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出生於壹個富裕的猶太家庭。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他“以德語作品贏得了廣泛的聲譽,這是英語和法語作品無法比擬的”。他擅長運用各種體裁,寫作詩歌、小說、戲劇、文學理論和傳記,也從事文學翻譯,但他的作品以傳記和小說最為著名。
1881年165438+10月28日,茨威格出生在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壹個富有的猶太商人家中。
他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資產階級上流社會文學藝術的影響。十六歲時,他在維也納的《社會》雜誌上發表了詩歌。
1899高中畢業後,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德國和法國文學,接觸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翻譯了波德萊爾、魏爾倫和瓦哈倫的詩歌。
1900去柏林學習壹學期。他有意識地深入社會底層,了解壹些被鄙視的下層人的生活經歷和內心世界。
尹賢,1901年創作的詩集。
1903獲得博士學位。
1904創作小說集《埃裏卡·埃瓦爾德之戀》
1906創作詩集《早年的花冠》
1907之前,受當時盛行的印象主義和象征主義的影響,他的作品缺乏內容和獨創性。
從1907到第壹次世界大戰,他的創作逐漸成熟。除了《泰西婭》(1907)、《海邊的房子》(1912)、《《阿凡達》》(1913)等劇作,他還出版了小說集《第壹次經歷》(65438)。
1914壹戰爆發,從事反戰工作,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在《柏林日報》(9月19)發表文章《致外國友人》,表示我忠於他們的友誼,未來將與他們壹起重建歐洲。
茨威格經歷了戰後的災難:饑荒、寒冷、通貨膨脹;最觸動他的是社會道德的滑坡。之後的二十多年是他創作最旺盛的時期,他的大部分主要作品都是這壹時期的產物。
20世紀20年代去蘇聯,認識了高爾基。
1934被納粹驅逐,流亡英國。
1938年,奧地利並入德國後,成為英國公民,不久離開英國前往美國。
1940經紐約去巴西。
1942年2月23日,他在孤獨和幻滅中與妻子自殺。
斯蒂芬·茨威格的傑作
茨威格在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傳記寫作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尤其是小說和傳記。代表作品有
小說如《初體驗》、《馬來狂人》、《恐懼》、《感覺混亂》、《男人命運的轉折點》、《不知名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時》、《危險的憐憫》等。
傳記《三位大師》《與精靈的鬥爭》《描寫他們壹生的三位詩人》等等。
茨威格對心理學和弗洛伊德的理論感興趣。斯蒂芬·茨威格的簡介,他的作品擅長細致的人物刻畫,以及對個人經歷和奇怪命運下的精神熱情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