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初二,以古詩詞為題,寫壹篇500字的作文。

初二,以古詩詞為題,寫壹篇500字的作文。

中國的古詩詞是取之不盡的寶庫。我們可以選擇壹個角度,從小的地方入手,寫出有趣的詩句。以下網絡資料可以參考,每壹篇都是從某個角度講古詩詞的。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詩歌有著非常獨特而崇高的地位:它是廟堂之上連接人神的歡樂,是酒席之上飲酒作樂的優雅,是孤舟漂泊的憂傷,是月下多情少女的憂傷...那些模式各異、別出心裁的文章,是壹個不朽的黎明,在漫長的歲月裏,每壹個夜晚都被點亮,每壹天都變得更加精彩。

“現世之外的棲息地”

情感和意誌是人的本質特征之壹;表達情感是社會文化的重要內容。人類表達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種,詩歌是最重要的方式之壹。古人雲:“詩人有誌氣之地。心即誌,言即詩,情在中,形在言。還不夠,所以我哀嘆。哀嘆是不夠的,所以唱吧。缺少歌唱和手舞足蹈不是壹回事。”中國人早就認識到詩歌是表達情感和意誌的重要方式。而且在古代,詩、樂、舞功能相近,三位壹體。

在人類文明的童年,面對神秘的大自然和不確定的個體命運,人類積累了太多的恐慌、壓抑和悲傷。於是,在篝火邊,天地之間會唱出鼓點、辛酸或激昂的歌曲,個體的情緒會匯成壹個集體的意誌,傳達給神靈,個體的焦慮得到釋放,生命形成自己的節奏。可以說,正是在詩歌的燭光中,人類壹步步走進了《走出黑暗》的叢林。這時的詩歌表達的是人與自然的沖突與和解,感情簡單深刻,節奏簡單重復。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來自《詩經》的原始震撼。

文明的發展使得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變得重要。在這段感情中,個體依然渺小,理想令人振奮,挫折令人沮喪,道路令人迷茫...所有這些情緒都必須發泄和解決。詩歌的節奏重現。屈原,楚國的醫生,因其報國之誌而遭到迫害。他由衷地嘆了口氣,“我好擔心背出來,氣得抒情。”正是詩歌的力量,拯救了無法從悲憤中自拔的屈原,這位宗室政治家成為個人抒情詩的開創者和巨人。此後,無論是憂國憂民的阮籍,還是深情小康的杜甫;無論是以詩主政的白居易,還是豁達自足的蘇軾;詩歌是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潤滑劑,是世俗之外的棲息地。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對個體自我最微妙的探索不是哲學,而是詩歌。無緣無故升起卻又迷霧重重的愛情,季節變換中莫名的激動、悲傷甚至掙紮,在景觀樹間搖曳的孤獨、情感和理解,以及永遠無法掌控的命運...這些是因為人性的脆弱還是現實世界的虛幻?正是陶淵明、李白、李賀執著於瞬間、神秘、獨特的精神體驗,在風吹雲開、花開花落的境界中揭示了生命的有限性,並在壹定程度上突破了這種有限性,開辟了人類的精神世界,賦予了短暫的生命意義。

“中國形式美學的巔峰”

中國的詩歌,除了開拓人生境界,還以其精致多樣的形式給人們帶來無限的美感。

詩歌和音樂是相輔相成的,所以音樂節奏成為詩歌最重要的結構。早期詩歌中的民族風格,如《詩經》,多采用疊句疊章的形式,循環連貫。另外,押韻密集,在音準中能真正體會到古代民歌的意境。到了楚辭,由於復音詞的增多,詩的主體由四字變為五字,再得益於“Xi”二字,形成了以六字為主的詩體,而韻婉約纏綿,風情萬種,令人陶醉。《詩經》的溫柔敦厚與楚辭的悲涼,都以各自的語言形式相得益彰,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文體類型。

漢代以後,文人結合《詩經》和楚辭的形式,摒棄了重復、助詞等民歌因素,發展出五言詩。五言詩是中國詩歌中最基本的詩體。它充分體現了漢語和漢字的特點和優勢,形式簡潔工整,給人以溫馨含蓄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它往往表達了壹些不加修飾的、集體的、當代的情感,所以能直指人心。鐘嶸《詩品》說:“五言為文學言之精華,因多作有品味,故雲會流行。不是最細致的人會帶著糟糕的感覺提及事物和寫下事物!“說明五言詩在描寫事物、表達情感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後人在五言詩的基礎上發展了七言。這些都是古詩。

現代詩或格律詩與古典詩歌相比,分為絕句、格律詩、長詩,每種五言七語。公制是指以漢語四聲為基礎的聲調組合規則。其目的是使壹首詩的聲韻起伏,自然多變,形成美妙的音樂效果。如《宋·謝舒淩雲傳》雲:“欲變之相,前有浮音必削之。在壹個短暫的時期內,音系是不同的;兩句話中,輕重不同。達到這個目標,就可以說話了。”在此基礎上,唐人窮盡變化,形成多種音樂形式,規則趨於嚴格。格律詩中,最出彩的是對仗。對仗追求句式和內容的對稱,尤其是拼綴的平衡。對仗的形式有工對、寬對、流對、扇臉、借對、句對、錯綜對、蜂腰對、偷春。“上壹層樓,視野開闊三百裏”是流暢的壹對,而“巫山姑娘”在1978年回歸。談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是扇臉,“桃花落,黃鳥隨白鳥飛”是正確的句子。這些精致典雅的詩歌形式,以及其中蘊含的豐富細膩新穎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靈的結晶,是中國形式美學的巔峰。

“藝術人生”的無限趣味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詩歌有更多的用途。

詩歌因其感人的效果而被視為促進啟蒙和實現政治認同的最佳手段。孔子詩評的作用在於“興、關、群、怨”。除興外,關指的是喚起意誌的審美功能,關指的是對社會風俗興衰的評價,群指的是對社會或集體的肯定,怨指的是政治諷刺。儒家以《詩經》溫柔敦厚的風格來界定士大夫的政治倫理,要求在勸諫和批評時,要委婉迂回,有所顧慮。因此,以詩諷刺成為文人重要的政治手段。比如白居易寫新樂府詩,討論社會現象,希望傳達給皇帝,從而消除政治弊端。輔佐政教成為儒生最普遍的詩歌理想,引發了多次詩歌革命。寫詩諷諫,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形成了壹道獨特而優雅的風景線,也為中國詩歌史增添了壹份責任感和尊嚴感。

詩歌與政治、宗教的結合,模糊了詩人和文人的身份。到了唐代,官員是根據他們的詩歌技巧來選擇的,政治生活變得浪漫起來。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朱清玉受到了張繼的稱贊。進士考完,朱清玉寫了壹首詩,問張繼雲:“洞房昨夜止了紅燭,到天明堂前拜見姨娘。化完妝,我小聲問老公,畫眉是不是很深很時尚?”張繼寫了壹首詩,回答說:“越女的新妝在鏡子裏,她知道她更有思想。萬奇不如天下貴,壹個宋陵值萬金。”這段錄音可以被視為這種繁榮的詩歌的政治形式的典型案例:名譽或政治,包裹在優雅的隱喻中,並藝術地執行。

中國的社會生活也離不開詩歌。花園、寺廟、亭臺樓閣、驛站、石墻...文人墨客寫的詩無處不在,形成各種優雅的人文景觀,詩歌賦予這些景觀以精神特質。同樣,詩歌也涉及四季儀式、祭祖、婚喪嫁娶。唐代有許多時令詩,如王維的《山節思山東兄弟》,杜牧、七夕的《清明節》,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春節家家戶戶貼的對聯,也是詩歌的簡化形式,是節日禮儀的組成部分,是節日禮儀的文化定義。此外,古代的悼亡詩、喪葬詩、婚禮詩、祝壽詩等。都發生在各種生命儀式中,或者說是在模擬儀式的心境中,復活了詩歌原本的神聖功能,同時也讓儀式本身變得莊重、優雅,富有審美意義。

中國的詩歌還有壹個獨特的功能——交流。春秋時期,貴族可以通過吟詩來判斷朗誦者的氣質和命運。後人以詩為友,是因為他們相信詩中蘊含著微妙的感情,人與人之間可以有超越現實的精神交流。李白《山中與情人互動》雲:“兩人壹杯接壹杯花。我醉得想睡覺,打算抱明朝的琴。”表達了壹種任性自在的態度,兩個人交往的自由氣質。白居易的《贈劉》是壹首請朋友喝酒的詩:“舊瓶裏有壹線綠,靜爐裏有壹陣紅。外面黃昏有雪的感覺,裏面來杯酒怎麽樣?? "充滿了親切祥和的氣氛,非常生動。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合唱、雅集、聚社、贈禮、祭奠等多種多樣的詩歌活動,具有明顯的社會傳播意義,構成了文人生活的壹部分。古人以詩為友,使他們的生活藝術化,使詩歌生動活潑,充滿無限情趣。

中國是壹個詩的國度。詩意的生活不僅是每個文人的理想,也在各個層面不斷實踐,形成了極其豐富的詩意遺產,至今仍觸動著我們的心靈,點燃著我們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