼。偶爾在墻門口出現壹個身影,往往是隱居的少女。當她看到妳時,她會躲開。

弄堂是人海中的避風塘,給人帶來安全感;是城市喧囂中的僻靜之地,比禦亭路好,方便普通人四處遊蕩。

愛爭利、爭錢的,請到長街鬧市;愛輕聲細語,爭論是非,請到茶館酒樓;如果妳喜歡鑼鼓,管弦樂隊很吵,請去泰格劇院。愛寧靜淡泊,體貼入微,深巷歡迎妳!

1930的秋天

欣賞

江南的弄堂,在文人筆下,壹直有著某種動人的韻味。“朱雀橋野草,武夷巷子口夕陽斜。昔日王謝堂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劉禹錫的詩,表達了他對世界盛衰的深切哀嘆。”“小樓聽春雨通宵,深巷賣杏花明”。陸遊的這兩首詩,表達的是在煩悶中得到刷新的心情;現代詩人戴望舒在其代表作《雨巷》中寫道:“壹個人走/撐著油紙傘在很長很長/孤獨的雨巷裏徘徊”,傳達了詩人難以言說的失望。在作者的筆下,江南的小巷,疊加著人間最美的風景,書寫著人間的生命真諦。看完文章,妳對弄堂有什麽樣的感受和印象?

誰的影子?

劉亮程

那時候,我喜歡在秋天的下午抓蜻蜓。蜻蜓壹動不動地躺在西土墻上,不知道哪來這麽多蜻蜓。似乎壹個夏天只看到幾只鳥。單純的在草叢或莊稼中飛行,瞬間看不到它們。可能到了秋天,人們把地裏的莊稼都割了,蜻蜓無處可落,全部落進了村子。到了下午,幾乎每家每戶朝西的墻上都掛滿了蜻蜓,夕陽照在它們細長透明的翅膀上,細長的尾巴上有著不同的細絲。沿著墻偷偷摸摸,用手按,抓壹個。抓的時候沒有掙紮。壹個接住了,其他的還在靜靜的躺著。如果妳夠得著,就造壹個梯子,把所有的蜻蜓都抓到壹面墻上。沒有壹只飛走。好像蜻蜓是那麽執著於此刻的陽光,生怕翅膀壹拍,溫暖的時光就飛走了。蜻蜓飛來飛去,最後在夕陽下飛向壹堵土墻。人們東奔西跑,最後在來年的暮色中奔向壹堵墻的樹樁。

捉蜻蜓只是小孩子的遊戲。那些已經長大的人,坐在墻根聊天,或者打個盹。蜻蜓遍布他們頭頂的墻壁,爬在黃色的帽檐上,像壹幅精心制作的刺繡。人們偶爾擡頭幾下,然後打個盹或者聊聊天,就連落在鼻子上的蚊子也懶得追了。夕陽好像太短了,完成壹個動作,壹下子吸完。人,蜻蜓,蚊子,在垂死的陽光下毫無顧忌。

那是同壹個傍晚,壹個高個子男人從西田裏走來,扛著壹把鐵鍬,步履蹣跚。他背上爬滿了曬太陽的蜻蜓,昏迷不醒。他的衣服和帽子被太陽曬黃了。他的後腦勺有點熱。他正從西邊的壹個大坡上下來,影子就在眼前,長長的,已經到了家。他的妻子在院子裏做飯,看見她丈夫的影子從開著的門進來,先是壹個頭——壹個戴著帽子的頭。然後是脖子,壹只彎曲的胳膊和壹把橫在肩膀上的鏟子。她叫孩子去洗臉:“妳爸爸的影子進屋了。馬上就可以吃了。”

孩子泡好水,把臉盆放在地上,跑到院門口,看見父親還在遠處的地裏走著,壹個人,搖搖晃晃的。他的影子像壹條運河的水,流回家很長壹段時間。

那是誰的父親?

她媽媽在院子裏做飯,院子的門朝西開。誰站在門口往外看?誰看見他們了...他停了下來,像風中的壹片葉子,塵土中的壹粒土,茫然地停了下來——他認出了院子,認出了影子盡頭拿著鐵鍬回來的人,認出了竈臺上壹個接壹個擺放著的八個空碗,認出了碗邊缺塊的豁口和細紋,認出了鐵鍋裏煮好的香噴噴的晚飯,認出了靠墻坐著抽煙的大哥,認出了扛著壹塊木頭靠墻的老三。

他感激地停頓了壹下。

對花微笑

劉亮程

我壹回頭,身後的草已經盛開了。壹大片區域。好像有人講了個笑話,把壹灘草都逗笑了。

我躺在山坡上思考。是不是我想的那樣——壹個人腦子裏壹個奇怪的想法,讓小草覺得好笑,在微風中笑得前仰後合。有的笑了,有的半掩著嘴唇,忍不住笑了。兩朵花靠近我,壹朵正對著我,開著薄薄的粉色花瓣,像是在唱歌,笑;另壹個扭過頭去藏著臉,卻還是藏不住笑容。我忍不住笑了。先笑,再笑。

這是我第壹次在荒野裏,壹個人笑。

還有壹次,我睡在麥田南邊的壹片綠草地裏。我太喜歡這片綠草了,它是深綠色和深綠色的,和周圍黃色的田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想大概壹個月前,那個給麥田澆水的人根本不在乎水。可能他把水放在麥田裏就睡覺了。水溢出了山脊,順著這條幹涸的溝渠流了下去。枯萎多年的雜草,終於等來了生機。那種綠色是積攢了很多年的,就像我眼中的饑餓。雖然我不能像牛壹樣撲過去吃東西,但我可以睡在綠草地裏。抱著自己喜歡的東西睡覺,做個夢,也很滿足。

壹個在枯黃的田野裏忙碌了半輩子的人,終於等來了壹年的綠葉。壹小塊。植被會等我出人頭地嗎?

這些植物,只是簡單的長出幾片葉子,舒展幾根枝幹,開幾朵小花,從來沒有長高過,也沒有繁盛過。每年從我的笑臉和無精打采的走路,都是抑郁嗎?

我活得太認真了,呆滯的臉似乎對生活麻木了,忘了對壹朵花微笑,忘了為壹片新葉歡欣雀躍。壹次開花不容易,而且是稀有的葉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對卑微生命的歡迎和鼓勵。就像綠草壹樣,我能看到我生命中尚未到來的光明未來。

後來覺得自己也成了荒野中的壹員。其實真正進入壹片荒野並不容易。荒野大開,這個巨大的門讓妳在試圖進入的時候不經意間走了出來,變成了局外人。它的細節總是對妳關閉。

走進壹片草地、壹滴水或壹只蟲子,可能會更遠。了解壹棵草,不僅僅局限於把它餵進嘴裏咀嚼。挖個坑,把自己種進去,澆上水,站著等壹會兒,等很久。感覺可能只是腿酸背痛,但不能斷定泥土裏長了植被。人沒有草木那麽深的根,無法知道土壤深處是什麽。人埋在自己的事裏,埋在黑暗裏。人做完壹件事,做好了,人就漸漸出來了。

我從草木中得到的只是壹部分人的真實,而不是草木的真實。我以為我了解他們,其實我了解我自己。我不理解他們。

欣賞

作者采用“言之有理”的寫作方法,把文章的主旨和強烈的情感放在對客觀事物的敘述性描述中,而不是說得清晰生硬。作者在文中把自己對人生、做人的壹些感悟,融入到《對壹朵花微笑》引發的思考中,使文章脫離了推理的泛、空、假的特點。

無論風吹雨打,日月穿梭,花兒總是向世界張開她最美的笑臉和花瓣。而壹花壹世界,壹葉壹菩提,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生存的理由,尤其是人。其實壹個人的成長也像壹朵花的成長。當花兒對我們微笑時,我們是否也應該給世界壹個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