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中國古代飲食

中國古代飲食

1,中國古代的飲食美學思想。

甜、善、美——中國飲食思想的萌芽

袁枚——“學之道,先知先覺,飲食也。”

“五味皆甜。”

“大綿羊很肥。”

“食之言好。”

中國古代美食家袁枚(1716 ~ 1797)說:“學之道,先學而後行,飲食亦然。”(《與園食單,告示單》)

這裏的“先知先於行動”並不是知識先於實踐的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倒置,它的含義是“行動之前不難知道”,是認識過程“知識-實踐”第二階段的回歸和深化。換句話說,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經驗和知識,才能做出壹道好菜,也只有具備了相當的審美修養,才能創造出相應的美食人生。

可以說,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輝煌發展,是在漫長的民族飲食生活歷史中,無數美食家、飲食理論家、食品生產者和無數飲食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共同努力的結果。他們在飲食實踐中創造了自己獨特的美學理論,並在這壹理論的指導下,將自己的飲食生活和飲食文化推向了輝煌的歷史高度。

1.甜、美、善--飲食美理念的萌芽。“美”的起源問題,壹直是美學家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由於審美角度、研究方法、認識水平的不同,出現了“原始宗教意識論”、“愛美的人性論”、“勞動論”、“博弈論”等多種學說。

應該說,以上各種起源都有壹定的道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美”的感受和意識,是人類對我在世間生活的不同理解。

所以,可以說以上的說法都不夠全面。因為對“美”的認識以及由此引發的對象是極其廣泛的,無所不包的。

這樣,美的起源應該是人類生活——人類思維觸角的所有領域。這就決定了美的意識的極端廣泛性和異質性。

飲食生活標準的審美意識可以理解為人類(民族或個人)對飲食生活之美的感受和意識。飲食美學思想是對上述意識的濃縮、深化、飛躍和系統完善,是對飲食生活美的感受、領悟、思考、探索和創造,是對飲食生活美的認識、理解和理論化。當然也不能排除對其他對象和領域的啟迪和理解。但也不能理解為後者的簡單機械的移植和借用。豐富的文字記載和出土文物為我們的認識提供了大量可信的證據。

“美”的概念產生於中國古代。《說文》解釋說:“美是甜蜜的。從羊身上。綿羊由六個牲畜飼養者餵養。美與善壹致。”段註:“食之言好。羊,吉祥也。所以,美人隨羊。”"這些羊又大又肥。"這似乎道出了中國古代飲食審美意識的壹般規律:直接來源於飲食實踐。羊肉味“甜”,《說文》解釋:“甜而美。從嘴裏拿壹個。其壹,道也。”段落註釋:“五味皆甘。”“食物是不同的,但道是壹體的。所謂味道也是別扭的。”美食是美,美是壹種感覺,壹種境界——“道”,各種美食都有具體的、抽象的“道”。所謂“道為壹”並不是壹種“味”,而是各種味所具有的,或者可以達到的壹種意境,是對客觀的壹種主觀的審視。

在古代,羊是黃灑谷先民廣泛飼養的牲畜之壹,是人們日常消費最重要的肉源。其次,大概是因為羊是任何人都需要的,而且它可以行走(以免給攜帶者造成負擔)、產奶、繁殖、增重(作為壹種象征,它不會磨損),所以在古代,羊是最容易充當物物交換媒介的。這壹點在世界上許多民族的商業發展史上都是* * *的,所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羊看作是“壹般的或社會的等價形式”。第三,羊在祭祀和結盟中被用作祭品。大概正因為如此,羊的祭祀意義重大。《秀》和《說文》都解釋為“天象”。看好壞。”“秀”和“看吉兇。”為了避免厄運,祭羊可以帶來好運。這就是羊的“美”的誕生。第四,羊是祭祀鬼神的“聖物”,所以在人事上,送人羊被視為厚重的禮物。因為羊是儀式的象征,盛大的儀式不是儀式,除非是羊。子貢“欲告新月之羊”(《論語·第三》)時,遭到恪守禮義的孔子的反對。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羊在我國古代人民的經濟生活和宗教祭祀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推斷,古人在創造“美”字的時候,正是選擇了這種普遍的“羊”作為“美”字的象形和理解。

2008年2月4日14: 13回復♂輕墨輕杉♀ 1粉絲,2樓。

但是,我們還是覺得以上四點還不夠。因為它只回答了羊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受重視的程度和壹般原因。這只說明羊有重要的經濟和壹般文化意義,不足以充分說明審美意義。那麽,到底是什麽,也就是說,是什麽樣的羊的本質屬性誘發了人們的喜愛,引發了我們的祖先產生了美好的遐想和思考?我們再來看《說文》裏的解釋:“美是甜的。.....美與善壹致。”再查壹查《說文》的“甘”節,就可以知道:“美也有壹人口。”段玉裁分別解釋說:“甘為五味之壹,五味皆鮮美。”“五味之美是甜的。凡是好的,都叫美。”“善”這個詞,徐聞和朱端都是“美與善壹致”的。又《釋名》:“甘,含也,人含也。”那意味著美味的食物。於是,“甜”與“美”是相互訓練的,美與善是同義的;味在口中知,美從口中出,善從口中出,飲食的美感就出現了。

甜甜的味道,被人咀嚼後,使人在觸覺、味覺和心理上感到舒適和愜意。在Xi安半坡仰韶文化(素描)的魚紋彩陶盆面上也可以畫出和裝飾這壹形象。雖然圖中的意思有另壹種解讀,但直觀來看,更恰當的理解是,壹個種群中包含了兩條魚,臉上帶著微笑,似乎陶醉在這條魚的甜蜜中。我們認為,飲食生活中的審美意識起源於“甜”的美味——即首先是功能快感。

五味和諧——和諧美的探索

“和諧”的思想來源

“和”的內容——烹調東西的方法,火候最重,需要用火者,煎也對,火弱則物竭。如有需要文火的,也要文火,火猛而幹。先用火再用文火的人會集湯,不耐煩的人會被烤焦皮,內部生疏。

和諧的效果——“甜而不濃,酸而不涼,鹹而不減,辣而不烈,淡而不稀,肥而不稠。”

第五代長輩了解飲食——高級審美

人吃了喝了,很少知道味道。

十種美的風格——壹個系統完善的美學原則

質量

原料和成品的質量和營養

它是貫穿整個飲食活動的前提、基礎和目的。

原料的品質美是其他壹切美的基礎和靈魂,所以很早就作為美食元素提出來了,壹直是中國古代飲食美學的基本元素。

芳香的

喚起情感和刺激食欲的氣味

俗話說,不見其形,“聞之者十步之遙。”(《小倉山居集》廚師王小語傳)聞香是食物美最重要的標誌之壹,也是鑒別美、預測美味的關鍵審美環節和檢驗烹飪技藝的重要感官指標。

“香”字表意,最早源於人們對飲食之美的感受。《說文》解釋:“甜,香。從糯米,從甜。”

顏色,悅目潤澤的顏色,不僅指原料的自然之美(品質之美是前提,烹飪中的溫度等因素也很重要),還指各種原料的組合。以美為另壹標準。美,不僅能看出原料的美,還能看出廚藝和烹飪方法的恰到好處。還可以看到各種原料顏色之間的和諧之美。瑤傳的審美價值基本上可以通過色、香兩個感官指標的直觀判斷來確定。

形狀

反映食物效果並服務於食用目的的藝術和美學造型。

中國古代飲食美學思想中對形式美的理解和追求是以原料之美為基礎的,充分體現了質的美的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結合。像中國古代的詩詞書畫,都追求壹種自然、古樸、典雅的意境。

我國涼菜的發生和發展比熱菜晚得多,也差得多。涼菜在唐宋時期有壹個重要的發展時期,註重質、味、色、香、形的要求。要在組合中展現原料的自然精華和烹飪刀工的技藝,而不是雕琢雕琢。

用具

精致適宜的炊飲用具,主要是餐飲用具。

吃飯用具不僅包括壹般人理解的菜、茶、酒、勺等用具,還包括專門的餐桌椅。

“發光的壹杯葡萄酒”“好吃的也要漂亮”“好吃的不如漂亮的器皿”。精美的器皿不僅成為評判古代美食的重要標準之壹,甚至發展成為壹個獨立的手工藝門類,有著獨特的欣賞標準。

開胃的味道,也指美味。

強調原料“與生俱來”的天然味美和“五味調和”的復合美味兩個目的。

這是吃的時候效果好看的關鍵。無論是“孤”原料的先天味道,還是各種原料“反皮搭配”的復合味道,都需要“適時而嘗”(《禮記·仲尼·燕妮》第二十八條)

2008年2月4日14: 13回復♂輕墨輕杉♀ 1三樓粉絲味覺辨別不僅是壹種生理機能,更是壹種技能,壹種高層次的鑒賞飲食文化的能力;

好吃是中國古代飲食追求的主要目標,味覺之美成為最高的理想境界。

味覺辨別是鼻、眼、舌、神的綜合鑒定活動。通過聞香、觀色、觀形、觀味、悟味韻,最終完成。

(合適)

舒適的味道是舌頭接觸的愉快效果。

對於“健身”的理解和追求,“滑”和“酥”是最常見的兩個詞。

酥脆,因為原料的質地及時美觀,加上烹飪的巧妙,口感爽脆。

“滑”和“酥”常作為美味的恭維語,文獻中也經常見到“酥”和“滑美”。

除了“滑度”和“脆度”,適口性的另壹個重要指標是溫度。

適當的觸覺所引起的美感,如光滑、脆、熱、冷等。,使食客在吃的過程中獲得壹種非常滿足的感覺,達到壹種愉悅的意境。

命令

指壹桌或整桌酒席的原料、濕度、色、味、色調的合理搭配;科學的上菜順序;宴會設計和飲食過程的和諧和有節奏的程序。

《序》的註入,是以飲食為樂,在吃的過程中尋求美的享受的必然結果。

。“上菜方法:先鹹後淡,先濃後稀;無湯先有,有湯先有...暴飲暴食,脾臟會犯困,壹定要用辣來振脾。擔心喝多了酒會肚子累。必須用甜言蜜語提醒。”(《隨園食單,批示單,陸續批示》)

情況

優雅、和諧、典雅的宴會環境。

宴會環境不同於自然的、人工的、內部的、外部的、大大小小的。

在美食生活被認定為文化審美活動後,“環境”自然成為審美因素之壹。

興趣

味道宜人,格調高雅。

同時需要精神享受,最終通過兩者的結合達到生活享受的目的和情境。

因此,各種豐富多彩的歌唱、歌舞、絲竹、歌妓音樂、博戲、雅談、精彩的書畫活動等。應與整個宴會過程相安排,使宴會過程成為壹個活動與生理活動的心理過程,成為壹個充分體現文化特色的生理與心理的和諧享受。

十大美女的終極目標

在袁宏道的《鄭錚》中,為宴席的“喜候”列出了十三條標準,同時指出了十六條弊端。十大美態的集中表現,可以用壹個詞來表達,那就是袁宏道的“歡”,即意趣格調高雅脫俗,而作為宴席最後壹樂的,則以歡喜收場。

2.中國貴族的飲食思想。

“大廚修大德”的傳統飲食理念始終沒有實現。

“君子遠離烹飪”的雙重人格思想和行為偏差現象

平民飲食思想

吃飽了飯——民以食為天。

做好饑荒的準備——天晴了,但陰天了,有米防無米。

勤儉持家——勒緊褲腰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的性格。

窮到自慰——吃簡陋的飯菜到老,穿粗糙的棉衣到老。

吃了不幹凈沒生病

中國知識分子的飲食思想

“據說這個民族的大多數人壹生都在不斷磨練自己的美德,他們有意識地保留著祖先傳下來的古老聖教的記憶。”

柏拉圖《理想國》:“只有對財富和商品饑渴的人才是低賤的。”

正直人的飲食思想——尊食道、守飲食禮儀、恥味、安於節儉、養生。

中醫的飲食思想

合理飲食四原則——五味調和、飲食適度、飲食衛生、飲食得當。

強調未病先治的思想——“食療是治病的原則”和“無病從醫的壹技之長”。

強調食療——藥補不如食補,藥補不如食補。

素食者的飲食思想

早期的準素食主義者——“饑不擇食,人人吃素”

道家養生的素食觀——“肥肉厚酒厚,各求自強,命謂爛腸。”

佛教戒律中的素食思想——蕭炎的《斷肉九問》

表現孝順和素食的民族傳統

明教的“吃菜當妖”

美食家的飲食思想

壹個“愛和尚的詩人”組成的茶道美食家

飲酒美食家的形成——“君子曰:酒為禮,非淫之續,義也”“凡人醉於無知,二人醉於涅槃,唯有大聖人能飲小於亂”

“美食”的理念——什麽都好吃,不管多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