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無法理解風、電、雷、雨等許多自然現象,所以都歸結於神靈。原始人類出於敬畏,對神靈載歌載舞,表達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等。這就是詩歌的起源。
它起源於宗教。還有壹種形式,源於勞動。原始人壹邊勞動壹邊發出簡單而有節奏的叫聲,以此來忘記勞動帶來的暫時的痛苦和精神,協調行動。漸漸地,這種簡單而有節奏的吶喊,發展成了壹首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表達勞動者自身感受的詩歌。魯迅先生曾說:“詩是韻文,發生在勞動期間;小說是散文,從休息中發生。”所以我們說,詩歌是壹種普遍的藝術,是最古老的文藝樣式。
詩歌最本質的特征是抒情美。無論小說、散文、戲劇、最美的地方,詩歌的光環都在閃爍。所以,詩歌是文學中的文學。詩歌在藝術領域中無處不在,詩美是藝術美普遍因素的最高體現。詩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藝領域,科學著作中的精致片段,甚至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中,都散發著智慧和光彩,有詩的痕跡。
詩不僅在詩,而且抒情美是所有文學樣式和藝術類型的共同品質。因此,詩歌是壹種普遍的藝術,甚至超越了藝術的界限。
中外詩論對詩的本質有兩個著名的人的定義:壹個是詩如畫,壹個是詩在樂同質。這兩個定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合理的,所以在當時影響很大。但實際上,這兩種定義都不科學。
首先說壹下詩畫的本質;詩與畫的相似之處都是表現客觀世界的現象,不同之處在本質上是異質的。詩和畫在內容、意象、媒介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內容上,繪畫的主要內容是對外在形象的藝術再現,傾向於保留客觀事物的表象。詩歌的主要內容是詩人內心感受的直接表達,避免了精確的描寫,對客觀事物的表達是通過詩中所表達的感受來暗示的。繪畫創造的是客觀事物的視覺形象,詩歌創造的形象是詩人自己的形象,靠的是想象而不是視覺。
另壹種情況是,詩歌有時會塑造景物的形象,在詩歌中形成壹幅畫面。但這個畫面是不確定的,隨著詩人或讀者的想象而變化。而繪畫是壹種靜態的形象,是某壹時刻事物的形象。相反,詩歌的畫面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流動的,而不是靜止的。從塑造意象的媒介來看,繪畫塑造意象的媒介是線條和色彩,詩歌塑造意象的媒介是語言。
色彩和線條只能準確再現客觀世界,在表達復雜的主觀世界時受到很大限制。語言作為媒介,是不受限制的。善於表現復雜微妙的精神世界,所以詩畫異質。
同樣,詩歌和音樂在本質上是不同的。雖然它們的形式特征是相同的,即詩歌和音樂都有節奏感和音高波動感。雖然音樂在表達主觀世界上比繪畫有更多的自由度,但更進壹步。它用節奏和音調這兩個抽象符號來表達社會生活,不確定性太大,隨機性很強。藝術家的情感只是在音調中象征性地表達出來。音樂所表達的情感缺乏繪畫內容的明確性和具體性。它走到了繪畫的另壹個極端。
雖然詩歌追求的是音樂之美,但它不僅僅是節奏和音調,它不是簡單的聲音藝術。詩歌的主要媒介是語音而不是聲音。聲音在語言中的表達只是壹種語調,所以詩歌的語言是意音交融產生的“特殊語言”,這壹點我們可以從讀文章、背詩中體會到。
由此可見,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內容遠比音樂所表達的更為確定。而詩歌則打破了音樂的局限,賦予了情感世界更深刻、更充實的內容和清晰明了的面貌,這是音樂的“提升”。所以詩歌和音樂是異質的。
從探索詩歌文體可能性的角度出發,可以更清晰地把握詩歌的本質內涵。觀點是創作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獨特關系。觀點分為外部觀點和內部觀點,不同的觀點帶來不同的文體可能性。散文類似於繪畫。散文以占用時間的人工符號——語言為媒介,繪畫以占用空間的自然符號——色彩和線條為媒介。兩人都有對自己關心的對象留戀的外表傾向。無論是用文字還是用象征來表達,兩者的觀點都是外在的觀點,都是具體的觀點。
詩歌與繪畫疏離,與音樂接近。音樂屬於純粹的內心活動。它否定了視覺藝術的空間性和自身的聲音,這種雙重否定賦予了音樂無對象地表達內心活動的最大可能性。音樂觀點是內在觀點和抽象觀點。但詩歌和音樂有明顯的區別:詩歌是壹次完成的,音樂是兩次完成的,詩歌的媒介不只是聲音,音樂的聲音直接成為目的;詩歌使情感具體化(音樂是抽象的);等等,但是詩歌和音樂都是直接表達內心世界的。兩種觀點都是內在觀點和抽象觀點。這裏我們可以根據美學觀點把文學分為兩類:
壹、外國文學(即非詩性文學)。外來文學敘述世界,具有強烈的歷史反思功能,表現了客觀世界的豐富性。
第二,內部觀點的文學(即詩歌和其他抒情文體)。內在觀點文學體驗世界,以對世界的情感反應證明自己的優勢,揭示精神世界的微妙。內心的觀點就是精神的觀點,精神的觀點。
內在觀點把人們帶到壹個意想不到的地方,帶到詩歌的世界。
詩歌是典型的內觀文學,外部世界在靈性化的過程中被分解和重組,物理時間和物理空間是無意義的。受審美觀點的制約,詩歌不需要、不允許、也不長於對現實的廣泛描述。詩歌不是散文。散文是:壹種典型的外部視角的文學,依附於其所關照的對象,觀察客觀事物的壹般規律,以散文的視角看待世界。而詩歌是體驗外部世界的。從視點來看,詩歌的內在視點表現出詩歌的六個特征:
——詩歌的主觀體驗產物
詩歌創作的過程就是將客體轉化為經驗,將客觀轉化為主觀的過程。或者說物質世界轉化為精神世界的過程,也就是說,外在世界的壹切都通過詩人的主觀體驗獲得了詩的生命。
第二,詩歌是夢幻的。
幻想的主要特點是來源於現實但又與現實絕緣。它是現實生活中的變體,來自虛幻的空間。夢者的主要特征是他擺脫了物理時空。詩與夢,詩人與夢想家在這壹點上非常相似,都因為是主觀體驗而充滿了夢幻感。
第三,詩歌是沒有邏輯的結構。
既然詩歌是壹種主觀體驗,那麽它就是壹種拒絕遵循事物客觀規律的自然規律和邏輯概念。詩歌在感受不正常、思考不正常、形成常規的不正常中,表現出更深刻、更強烈的正常;美得變態。古人稱之為“不可理喻,妙不可言”,“不可理喻”就是排除常規邏輯。
第四,心靈的直接表達
藝術是心靈尋求解放和表達的結果,心靈是詩歌的直接內容,詩歌是內心體驗的直接外化。心靈的直接表達使詩歌成為壹種普遍的藝術。建築藝術是最不完美的藝術,由於媒體的限制,建築藝術家的靈魂只能象征性地表達。另壹方面,詩歌是在時間和空間中表達觀點的藝術。在直接性上,類似於時間藝術的音樂,在具體性上,類似於空間藝術的繪畫。
第五,詩歌的無名
詩歌沒有具體性,詩歌的抒情主人公沒有特定的指向,詩歌的匿名性帶來了高度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第六,詩歌的往復擺動
大部分靈性和情感的光譜音調是往復和揮之不去的。詩歌的內在視點不像外在視點那樣是線性的。詩的眼睛是流動的,上下左右,自由俯仰,在內心世界裏來回打轉。
關於什麽是詩歌?不是簡單幾句話就能概括定義的。歷史上,郭沫若、何其芳先後給“詩”下了定義。他們的定義雖然有壹定的科學價值,但並沒有全面概括詩歌的形式特征和內容。今天,西南師範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所長呂進教授準確、全面、科學地概括了詩歌的本質特征。他對詩歌的定義如下:
詩歌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藝術,通常是詩人感情的直接書寫。
詩歌不直接反映生活,而是從生活中尋求人的情感。詩歌不是長於詳細描述客觀現實,而是長於詳細描述情感波瀾。詩歌的本質在於抒情,詩歌的歌唱生活強調詩歌的抒情美。“唱”不僅僅是“唱”,詩歌歌唱生活的感情是無限豐富的,或愛或恨,或悲或喜。詩歌是歌唱生活的藝術,這就決定了詩歌通常是詩人直接寫出來的。詩歌離不開詩人的經歷、遭遇、性格、氣質、理想、追求等。在大多數詩歌中,詩人的個性或明或暗地顯露出來,詩人的心靈被公開展示,詩人的內心感受被直接寫出來。
在所有的語言藝術中,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歌的語言來源於生活的語言,生活的語言必須經過詩歌的處理才能得到進入詩歌王國的簽證。魯老師的定義精辟地涵蓋了詩歌的本質特征,所以這個定義可以簡要地回答詩歌是什麽的問題。
詩歌屬於青春。中國是壹個詩歌的國度,作為詩歌民族的壹員,我們必須與詩歌結下不解之緣。但是什麽是詩呢?怎麽寫詩?然而卻成了我們無法打開的謎,尤其是年輕的朋友,對詩歌充滿向往卻又常常被它拒絕。那麽如何才能走近詩歌,詩歌如何才能點綴青春呢?這正是我接下來要講的。
壹、什麽是詩歌?
如果現在有人問我什麽是詩?也許我只能這樣回答:“我知道什麽樣的詞可以算。”
世界是詩,我知道什麽樣的文字不是詩,但我不知道什麽是詩。“詩歌是沒有定義的。但至少要有個大概的想法吧!是的,其實詩歌並不神秘。壹切深情美好的事物都是詩。簡單來說,心理意象(情感)+物理意象(美)=詩歌。比如:
細樹枝,
像電線壹樣;
小黃花,
像閃亮的電燈;
地球,就像壹個
春天的發電廠。(張世珍的《迎春花》)
在這首詩中,“樹枝”、“黃花”、“大地”是心理意象,“電線”、“電燈”、“電廠”是物理意象。這首美妙的詩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在看到了春天的綠枝黃花之後,我在心裏對大地的春天產生了好感,然後通過想象把精神意象和物質意象進行比較,使愛與美巧妙地結合在壹起。
當然,這不是詩歌的固定模式。詩歌是自由而多樣的。真正認識和理解詩歌,還是需要通過長期的閱讀和創作來理解。
二,現代詩歌的基本特征
對於現代詩的創作,首先要了解現代詩的特點,這對我們學習現代詩的創作非常重要。
極其重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現代詩是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感受到的現代情感,是用現代詞語排列的壹組句子。
所以,現代詩寫的是我們所處時代的感受,是用現代語言(也就是現代漢語,而不是文言文)寫的——這是現代詩最基本的特征。
此外,與初中生相比,現代詩歌有以下重要特點:
1,內容:美好的想象,平凡中見非凡;
2、思想上:寫感人的感情。也就是說,要加入個人的感受和經歷;
3.格式:如果要分支,可以按句子分支,也可以按內容分支。
了解了現代詩的基本特征後,就可以開始嘗試創作了,那麽在創作中必須註意些什麽呢?
三、如何寫壹首詩?
詩是美的,要讓平凡的事物閃耀出美的光芒,就要想象。想象是美的源泉,是詩的倉庫。
好的想象力本身就是壹首詩。比如:
張開妳的大嘴,
為人民服務。(鶴舟先生的剪刀)。
只有發揮想象力,才能創造出生動的形象。想象賦予了詩歌的生命力。沒有想象力,寫出來的詩是幹巴巴的。想象力可以讓壹件小事展現出驚人的魅力。比如:
角落裏的花,
當妳欣賞自己的時候,
世界變小了。(冰心《星星》)
花長在角落裏很普通,很容易被人忽略。如果妳只欣賞自己的美,它會變得更小。在這裏,詩人通過對人與花的想象和對比,從壹個平凡的事物中得出壹個不平凡的道理。沒有想象力,是不可能寫出如此鼓舞人心的詩句的。
其次,詩必須是真的,只有真的才是美的。我們應該能從生活中找到能打動我們的東西,然後用詩歌的語言和形式表達出來。這樣,人才能讓自己的心歌唱,詩歌才變得有意義。比如:
妳真小。
在黑暗中奔跑
……
盡管它是壹只小昆蟲。
讓夜晚更明亮壹點(布聰的螢火蟲)
詩末,小詩人動情的壹句“雖是小蟲/讓夜色更亮壹點”,向奉獻者送上深情的悼詞。但這樣的詩需要發自內心的體驗才能得到。如果小詩人沒有仔細觀察螢火蟲,沒有用心和它們交談,沒有把自己換位到螢火蟲中去體驗螢火蟲的生活和生命,他是寫不出這樣壹首警醒的詩的。
有了想象的翅膀,有了情感的力量,詩歌的美就會應運而生。
但是,我們必須清楚,詩歌的格式也是壹個必須註意的問題,除了按內容或句子來寫,尤其是在語言的組織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修辭的運用;首先是打破常規組合。靈活運用各種修辭可以增強詩歌的生命力,大膽打破常規組合(即不按語法要求搭配)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也不能太過。
修辭是詩歌的重要技巧。包括擬人、比喻、排比、反問句、重復、頂針、對偶、誇張、象征等等。可以說每壹種表現手法都有其獨特之處。隱喻的運用可以更形象、生動地表達詩歌的內容。興的運用可以使讀者從壹開始就理解詩歌的意境,使詩歌更富深情和韻味;誇張、象征、通感等手法的運用,可以為詩歌註入更多的新鮮血液,使詩歌更具想象力和親和力,而不會讓人感到模糊晦澀,使讀者真正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而象征主義則是用具體的事物來表達壹種特殊的意義,這是詩歌中最常用的手法。比如冰心的《紙船》象征著對母親的思念,馮至的《我是壹條小河》象征著對愛的追求。平時我們也喜歡用符號,比如“梅花”象征堅持不懈,“蠟燭”象征默默奉獻。王家新的《山的那邊》用“海”和“山”來象征“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艱難和挫折”。妳知道下列物體的常見象征意義嗎?太陽,蜜蜂,蒼蠅,蚊子,雪花?光明,無私,骯臟,剝削,純潔。
其他技法的運用就不壹壹贅述了,我們會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學習運用。
上面我們也提到,詩歌的語言組織還有壹個方面,就是打破常規的組合,這種組合有時可以使詩歌語言和詩歌達到跨越式的效果。
詩歌的語言超越了壹般的語法規則,它具有跳躍性、突顯性和超常性的特點。它的組合是靈活的,比如我們可以交替使用不同功能的修飾語,如“黑色的嘆息”、“油沫的夢”、“粉紅色的記憶”、“溫暖的沈默”、“象牙之歌”等。,並用這種不可思議的表達手法來表達現代人的復雜情緒(當然這也是壹種修辭手法,叫做通感)。
詞類轉換也是詩歌語言的壹種常規手法。比如愛情的詩裏,“夏太重,秋太蟬”(《今日小雪》),“我們已渡風霜”(《湖南大雪》),這裏名詞做動詞,既能引起讀者相應的意象感受,又蘊含著豐富的經驗。“蓮”字給人熱情沒落的感覺,“蟬”字給人浮躁蒼涼的形象,“風”“霜”字給人艱辛成熟的人生體驗。
在掌握了壹些創作之後,還要有“錘字煉句”的功夫,這也是我們平時作文中的壹個修改。這對於我們這些初學者來說尤為重要。杜甫壹生的追求是“語不驚人死不休”,而李白則被稱為“才大語驚人”,大多數詩人都是錘字煉句的專家。比如:
妳站在橋上看風景。
風景觀察者在樓上看著妳。
明月裝飾了妳的窗戶。
妳裝飾了別人的夢(卞支林《出格》)
這些“看”、“景”、“飾”反復出現,營造出壹種讓人深思的情調。此外,如壹個中學生的詩《教室的窗戶》(田心)中有這樣壹段:
教室的窗戶
內外兼修
它不允許我被迷惑。
我想航海。
滾滾長江逆流而上(中)
括號內的文字在出版前就存在,出版時被編輯刪除。小詩人對形式美的追求損害了他的詩,但刪掉括號裏的字後,他變得脫俗而優美,他讀起來很流利。
我們寫詩,不僅要註重修辭上的準確、生動,更要從精神體驗的高度,努力尋找最能反映人的情感的詞語,營造和諧詩意的氛圍。
其實語言也是為詩歌的思想內容服務的,既要突出對象和事件,又要創造詩歌的意境,也就是表達思想。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詩歌必須具備三個要素:想象、情感、語言。可以說,想象是藍圖,情感是方向,語言是方法。
第四,功夫在詩外
對於學習寫詩的人來說,掌握各種寫詩的方法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真正寫好詩歌,還是需要他們大量閱讀,關註日常生活中的新鮮事物,不斷積累經驗尋找靈感,才能寫出最美的詩歌。
青春需要詩歌,寫詩對壹個人的成長意義重大。壹位詩人曾經說過:壹個人如果年輕時不寫詩,就會錯過壹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現在,妳可以拿起壹支筆,用詩歌托起青春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