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有哪些關於國學的著作?

有哪些關於國學的著作?

國學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漢學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學問,包括醫學、戲劇、書畫、星象、數學等等。國學分為哲學、歷史、宗教、文學、禮俗、考證、倫理、版本學等,其中儒家哲學是主流。

1,詩經

中國最古老的詩集《詩經》是壹部現實主義的詩集。收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即公元前1100-600年前後的詩歌305首,其中盛詩6首,只有題而無詩,故又稱《詩三百》。四五百年只有民謠(風)、文人作品(雅)、頌神(頌)。按用途和音樂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指各地的民歌,雅多為宮廷音樂,頌是周天子和諸侯祭祀宗廟所用的舞曲。《詩經》主要表現為賦、比、興。其中,齊被稱為大司馬;比喻叫比;先說點別的,喚起唱的是什麽。《詩經》的表達分為賦、比、興、風、雅、頌六種含義。《詩經》主要由四個字和雜字組成。

這首詩的內容包括:

風(十五國風:周南、、邊[bè i]、燕[yūng]、魏、王、鄭、齊、魏、唐、秦、陳、齊[Hu]、曹、易[bīn]。

大部分都是打磨過的民謠。《風》收錄了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山東以及湖北北部(齊、楚、漢、趙、魏、秦)壹些地方的民歌。叫做《十五國風》,160篇,是《詩經》的核心內容。“風”是指鄉村風和風謠。

優雅(第二種優雅:優雅和高貴)

“雅”是正式的音樂,即貴族們享受宴會或王公們出席會議時的音樂歌曲。按音樂布局分為《大雅》和《瀟雅》,詩105首,其中《大雅》詩31首,《瀟雅》詩74首。當然,大部分是文人的作品,但《瀟雅》中也有很多詞是類似風和歌謠的,比如黃鳥,各奔東西,谷風,草為什麽不黃等等。

賦(三首:周松、松露、商頌)

頌是壹首祭祀音樂曲,分為31首周松,4首松露,5首商歌,40首* * *。本來是祭祀時歌頌神靈或祖先的音樂歌曲,但松露的四首詩都是歌頌活著的、美麗的魯僖公,商歌中也有阿諛奉承的詩句。

2.易經

《易經》是中國古代壹部重要的文化典籍,被譽為“群經之首”。內容豐富全面,有完整的哲學體系,從宇宙本質到人生社會都有辯證的闡述。它是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易經用抽象的符號組成各種卦爻辭,卦爻辭包含了世間萬物之間的關系。最根本的思想是:“壹陰壹陽指道,奇壹指數。”從六十四個不同的卦爻辭中,可以看出古人“天人合壹”的樸素辯證法

易經是經典中的經典,是哲學中的哲學。它離我們的普通生活不遠。它是壹面沈重的錘鼓,激勵著人們前進,身處逆境的人可以從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前進的動力。我們可以閱讀它,理解它,並用它來規劃和指導我們的職業生涯和生活。為了方便不同層次的讀者理解《易經》,編者從三個方面對每個卦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首先是“卦的解釋”。記錄卦爻辭和易傳原文,讓讀者初步了解卦爻辭的魅力。

第二個是“文字的解釋”。每個卦的含義都壹壹解釋,讓讀者進壹步理解卦的含義。

第三是儀式。結合古今中外實例,給讀者直觀感受。

第四是啟蒙。本文從作者個人的理解出發,試圖挖掘其象征意義和引用意義,並試圖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相結合,起到勸告和警示的作用。

易經是智慧的寶庫。我們可能看不懂,但還是忍不住要看。即使不能完全還原它的初衷,至少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只要找到這樣壹條進入《易經》的途徑,就可以徜徉其中,從中汲取豐富的智慧和營養。讀了《易經》,哲學家體會到思辨,史學家體會到歷史,政治家體會到統治世界,軍事家體會到兵法,企業家體會到經營管理的真諦,這是壹種追求真理,更接近真理的享受。

《易經》作為壹部永恒的經典,是為大多數人而作的。讀書之難如天書,但如果讀書人有壹顆有用的心,始終抱著“君子動口不動手”、“與時俱進”的態度,相信會有所收獲。

3.論語

《論語》作為壹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有很多關於做人的章節,對當代人有借鑒意義。

第壹,要堂堂正正。子曰:“人生而直,遊手好閑者,幸能幸免。”(《永業》)按照孔子的說法,壹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生活中不誠實的人可以生存,但那只是僥幸避免災難。按照事情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僥幸避禍的人遲早會倒下。

第二,做人要重視“仁”。這是孔子在做人上最強調的問題之壹。在孔子看來,仁是做人的根本,居於首位。子曰:“弟子,進則孝,出則誠,信則信,無時愛人,而慈也。”有余力就去學文學。”(《學記》)又曰:“人無情,如禮乎?人都沒心沒肺的,那妳高興什麽?"(《巴蜀》)這說明,學習和學習禮樂,只有在仁的基礎上,才有意義。孔子也認為,只有仁者才能無私地對待他人,得到人們的贊美。子曰:“仁者,可善可惡。”(《立人》)“齊景公有幾千匹馬。死的那壹天,說人民不道德。伯夷和舒淇餓死在壽陽下,百姓現在這樣稱呼他們。"(《史記》)充分展示了仁的價值和力量。

那麽什麽才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為仁。壹日克己復禮,天下仁者。”(《顏淵》)換句話說,只有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禮,才是仁。壹旦妳說到做到,全世界的人都會誇妳是個善良的人。可見,“仁”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修身”和“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也提出了仁的外在標準,即“剛、韌、木、懶、善。”(魯茲)也就是說,語言堅強、果斷、樸實、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同時,他還提出了實踐仁的五個標準,即“禮、容、信、敏、利”(陽貨)。即謙遜、慷慨、忠信、勤奮、善良。他說,對別人尊重不會導致侮辱,對別人慷慨會贏得所有人的支持,對別人誠實會信任他們,勤奮做事會成功,與人為善會很好地指揮人民。孔子說,能實踐這五德者,可視為仁。

當然,在孔子看來,完全做到仁是極其困難的。所以他教導人們追求仁義之道,即“博學於文,約以禮,亦可為夫!”(《顏淵》)即要廣泛學習文化典籍,以禮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己不至於偏離正道。同時,也要重視向仁人學習,用仁人幫助培養仁。仁者,應該是壹個能為自己站起來也能讓別人站起來的人,幫助別人實現自己想要的,推動別人做好壹切的人。那就是:“我要站起來站起來,我要接觸到人,我可以近距離的看。可以說仁的壹面已經有了。”(《永業》)

第三,做人要重視自身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說:“我壹日三救:妳對別人不忠嗎?”交朋友不相信?學不會嗎?"(《學習》)也就是我每天都要反復反省自己:我有沒有盡力去幫助別人?在對待朋友時,妳說話算數嗎?妳復習老師教的課了嗎?強調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要註重全面發展。孔子說“以道為旨,以德為據,以仁為據,遊於術中”(《述二》)即誌在道,基在德,德在仁,行在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這樣才能真正的做人。那麽孔子為什麽強調人生的全面發展呢?這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理解和個人修養的相互制約。他說,“站在詩中,站在儀式中,這很有趣。”(泰伯)即詩歌能振奮人的精神,禮儀能強化人的情操,音樂能促進人的事業成功。所以對於個人修養來說,全面發展是極其重要的。

4.道德經

道德經也叫老子。

《道德經》原是先秦時期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玲創立了五米豆之道,以老子為祖,尊老子為君。他以《老子五千篇》為正典創立了道教,教導那些對道教感到遺憾的人,並對《老子思想》做了註釋,從宗教角度解釋《老子五千篇》。從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道德經》是壹部哲理詩。《莊子天下篇》包含了它的宗旨:以此為精,以物為粗,以積為虛,獨居神府。.....無所建,主之以太,以謙卑為表,以空不滅萬物為真。“總的來說,他是站在天人合壹的立場上,把‘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和宇宙的最高原則加以研究,以此為終極,發明了修身、治國之道。正所謂“人隨地,地隨天,天隨道,道隨自然”,人類要從大地中取法,研究道的起源和本質。道的原理有兩面性:無物和兩面性。道往往是缺席的,無名的,無形的,在天地鬼神之前,是天地萬物之始。道常在,生天地萬物,用之無窮。道的原理貫穿於萬物之中,表現為萬物相對存在的根本規律,物極必反,終有所歸。而有用,往往建立在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聖人人體無道,道自然無為,以此修身,靜而無欲,大大咧咧,虛而無欲,不自覺,自負不執,成而不生,善而節儉,修行去中國,以此治天下,做到‘無為而教,無字’,還劍,離戰,不尚賢,不貴。”反對道之運動者,為弱者所用”,故知之者,保守謙卑,失意化解,同歸於盡,以弱勝強。道家的知行觀、政治觀、倫理觀總體上是脫離舊體系的。如果儒家經典說“要空,要靜,要信”,“要靈,要柔”,“要除玄學”,那就是道家各種修煉術的根本,如聚心、忘坐、心服、內丹等。道教被引為神仙生命理論的源頭,如“返本”、“復生”理論中的“長生不老”、“死而不死”,內丹術為內丹煉成真理、與道教融為壹體起到了哲學基礎。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著作,對中國古代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中華民族的性格塑造和政治上的團結穩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余力地探索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鉆研古老智慧的細節。

《道德經》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把《道德經》分成81章是牽強附會的,有明顯的“九九合壹”的道教思想。到清代,魏源首次打破這壹慣例,將《道德經》分為68章,相對保持了各章的完整性。

5.墨子

《墨子》是壹部研究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文765,438+0篇,現存53篇,壹般認為是墨子弟子及後世學者記錄、整理、編纂的。《墨子》分為兩部分:壹部分記錄墨子的言行,闡述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早期墨家的思想;另壹部分,《尚敬》、《經說上》、《經說下》、《大曲》、《小曲》,壹般稱為《墨辯》或《莫箐》,集中體現了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

《漢授藝術錄》及文獻記載《墨子七十壹條》,班固註《墨子》:“名翟,為宋代大夫,繼孔子之後。”《隋書經籍誌》記載“墨子十五卷,壹卷,宋大夫翟墨所撰”。《舊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和《宋書·藝文誌》都記載了翟墨的《墨子》十五卷。目前墨子只有53篇,18篇已失傳,其中8篇只有標題,沒有原文。關於墨子的失傳,壹種說法是始於漢代,另壹種說法是10篇失傳於南宋,其余八篇失傳於南宋以後。

關於《墨子》的作者和真偽,學術界有不同的說法:壹種是三項分類法,將《墨子》分為墨經、墨論、雜文三類,墨經包括親儒、修身、非儒、上下經、雜文。墨家有28篇,從“染”到“不幸”,認為是墨子弟子寫的。《雜篇》(16),從庚戌到雜壽,記載墨子言行,與前兩種體例不同,屬於後期墨家。

另壹種是五組分類。第壹組共七篇,分別是《親士》、《修身》、《染》、《易發》、《七疾》、《辭國》、《三編》,其中有的被認為是墨家著作,有的被認為是儒家著作,有的被認為是偽作,後四篇被認為是墨家總結。第二組由23篇文章組成:尚賢、尚同、全愛、非攻、節用、節葬、天記、明鬼、晦氣、不幸。這是墨家的大綱,是墨家弟子寫的。

墨子去世後,墨學分為三派,即相日池墨、相福士墨和鄧玲墨。由於三家傳播的學說不同,後人在編撰此書時,將三家傳播的學分與上中下並列。這種說法有壹定的道理。非儒家,有的認為不是墨家的作品,有的認為是墨家的作品,寫的比較晚。第三組包括六篇文章,即經典、經典、大曲和小曲,也稱為莫箐或墨辯。其中有壹部分被墨子認為是墨子的,多數學者認為是後期墨家的著作。第四組共五篇,分別為《庚戌》、《歸義》、《孟珙》、《陸問》、《公伯》,記錄了墨子的言行,為墨子弟子較早所撰,是研究墨子的可靠材料。第五組由11篇文章組成,從《備城門》到《雜守》,講的都是守城之術。有人認為墨子弟子記載了墨家軍事思想的史料,也有人認為是漢人的作品。

墨子思想非常豐富,其中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哲學思想、邏輯思想和軍事思想最為突出,尤其是其邏輯思想,是先秦邏輯思想史的奠基之作。

6.南方之歌

楚辭,又稱“楚辭”,是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壹種詩體。作品用楚地(今兩湖壹帶)的文學風格和方言韻來描寫楚地的山川和歷史風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漢代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和宋玉的作品“承屈賦”編成壹部文集,名為《楚辭》。成為繼《詩經》之後對中國文學產生深遠影響的詩集。也是中國第壹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楚辭是在楚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發展起來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由於地理和語言環境的差異,楚國自古以來就有其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南音。也有其獨特的民歌,如《說苑》中記載的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等。更重要的是,楚國歷史悠久,巫風盛行,楚人以歌舞娛神,以至於神話大量保存,詩歌音樂迅速發展,這使得楚民歌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息。這些影響都使楚辭具有了楚國特有的聲韻,同時又具有了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巫術文化。可以說,楚辭的產生離不開楚地民歌和文化傳統的影響。

同時,楚辭是南方楚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春秋戰國之後,壹直被稱為滿靜的楚國變得越來越強大。在奪取中原和諸侯爭霸的過程中,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促進了南北的廣泛交流,楚國也深受北方中原文化的影響。正是這種南北文化的交匯,誕生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楚辭這樣絢麗多彩的偉大詩篇。

《楚辭》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現打破了《詩經》兩三個世紀的沈寂,讓它在詩壇大放異彩。所以後人把《詩經》和《楚辭》合稱為風騷。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充滿現實主義精神;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充滿浪漫主義色彩。馮和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兩大流派。

7.孫子兵法

又名《武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孫武兵法》,有13篇,現存最早的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

孫武,本名長青,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期,齊國人,從齊國流亡到吳國,輔佐吳王經國治軍,成為著名的軍閥,被尊為“兵聖”。

《孫子兵法》每篇都以《孫子兵法》開篇,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戰爭經驗和兼並戰爭的軍事理論,揭示了戰爭的壹些客觀規律,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思想。以政治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因素,是《孫子兵法》的重要貢獻,2000年來壹直被奉為軍事著作中的經典。他總結的用兵原則至今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毛澤東欣賞孫子兵法。《孫子兵法》被世界各大軍事院校和軍事研究機構作為教材和研究資料。

“軍人,國家大事,生死之地,生存之道,必須遵守。”近年來,“商場”裏越來越多的人在傳統文化中尋找智慧,孫子當然是首選。這本書的句子趨於工整,比喻生動具體,使理論通俗易懂。對於孫武來說,就像煮了壹點新鮮。所以,即使妳對兵法不感興趣,妳也沒有實戰練習的機會。讀這本書對提高思維大有裨益。

到目前為止,傳世最早的書是樹鼩寫的《孫子兵法》山竹書,太稀有,不可能是全圖。曹操註最早,有吳九龍主編的《孫子兵法註》和吳主編的《孫子兵法新論》。

8.山海經

《山海經》十八卷,作者不詳,是壹部古代地理史書。西漢時,劉欣校勘該書,有34篇,辛合並為18篇。《漢書·藝文誌》記載為13篇。今此書十八卷,包括五嶽經和十三海經。這裏有5370條名山大川,300多條河流和小澤,127種動物,95個外國,還有《誇父日報》等童話。它有豐富的地理、自然歷史、故事、巫術和神話。自古被稱為奇書,影響深遠。現代玄幻小說《鏡花緣》的大部分素材取自《山海經》。

《山海經》壹直為人們所喜愛,從好神仙郭璞,到文學大俠魯迅。陶淵明還寫了《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中大部分成為千古名句。聰明的人都很好奇,很有想象力。《山海經》是為聰明人寫的神話,也是給聰明人看的神話。其中記載的空靈仙山、祥瑞猛獸,常被後人引用。例如,宋根據《山海經》中有關昆侖山西有玉山的傳說,寫了壹部名為《賞歌集》的詩集,也不無標榜。

9.歷史記錄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獨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被後世的“正史”所傳承。

《史記》是我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壹部歷史巨著,居“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經典著作之壹,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

《史記》記載了3000多年的歷史,從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開國大典元年(公元前122)。作者司馬遷以其“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貫通古今之變,形成家言”的史學知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壹部傳記通史。

《史記》壹書包括十二傳、三十家、七十傳、十表八書,130篇,526500余字。

起初史籍沒有固定的稱謂,或稱“太史公署”或“太史公”等,省內也稱“太史公”等。《史記》原是古代史書的總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從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獨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被後世的“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被認為是壹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的絕唱,無韻之詩離騷”。

司馬遷(公元前145 ~ 90)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子長,左鳳儀,夏陽(今陜西韓城南部雉城鎮)人。著有《史記》、《誌》記載司馬遷賦八首。《隋書經濟誌》有壹卷司馬遷的藏書。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被任命為太史令,寫壹部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前,他請求司馬遷完成他的夙願。後來司馬遷繼父太史令,開始寫史記,歷經十余年終於完成。

早在20歲的時候,司馬遷就離開都城長安,實地考察名山大川,了解了許多地方的許多歷史人物、風土人情、經濟生活的軼事。

漢武帝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38歲時,正式下詔,有機會閱讀漢朝官方收藏的書籍、檔案和各種史料。在整理史料的同時,他參與了歷法的更改。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中國第壹部歷書《太初歷》成書,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

漢武帝在位第二年(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護,被投入大牢,處以宮刑。太史公元年(公元前96年),司馬遷出獄,後成為大臣。直到漢武帝第二年(公元前91)才完成《史記》這本書。

10,金剛經

金剛經是壹部重要的佛教經典。根據版本不同,全稱略有不同。鳩摩羅什翻譯的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B非r ě),而唐玄奘翻譯的是《破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文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 tra .《金剛經》傳入中國後,從東晉到唐代有六個版本,其中以鳩摩羅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最為流行(565,438+076字或565,438+080字)。唐玄奘譯本《破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8208字,是對鳩摩羅什譯本的重要補充。其他版本流傳不廣。

《金剛經》全稱《金剛乘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壹卷,是大乘佛教在印度的經典,由鳩摩羅什翻譯於秦朝末年。般若,梵文,意為智慧;波羅蜜多,梵文,意為彼岸。金剛比喻智慧的銳利、堅韌、堅定,能破壹切煩惱,故名。這段經文采用對話的形式,說世間萬物都是虛幻不真實的,真實的就是對與錯;主張知識要脫離各方面,即放棄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和追求,以宇宙智慧證空,擺脫壹切有名的方面,不執著於任何東西而實現各種規律的實在。《金剛經》是中國禪宗的重要經典之壹。

金剛經(梵文:Vajracchedika-praj?《金剛經》寫於公元前494年的古印度。是佛陀釋迦牟尼與其他弟子如徐菩提長老在世時的對話記錄,由弟子阿諾記錄。它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壹,在國內經常受到僧侶和佛教徒的稱贊。20世紀初在敦煌出土的《金剛經》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之壹,現藏於大英圖書館。

文章來自天河。com的國學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