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詩集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詩集

第壹,《詩經》的名字本來叫《詩》,或者叫《詩三百》。漢武帝“高明地廢黜百家,羅列六經”,“設五經大夫”(《漢書·武帝紀》),尊詩為經,稱為《詩經》。

第二,文章數量

《詩經》有365,438+065,438+0篇,其中南長、柏華、舒華、幽耕、崇秋、幽異是所謂的“盛詩”,所以實際有305篇。墨子孟珙:“詩三百誦,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史記·孔子世家》:“三百五十孔皆弦歌。”都說明《詩經》是壹部可以用音樂歌唱的音樂歌曲集。

第三,作者

《詩經》中只有幾篇文章的作者是已知的,如《瀟雅結南山》、《家父頌》、《瀟雅項伯》、《孟子》、《佛家》如這首詩、《左傳·龔敏二年》記為“許穆夫人”的《雍池》等。,但是大部分文章的作者已經很難了。司馬遷《致任安書》中所謂的“詩三百首”,只能是壹種猜測。可以斷定,《詩經》的作者群非常廣泛,上至上層官員、醫生,下至下層文人。“風”詩的作者多為下層普通人,這些詩多為集體創作。

第四,《詩經》詩歌的來源和編纂

《詩三百首》的來源和編選在先秦古籍中沒有明確記載,歷來有三種說法:

1.采詩論:周朝派專門的詩人向民間收集歌謠,了解政治、風俗的利弊。這種集詩制度的目的是觀察風向,觀察政治。

(1)西漢所作《孔獵遊》:“古帝命史搜集歌謠,以察民風。”

(2)西漢劉欣《楊雄書》:“問三代,周,其導演秦宣為車使者、人使者,八月巡路問代語、童謠、歌曲。”

(3)東漢班固《漢文誌》:“故古有采詩官,故君觀風俗,知得失,自教道理。”

(4)《漢書·食史》:“孟春月,群居之人散,行人搖木鐸至路采詩,獻其大師,比其性情更有名。故君不看門而知天下。”

⑤東漢何修《春秋公羊傳》:“男女相怨,同唱。饑餓的人歌唱他們的食物,勞動者歌唱他們的事務。男六十歲,女五十歲,無子女,官賜衣食,使其在民間求詩。鄉遷城,城遷國,國為帝聞。”

2.獻詩:民謠是各國音樂家收集的。音樂家是主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吟詩作曲為職業,並收集民謠來豐富歌詞和曲調。諸侯之樂,獻於皇帝,這些民歌匯集於朝廷。到了周代,官官相贈詩詞歌賦,以褒美或諷刺。官官獻詩既有自己創作的,也有收藏的。

(1)《國語周瑜》:“故天子聽政,令官官獻詩、歌、史書、師言、詩,誦之……”(《邵公諫王理謗》)

(2)於今:“列者獻詩。”

(3)《石矛傳·卷壹》:“王令群臣題詩於。”

3.刪詩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到孔子,古人所作詩三千首,可施於禮義...305首詩都是孔子唱的,為的是把武音和雅音結合起來。”東漢王充《論真理的天平》:“舊日詩經數千卷,孔子刪其復,然有三百五十卷”。刪詩說影響很大,至今仍有人堅持,但多數學者認為不成立: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吳之子赴魯國觀樂,魯奏十五國風,名序與現行版《詩經》相同。孔子那時候才8歲。史書記載孔子在“回山東自衛”後刪詩,但孔子在《論語》中不止壹次提到《詩》和《詩三百首》。春秋時期,諸侯常贈詩以表誌,所贈詩多為《詩經》。以詩言誌之風,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孔子曾稱“鄭聲之淫亂”,“鄭聲之亂為惡而雅”。主張“釋放鄭聲”。然而,在《詩經》中仍然有許多鄭為民的歌曲。可見,說《詩經》是他編輯的,並不可信。孔子可能對《詩》做過“正樂”的工作,甚至可能對《詩》的內容和文字有壹些加工和整理。

4、綜合說:

(1)根據《十五國誌》的具體著作和漢代的采詩制度,周代可能有采詩制度。

(2)根據雅、宋的具體作品,周代也可能有獻詩制度。

動詞 (verb的縮寫)《詩經》的分類

《詩經》裏的詩,都是曾經享受音樂的歌。根據音樂性質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風”是壹種音樂曲調,是相對於周朝直接統治的地區“王集”而言的。它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古人稱之為“秦腔”、“馮偉”、“鄭腔”,就像我們說的陜西腔、陜西腔、河南腔壹樣。國風是各地的音樂。“風”即“十五國風”,包括、趙(shào)南、伊(bèi)風、(yūng、)、、鄭風、、唐風、、秦風、陳風、桂(kuài * * *共160篇,

“雅”是“正”的意思,和“夏”是壹樣的。周王集壹帶原是夏人故地,周人也自稱夏人。王績是政治文化中心,他的話被稱為“正音”或“雅言”,即標準發音。宮廷和貴族所欣賞的歌曲是正確的聲音和音樂,而雅是相對於各地的“地方音樂”而言的“正確的音樂”,其名稱是尊王觀念的體現。雅詩有***105首,分大雅和兩種。多為宮廷欣賞的音樂歌曲,多為西周時期的作品。

《頌》是祠堂的舞曲。頌分為周松詩31首,松露詩4首,商頌詩5首,是為朝廷和宗廟所作的音樂歌曲。***40篇。詩頌短小,語調緩慢,節奏不規則,無章無句,表達了對祖先的虔誠崇拜,是奴隸社會神權王權至上的反映。賦在當時是最受推崇的,但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其價值遠不及風雅。

第六,生產時代

準確的年代已經很難壹壹考證了。大致可以確定是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公元前11至公元前6世紀)約500年的作品。《周頌》是最早的,主要寫於周初,而《魯歌》是春秋時期對魯氏宗廟的紀念,而《商歌》不是商朝的詩,而是春秋時期殷商後裔宋廟的樂歌。

七、地域。

《詩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周頌》發源於都城郝,“二丫”是王姬(西周的郝京,東周的洛邑及其周邊地區)之樂。至於“十五國風”,它的名字大多標明了它的產地;然而,仍然很難準確地指“乾豐”和“二難”(周南和趙南)。總之,《詩經》產生的地域很廣,相當於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北部。即黃河、長江、漢水、渭水流域的廣大地區,壹般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向南延伸至江漢盆地,延伸至當時中國的大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