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有人認為詩歌這種最古老的文學樣式已經不符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我不這麽認為。中國是詩的國度,幾千年來地位壹直很重要。如果要追究他詩歌衰落的原因,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好詩越來越少,詩歌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詩歌是人類表達和宣泄情感,表達和交流感情的主要載體。“尚書?虞書有句諺語:“詩言誌,歌言誌,聲為永恒,法與諧。“還有《禮記》?樂記也寫道:“詩言誌;宋,吟誦其聲;舞,動其容;三者以心為基礎,然後儀從之。“當代詩歌最大的弊端就是思想蒼白,情感貧乏。很少看到表情和抒情的元素,但呻吟和裝逼多了,更優雅。要寫出簡單明了的意思,這好像不像詩,又好像不這樣就體現不出詩人的水平。這就是今天讀詩的人越來越少的主要原因。
細心的人很容易發現,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詩詞,很容易背誦。詩經?秦風,“滄,白露正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簡單的幾個字,傳遞出豐富的意境和戀人的思念,悠長而優雅。在唐代,詩歌達到了頂峰。這個時代的主旋律是詩歌非常註重節奏,形成壹種音樂美。
即使在現代,詩歌也是崇尚簡單的。徐誌摩的代表作《告別劍橋》是壹個很樸素的詞匯,卻被奉為典範。與徐誌摩同時代的詩人聞壹多,主張“三美”。1926年5月,他在《北京晨報》寫道?詩歌的格律發表在《詩集》裏。文章著重倡導中國現代新詩創作的規範化和十進制,指出詩歌不僅包括音樂之美(音節)、繪畫之美(文字),還包括建築之美(段落的對稱和句子的整齊劃壹)。如今這些優良傳統都被拋棄了,留下了壹些詩人的自戀,封閉區間的自我安慰。
“文心雕龍?《樂府》說:“凡音樂說是詩,詩就說是歌。”“詩”與“歌”從壹開始就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結合在壹起,才能稱之為“詩”。換句話說,詩歌要朗朗上口,可以用來唱歌。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問世已有2500年,讀來依然賞心悅目。正因為如此,才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80年代初,“朦朧詩”開始興起,掀起了壹股詩歌熱潮,提升了詩歌在文學中的地位。這是壹種叛逆前衛的創作潮流,詩人喜歡在作品中運用象征手法來表達不確定性。北島、舒婷、顧城是這類詩歌的代表詩人。這種詩歌“意象”雖然應用廣泛,但由於其意識形態清晰、語境生動,所以很受歡迎。比如舒婷的《致橡樹》,“如果我愛妳,我就永遠不會學著爬上坎貝爾花,用妳高高的枝頭炫耀自己;如果我愛妳,我絕不會學癡情的小鳥,為樹蔭重復單調的歌曲……”是壹首優美抒情的愛情詩,通過內心獨白表達了壹種全新的愛情觀。
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新生代”和“後新生代”學校。這些詩歌流派在價值觀上表現為反崇高、反英雄,在藝術上表現為反高雅、反形象,詩歌的觀念被顛覆,承載了幾千年的東西壹去不復返,詞序被顛倒,句子被強行拆解,不僅看不到音樂之美,甚至讓讀者難以讀懂。
但是今天的詩歌真的沒有市場了嗎?真的沒救了嗎?不要!今年汶川地震,出了壹些優秀的詩詞。這些詩的作者很多都是網友。他們壹開始不懂什麽創作技巧,卻寫出了感人肺腑的詩篇,這對當今詩壇是壹個很好的警醒,也是壹劑猛藥。我記得有壹首詩是這樣的,“孩子,快握住媽媽的手。”天堂之路太黑,媽媽怕妳摸頭。牽著媽媽的手,讓她陪著妳...“網上到處轉載,電視上頻頻背誦,讓人落淚。
汶川地震後,詩歌出現了短期復蘇的跡象,原因很簡單,詩歌是壹種有情感的文學體裁,以抒情的方式反映社會生活和情感體驗。著名作家趙本夫認為詩歌是直接表達情感的最快方式。這次地震後出現了“不會寫也要寫詩”的現象。很多災區的農民也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看起來像順口溜,但妳不能否認這是壹種很豐滿的表達,沒辦法。
所以,只要詩人能重拾詩歌的優良傳統,反映和關註民生,就不怕沒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