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千軍萬馬都在掙紮”這句話深刻地表現了龔自珍對晚清毫無生氣的社會現狀的不滿,於是熱情地呼籲社會變革,認為變革越大越好,而且要大到驚天動地的春雷。他還認為實施社會變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熱情地呼籲:天理不容!請振作起來,給我們各種才能。
龔自珍(1792-1841),晚清思想家、文學家。“爾虞”這個詞也是壹個詞。改名簡毅,字丁波;又改稱公佐,名萬鼎,名羽山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生在壹個世代官僚學者的家庭。祖父龔淦,內閣書軍事部官員,著有《尹萌山居詩》。他的父親李政是江南的壹名官員。任江蘇按察使,著有《國語筆記》、《三禮考辨》、《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辨》等書。母親段勛,小學名師段玉裁之女,著有《綠花吟詩草》。
壹生
龔自珍的壹生可分為三個階段:
20歲之前,在家學習儒家經典和文學。他從小受到母親的教育,喜歡讀詩。從8歲開始,他學習經典和歷史,上小學。12歲時,師從段玉裁學習《說文》。他搜尋姓氏和軼事;用經典說文字,用文字說經典;考古今官制;用於參考書目、金石學等。同時,在文學上,也顯示了創作的天賦。13歲時,他寫了《知覺辨析》,是“集之始”;15歲,編年詩;19歲,靠聲音填詞;到21歲,懷仁閣詞3卷,洪禪詞2卷。段玉裁自序說,他“作詩文,偶作經學史,已飄雲煙,傲視群雄。”。遊Xi是壹個長短句”,“創作思想和文字,猶如李翰之於壹篇文章”,他認為“惜自己以弱冠之,才情獨異,性情可期”(《懷仁閣序》)。這可以說是龔自珍20歲前學習的總結。
(2) 20至28周歲,經省考,應錄取到正式崗位。嘉慶十五年(1810),龔自珍19歲,她被勝排在中國式副榜第28位。二十三年(1818)再次參加浙江省考,考官是著名漢學家高郵王。第二年,他沒有通過考試。嘉慶二十五年(1820)開始做官,成為內閣官員。這壹時期,他逐漸接觸到社會政治現實,從科舉考試的挫折中體驗到政治腐敗,產生了改革的要求和思想,並向劉學習了《公羊傳》。寫過《論明與梁》、《乙與丙之際》、《尊隱與平均》等政論論文。嘉慶二十二年,向“吳中尊肅”王茂孫請教,著有《隨筆集》、《詩集》。王認為其“詩謗時,罵坐,蔽目”(《定邊年譜》)。同年,他開始辭掉詩歌。今有這壹時期的詩,如《反題壁主,下周原韻》、《雜詩,自春夏起寫於京師,十有四首》。
③從29歲到去世。嘉慶二十四年中考失利後,又參加了五次考試。道光九年(1829),考中六科,38歲開始做學問。在此期間,他仍然是內閣中的壹本書。道光十五年(1835),遷宗仁府。取而代之的是禮部正殿的司祭們走著。兩年後,他加了主客。這種官位很卑微,也很難。48歲辭官南歸(道光十九年1839)。50歲在丹陽雲陽書院猝死(道光二十壹年1841),是鴉片戰爭的第二年。這壹時期,他對政治現實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提出了許多改革建議,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評論,如《論西域》、《論東南》、《阮尚書年譜第壹序》、《欽差侯冠霖序》和《論古史》等歷史哲學論文。也有許多著名的文學散文文章,如《捉槍》、《書金陵》、《紀海六月超越揚州》、《病梅館》等。他的許多著名的詩歌,如《壹個年輕人的公爵之旅》、《歷史頌》、《西郊落花之歌》和《紀海雜詩》也是這壹時期的作品。龔自珍墨政學術思想龔自珍生活在壹個統壹的封建國家面臨衰落和崩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新的歷史階段。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加深。
龔自珍從小就深刻意識到封建國家的嚴重危機,她有壹種特殊的敏感性。“秋不驚堂燕,夕陽猶愛路邊啼。”梁啟超說:“天下太平,太平無事,另壹代(指龔自珍、魏源)若被憂患所壓倒,總會指天畫地,規劃天下。”早在嘉慶二十五年,他就曾指出“自建都之初,幾乎遍地皆是,富戶成貧戶,貧戶成饑戶”,“各省大局月不能支”(《西域建省議》)。道光三年,他深刻認識到外國資本主義侵略造成了嚴重的民族危機,指出“親英、親洋,實在是巨大的欺詐。不從則叩關,不從則辱國”(《阮尚書年譜》第壹序)。他不僅敏銳地感受到時代的危機,而且積極建議拯救它;他肯定了未來時代不可避免的變化,並發出了熱情的幻想和希望。龔自珍正處於過渡時期的開端。他的思想發展有壹個艱難、復雜、曲折的過程。他初步接受了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為代表的正統考據學。但他突破了考證的藩籬,不受家學和時代學風的束縛。受到真實的社會運動,主要是農民起義的啟發,他以獨特敏銳的眼光觀察和研究現實。在他的散文《論梁明》和《公元前之際》中,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腐朽黑暗的現實政治和社會。平均章指出了貧富不平等導致的社會腐敗現象及其危險後果:“小者不和,則漸失和,大者不和,則失天下”;提出“均田制”的改革思想,要求“控其本,隨其時而調,更貴其利”,“重其利”,平均貧富。在《尊崇隱居》中,他以含蓄曲折的方式表現了對農民起義的大膽想象和熱情歌頌,對未來時代巨變的憧憬。但他的政治思想和理想是不完整的。後來他看到均田制是不可能的,就寫了《農宗篇》。主張按宗法分田:大宗100畝,小宗、團宗25畝,其余為佃農。其目的是建立以中小地主為基礎的封建統治。由於未能突破封建階級的根本地位,他在“農民答先”、“農民答四”中肯定了大地主的地位。
龔自珍的學術思想也在30歲左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嚴厲批判正統考據學要堅決摒棄考據學,接受了《春秋》學學派的影響,向劉學習,“向妳學習,願為東京賣餅人”(《雜詩·春夏以來都在京師,十有四首》)。但他肯定了考證的有用部分;同時也批判了現代文學中儒家經典的“陋習”,主張“經世致用”,學術要為現實政治服務。此後,他更加自覺地將學術研究與現實政治和社會問題聯系起來,研究課題也更加廣泛。他研究地理“為天、地、東、西、北、南之學”,尤其致力於當代法規制度和邊疆民族地理,著有《蒙古地圖集》,10部完成56部;他還對現實的政治和社會問題提出了積極的建議,包括撰寫《關於建立西域的討論》和《關於在東南禁船的討論》,主張抵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鞏固西北邊疆。隨著人生閱歷和歷史知識的增長,以及政治和學術思想的逐漸成熟,他深入探討了宇宙和社會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把經學、史學、學派、小學、地理和當代法規的研究完全統壹起來,形成了相當完整的歷史觀。他說:“周朝的天下,就是官員的歷史。歷史之外沒有語言;歷史之外無文字;歷史之外沒有人。史為周存,史亡而周亡。”(《古史論(下))它受章學誠六經皆史觀點的影響,但比張所說的更廣泛、更通達、更完整、更科學、更有戰鬥性。他把古代歷史文化的功過都歸於史家,以當代史家為己任。他認為,歷史學家之所以值得尊敬,是因為他們能夠站得高,從全面的角度對現實政治社會進行客觀公正的批判。這實際上是將歷史與現實政治社會問題即“時事”聯系起來,運用《春秋》楊公學派的變化發展觀點,在“尊重歷史”的口號下,對腐朽的現實政治社會進行全面批判。這就是他所推崇的“隱天地”在尊隱中的體現。同時,他繼續關心現實政治社會中的重大問題,不斷提出批評和建議,從不與庸俗官僚勾結。在道光九年(1829)的《科舉對策》中,他肯定了經學和史學的作用,甚至指出經學和史學的運用必須立足於實際問題。“與天下之事無關,不知孰慢孰急,孰可行孰不可行”;關於實際問題,他特別重視西北邊疆和東南海防,要求皇帝“造福南方人民”,“造福西部將軍”。同年12月,有壹本關於上大學的書,建議改革內閣制。他討厭腐朽的官僚和庸俗的官僚。道光十二年(1832)夏,有“當日八件急事”,其中壹件是“除冗”(《己亥雜史》自註)。道光十八年(1838),林則徐奉命前往廣東海口禁絕鴉片。他為欽差大臣侯冠霖作序,向林則徐提出“三定義、三邊義、三難答、壹歸市”。倡導禁止鴉片,忠誠反對英國侵略者;提倡對外互利貿易,嚴禁奢侈品進口;也駁斥了官僚、屏客、遊客、商人、紳士等各種投降主義者的有害論調。中英鴉片戰爭後,江蘇巡撫梁章鉅駐滬。他在暴斃前幾天,曾寫信給梁“論時事,約好今日訪館助籌壹筆”(《梁章鉅師友集》卷六,仁和大師、龔定屯),表示希望參加幕府,並* * *表明了抵抗英國侵略者的決心。
中年以後,龔自珍仕途失意,思想深陷矛盾、煩惱、痛苦之中。“坐而思之,皆基於瑣碎之計”(《羽林館寫硯墨書,終寫十字》)。有時候想通過“收集文獻”來自慰,“狂文學消耗中年,也是今生的大器晚成”(孟毅);我甚至想“發大心”,把自己的幻想送給佛教,以求解脫塵世。但是,他熱愛祖國,關心現實。他不能排除“外緣”,最後不能成佛。龔自珍的思想占主導地位。雖然他的批評不徹底,改進的目標不明確,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態度始終是積極的。他看到清朝的現實統治“日薄西山”“日薄西山”,對未來時代的巨變深信不疑,並發出了極大的熱情和希望。他是中國封建社會大變革前夕,主張改革腐朽現狀,抵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啟蒙思想家。
文學作品
龔自珍的文學創作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揭開了現代文學的新篇章。龔自珍認為文學壹定是有用的。他說,“論成聖,應以有用為主”,“不在斯求政事、言詞、文采之美”(“同年生,請唐劉拜佛……”).有必要指出,儒家思想、政治和詩歌具有相同的目的。他認為詩歌和歷史的功能壹樣,都是在批判社會史,文章和詩歌都和歷史有關。他認為六經是《周》史的始祖。《詩經》是史家搜集整理的,“詩人的手指有獻樂之意,是這個群體歷史的支流”(《乙、丙之際》)。所以選詩寫史的目的是“樂人而勝之,而爭之”,批判社會史。所以他把自己的詩當作“明議”或“議論”,“貴人互相議論,互相照應,所以不要對世界作明議”(《雜詩》,春夏寫於京師,十有四);“安之言則依漢制,詩則成石之評”(《夜直》)。從這壹詩學觀點出發,他認為詩歌創作的動機是由“外部環境”即現實生活所造成的。“外境重疊,如風吹水,萬物皆在壹篇”(與江居石的劄記),卻不得不然。創作方法和寫歷史壹樣,都要用史料(《送徐序》)。龔自珍的詩和他的詩論是壹致的。他打破了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沈寂,很少單純描寫自然風光,而總是著眼於現實的政治社會形勢,抒發情懷,縱橫議論。他的詩充滿了社會和歷史的內容,是壹個歷史學家和政治家的詩。他從15歲開始編年體詩,到47歲時已有27卷詩集。他非常珍惜自己為數不多的作品。“侯文段冕聽高曲,少嚴謹,不磨”;“年輕人太悲喜交加,無緣無故就哭了。”(己亥雜事)。這幾部“精當嚴整”、“句句屬實”的著作雖已失傳,但卻是對當時政治腐敗和官僚庸俗的“傷時”、“罵坐”,被壹般學者視為“偉大”。因此,他幾次放棄了詩歌。
嘉慶二十五年(1820)秋,開始戒詩。第二年夏天,他沒考上張靜,軍機考試,布置了15首《小遊仙》,他又破了。道光七年(1827)十月,他編完兩卷《斷環草》後,立誓戒詩。“以前有詩,陳賡的詩很復雜。”是因為他的詩不能被腐朽庸俗的社會所容忍。所以後來他打破戒律,寫詩。龔自珍現在寫的詩有六百多首,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後的作品。主要內容還是“傷時間”和“罵坐”。道光五年詩《詠史》就是這類詩的代表作。詩詠南朝史,感慨江南名士對清朝的險惡統治心生敬畏,庸俗平和,埋頭著書,“避席畏文字獄,著書利米梁。”詩末用田橫反漢的故事,揭露了清朝以名利欺騙文士的用心:“田橫有五百人相安無事,何不返回去等他們?”再比如道光六年(1826)寫的七律《四解之壹》,憤怒地反駁庸俗官僚對自己的誹謗,說“無壹文壹度病,多言不成天”;麻辣嘲諷帝國官僚對自己的厭惡,說“保持沈默,保持女人味,晚上不要努力失眠。”詩人晚年在著名的《濟海雜詩》中,既指出了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對中國的侵略和危害以及統治階級的昏庸和墮落,又看到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和愧疚,如“壹索只養十余夫”、“鹽鐵有無用養江河”等,反映了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龔自珍更多的抒情詩表現了詩人深沈的憂郁感、孤獨感和自豪感。如道光三年(1823)《坐夜》由“壹山升起萬山羨,萬籟俱寂皇帝坐靈”七句詩組成。在山野寂靜黑暗的風景中,詩人清醒的雄心寄托著他的孤獨和憤怒,表達了他對這個死氣沈沈的世界的深切憂慮。道光六年秋心詩三首七韻,“西北誰冷,東南聲滿數笛”,深切憂慮邊疆形勢,感覺勇於報國的仁人誌士不多,相知的同誌更少。他經常用“劍”“蕭”“劍氣”“蕭昕”來寄托自己的思想抱負。“壹笛壹劍夷平商,我失十五年譽”(《曼甘》);“少年劍術多吹笛,壹案劍氣吹笛不見”(己亥雜事);我的抱負無法實現,我深感沮喪。在“棄湖山壹簫秋來,人間無愁”(《夢裏四句》)的現實環境中,詩人除了抒發情懷、自由討論之外,回憶值得留戀的美好往事,幻想現實之外的美妙境界和世界,是壹種必然的發展和出路。因此,詩人的許多作品中有許多矛盾之處。壹首寫於道光元年的七言古詩《能靈公少年行》,相當集中地表現了詩人思想中的矛盾。詩中有逃向虛無的消極因素,更積極的意義在於詩人對無奈的現實社會環境的極度厭惡和否定。因此,在《己亥雜詩》“少年敬隱”和“九州怒倚風雷”兩首詩中,他堅信史無前例的時代巨變必然到來,希望“風雷”的爆發壹掃壹切迅猛之勢,打破令人窒息的死寂。
龔自珍詩歌的特色
1,政治理論、抒情性、藝術形象的統壹。他的很多詩既有抒情性,又有議論性,但與事實無關,不具體。而是他們只是把現實的普遍現象上升到社會歷史的高度,提出問題,表達感受,表達態度和願望。他寫政治問題的詩,但不抽象地講,也不散文化。
2、豐富奇特的想象力,形成生動有力的形象。在他的詩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飛”、“爪怒”、“靈氣怒”等等,把熟悉的景物變得生動活潑,動人耳目,激起不同尋常的想象。再比如《西郊落花之歌》中落花的描寫,讓引起悲傷和衰敗的景色變成了無比壯麗的景象,甚至高於壹般的想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濟海雜詩》),那麽我們就能從衰敗中看到新生。“天命雖在秋,壹個人的春天卻生機勃勃”(“從春到秋,偶觸之,得十五曲”),從沒落的時代,也看到了新的壹面。
3.各種形式和風格。詩人有意識地運用古典詩歌的各種傳統形式,“從周到近代,都在運用;從雜三四字到雜八九字,皆用”(《後記·破環草》)。其實他寫的更多的是五七言的“古詩”和七言的“近體詩”,以七絕句為大宗。總的趨勢是不被規則束縛,自由運用,脫口而出。這也是七言絕句中最為突出的。寫於道光十九年(1839),紀海雜詩315首,獨創使用七言絕句形式。內容包羅萬象,詩人的心路歷程、人生經歷、思想感情歷歷在目,成為自我敘事詩的壹種形式。它們可以作為壹首詩來讀。七言絕句由於作者的充分創造性運用,自然成為描寫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最輕、最簡單、最集中的形式。復雜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多樣的語言形式是龔詩歌風格多樣化的基礎我從未成年,但我的臉並不專壹”(《王耔梅偷詩圖》),詩人用多樣的風格鼓勵自己,許諾自己。他的古詩詞五言凝練,七言奔放;現代詩,七言律詩含蓄穩重,絕句灑脫自然。
4、語言豐富多彩,不拘壹格,瑰麗質樸;有古奧運,也有人;有不常見的,也有受歡迎的。總的來說是自然美好,沈穩世故,受杜寒影響。有些章節因典故過多或曲折微妙而晦澀難懂。龔自珍先進的思想是他許多優秀詩歌的靈魂。思想的深刻性和藝術的獨創性,使龔的詩歌獨樹壹幟,開創了詩歌的歷史新紀元,不同於唐、宋,真正打開了現代詩歌的新局面。《宮詩》在當時並不為很多人所欣賞,其影響也大於晚清,主要是因為它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把抒情和思想性、政治性結合起來,不屬於文、學、論的範疇。龔自珍的散文在當時比詩歌更有名,也受到普通文士的批評。這是禁忌,不敢盯著看。除了幾組學術論文,其中很重要的壹部分就是不同形式的政治論文。有的“以儒家經典為政論”,“常舉公羊來嘲諷時政,藐視專制”(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這些文章都是以《春秋》楊公學派的觀點與現實的政治聯系為基礎,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比如乙丙之際七議,乙丙之際九議,尊隱,都是公羊“三生說”的應用。還有的直接揭露和批判清朝的腐朽統治,如《論梁明》;以及各章節的積極建議,如平均章、省議西域、對策、欽差侯冠霖序等。另壹類是諷刺諷喻小品,如《捉鸛》、《病梅館》等。記敘文很多,如人物筆記、名勝古跡筆記,如《杭州故事》、《金陵之書》、《王仲瞿墓誌銘》、《居庸關之書》、《己亥六月重臨揚州錄》等,內容各異,富有現實意義。
龔文的表達方式
總的來說很簡單,但簡潔中有誇張,有率真,有詭異。他的散文語言生動多樣。他們有的是平行的情侶,有的是宏偉的,有的是古老的,甚至是遙遠的,生硬的,晦澀的。宮文不同於唐宋古文和桐城派。是繼承先秦兩漢古文,開創古文或散文新氣象的獨特發展。龔自珍的詞也很有名。譚仙認為龔的詞“美而深刻,意在周、新、意三者結合,作出壹枝奇葩”(《唐宓日記二》)。實際上,他的詞並沒有擺脫傳統詞的影響,而是註重詞的浪漫性。他還寫了壹些詞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如【喜鵲踏】和“留園棄子”來表達自己孤獨而驕傲的心情;《沈冰三日》的寫作與庸俗文人的矛盾以及理想無法實現的感覺;【浪淘沙】《書願》寫願望,與《能靈宮青旅》略有相似;【百字令】《投奔袁大秦南》以袁大秦南童年回老家的場景寫成;《相約:任申夏日西湖泛舟》描寫了劍國與笛心的矛盾,有誌於做事,又想隱退,思念山川。
但龔詞多為閑適之作,抒發纏綿悱惻之情,成就遠不如詩。到了晚年,他發現了自己文字的不足:“不可古雅鬼魅,氣難達作者庭。”悔殺左女兒,扇旗亭。”(《紀海雜詩》)他所謂的氣就是風格,他知道自己缺乏現實的社會內容。在這壹集和這壹版中,有許多代代相傳的公基的版本。起初有《萬鼎選集》3卷,《於吉》1卷,《邵左》1卷,道光三年自編。”紀海雜詩》還有道光19年自編本。龔自珍去世後的第二年,魏源編纂了12卷《萬鼎》, 12卷《考據·雜文·詩文(徐),但沒有精裝本。之後又有《萬鼎選集》三卷及《續編》四卷,由吳煦於同治七年刊印。今存上海商務印書館萬友圖書館印刷的《萬鼎選集》四卷,寒粉樓影印的《萬鼎選集》三卷,均為吳·。從光緒到清末,有許多傳記,其中包括光緒十二年朱之臻的《萬鼎文集補編》四卷。在《全集》的名稱中,有光緒二十三年的萬本《龔全集》;有壹張宣彤元年國學扶輪社的排印本。宣彤元年賈漢齋修訂時中國書局印制的《學校設置全集》有10冊。還有史銀本的《萬鼎全集》,橫掃宣彤野山居兩年。民國以後有1935上海金霞閣龔全集;1935,王文坤編輯整理《龔定鐸全集》,國學出版社;1937年,夏桐蘭等世界書店編著《龔全集》。1959年,王佩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的《龔自珍全集》分為11系列,從1到8系列,從9到10系列到65438系列。
二十七歲是舉人。道光元年(1821),官至內閣書,任國史館校對員。成為壹名學者花了九年時間。這位官員掌管禮部。十九年,他棄官歸南。21年,猝死於江蘇雲陽書院。龔自珍首先繼承了家學的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然後逐漸涉足金石學、目錄學,涵蓋詩詞、地理、典籍。深受當時興起的“春秋支學”的影響。面對賈島統治時期日益加深的社會危機,他放棄了考據學和訓詁學,專註於天下大事,壹生致力於改革。他在青年時代就寫了《論梁明》和《在B、C之際》,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積弊。他的思想是康有為等人倡導公羊學、改革公羊學制度的先聲。中年以後,雖然轉而學佛,但他“濟世”的誌向並未消沈。他支持林則徐禁絕鴉片,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準備。龔自珍壹生追求的“多法”,直到去世也沒有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不安定的根源在於貧富懸殊,呼籲改革科舉制度,以吸引“有知識、有實用”的人才。哲學上闡述了佛教天臺宗的觀點,提出了人性“無善無惡”、“善惡皆升”的觀點。在史學上,他呼籲“尊史”,致力於西北史地的討論。在文學上,提出“尊情”論,主張詩與人合壹。他壹生詩文豐富,後人編有《龔自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