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魯迅先生稱為“不是每個幫助者都能做到”(《從幫助到扯淡》)而《隨緣詩論》是清代詩人中最著名的壹位。作者袁枚(1716-1797),浙江錢塘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選擇庶吉士,入翰林院,乾隆七年(1742)放江南。作為“騷壇大師”,袁枚主政文遠近50年。他的“性靈說”詩學理論在幹嘉(1736-1820)流行,壹掃沈德潛的仿古論和翁方綱以考證為詩的歪風,使清代詩壇煥然壹新。《隨園詩話》是袁枚為宣傳其“性靈說”美學思想而編撰的壹部著作。
宋任旭?說:“詩人們,辨句法,備古今,記德行,錄異事,改錯。”(《徐延洲詩話》)所以,詩話作品主要以評論、筆記,或者考證為主。壹般都是篇幅不大的散文。當然,《隨緣詩話》也是壹篇散文,但其主要內容是收集和記錄性靈詩,闡述“性靈”的詩學理論,中間夾有筆記,風格與以往詩歌不同。其目的是通過收集和記錄大量“性靈說”的詩詞來論證其“性靈說”的理論,或者是基於“性靈說”的美學思想來收集和倡導當代人的優秀作品。這本書* * *有26卷(石華16卷,石華補10卷),近57萬字,其規模確實是空前的。
《隨園詩話》的精髓是其所闡述的“性靈說”的美學思想,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言:“往往是樸素和諧的,既是當時的藥石,也足以為後人攻誤。”(《談藝錄》)袁枚也評論說“中間尚有發表自己見解的余地,透露出隱藏的德性之光”(《與畢蓋屋》)。縱觀隨緣詩的詩學理論,主要目的是強調創作主體應具備的條件,主要表現在真情、個性、詩才三要素上,並基於這三點催生出壹些具體的觀點,從而形成了以真情、個性、詩才為內涵的詩學理論體系。下面簡單介紹壹下:
第壹,真情實感論。石華認為詩人的創作首先要有真情實感。正所謂“詩人不失童心”,有真情實感才會有創作的沖動:“情不盡,yěnyn化為詩。”詩歌作為抒情的藝術,自然要“寫出自己的氣質”,認為“凡傳詩之人,皆有靈性,不分堆砌”,反對以考證代替靈性。在《詩話》中,為了反對沈德潛的偽道學,特別強調了“表現男女之愛”這首詩。鑒於詩歌的傳神情懷,詩歌的審美功能是主要的:“聖人說,‘詩之所以能繁盛’,是因為它最容易感染人。”強調“詩能入人心脾即為好”,以此反對“動學科之名”的“詩教”觀念。
第二,個性論。《詩話》也認為詩人的創作需要個性。俗話說“沒有我妳寫不出詩”,還有那句“沒有我的人是傀儡”。突出“我”,就是強調詩人獨特的天性、氣質、審美能力等因素在創作中的作用。因為有“我”,所以在意境上要求原創。所謂“精心獨奏,自我創作”,可以表現自己的精神,“創造新的思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寫出與猶太人相差甚遠的優秀作品。不同的詩人性格不同,自然形成不同的風格。《詩話》提倡文體的多樣化。“詩如自然之花,春花秋菊,各有各的秀...無為第壹第二”。故王世貞神韻詩,既不推崇,也不貶低,指出“詩中只有壹耳”,“詩不必如此,要知此境界”。《詩經》還著重批判了從明七子到沈德潛、宋派末流對“格律論”的模仿:“明七子談詩,不知今朝,見解有限。”“知道自己的氣質,就會有節奏,而節奏並不脫離自己的氣質。”“故意走宋人的冷路子,叫乞人搬。”
第三,詩才論。“精神”既指氣質,也指“筆力”,其特點是思維敏捷。《詩話》認為“詩文之道,全在天賦,聰明人壹指可悟”。袁枚註重詩才和才情,但並不棄學。所以他指出“任何人多讀書,對壹個詩人來說都是壹件重要的事情,所以他壹定有很多書”。只是目的不是用卷軸代替靈性,而是“有尊嚴的幫助我”。因此,袁枚反對翁方綱抄書為詩的錯誤,批判“士之詩,讀之不愉快”。基於詩性的天賦和靈性,石華十分重視靈性者在創作觀念時所產生的“靈感”和“繁華”的靈感現象,推崇“最美的自然”,即藝術表現自然而不加修飾。正因如此,他特別欣賞“思女,靜而狡黠”的歌謠。但袁枚並不反對人的功德,尤其是文人詩“人功德若不極高,則自然不來;雲雖自然,必從人爭之。所謂“百試變成手軟”。這個理論是相當藝術的辯證法。至於詩歌的藝術形象,主張“氣”或“趣”,即靈活、生動、感人,因為“詩無趣味,如木馬、泥龍,徒增人煩”,要想“氣”和“趣”,就需要語言生動、形象。“永遠站在紙上,而不是紙上”;表現手法以寫生為主,“壹味寫生傳神”,反對“填書填書,填紙死氣,自吹博大精深”,以免扼殺詩歌的生命力和趣味。但如果典故是“無填痕”和“適當”,也不排除。
上述詩學理論在《詩話》中被部分分離出來直接闡述;大部分都是結合詩詞選文的。《詩話》的詩學美學思想是《詩話》的選詩標準,是在評詩選詩的基礎上升華出來的。所以《詩話》的內容是建立在大量選詩的基礎上的。袁枚曾說:“每個人愛詩如愛色,每讀壹句絕美的句子,就像壹個絕世美人在讀。明知道是別人的老婆女兒,對我來說不算什麽,卻不知道藏在中央,忍不住笑了。此《詩隨園》也。”(《答彭先生》)可見其寫作《隨園詩話》與選詩的密切關系。《詩話》選詩有以下特點:
第壹,選詩標準嚴格。這主要表現在“詩”是為“詞”服務的。袁枚明確指出:“我寫詩談,那些帶著詩從四面八方來的人,如雲而至,卻不知詩談,也不選詩。選詩,最好的也會選。“詩”必須有詞才有詩。“它的標準是入選的描寫靈魂的優秀作品能證實其‘靈魂’的理論。
第二,選擇的詩歌作者相當廣泛。袁枚說:“我聽過壹句名言,就是詩裏記載的。不知道是誰寫的。”獲勝者既是詩歌大師,又是無名小卒;既有將軍或大將,也有布衣;有和尚尼姑,也有青衣少年。既有已婚婦女,也有妓女;不論性別身份,只要詩好,都可以保留。尤其需要註意的是,袁枚對宇迦的關愛婦女、村落自保、小販工匠等下層勞動人民的創作作品贊賞有加,宛如“自然”,富有靈性,甚至稱贊為“杜麗雖復活,必先俯首”,並摘錄為詩話。
第三,選錄的女性詩詞很多。針對“俗稱女人不適合做詩”的陋習,袁枚反其道而行之,聲稱:“我寫過《詩話》,記錄了很多貴族詩。”其中有很多女弟子的詩,也有大量不知名的仕女、寡婦甚至不知名的妓女的作品。《詩話》曾入選五位夫人、女兒、兒媳的詩作,被譽為“詩中有飛將”,就是壹個突出的例子。袁枚有勇有謀。
第四,選詩題材豐富。《石花》中雖然有許多描寫個人喜怒哀樂的作品,但也有許多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好詩,如諷刺收租人的《牛郎織女》,批判封建禮教扼殺生命的《自嘲》,以及《科舉八股文》的標點符號等。值得壹提的是,石華收集了明代愛國婦女的反清事跡和詩詞,比如壹個江陰女子被士兵殺害的故事。正氣,英氣。此外,還選了不少情詩,在當時也有壹定的反道意義。
《石花》雖然有“頭腦風暴”的優點,但當時有人批評它“收費過高”也不無道理。原因是袁枚有時沒有嚴格執行他的選詩標準。他曾坦承詩選“七病”之壹——“偏袒自己的友情,聽從別人的要求”——“其余的我無法回避”,所以詩話中枯燥的娛樂作品並不少見。但所選的壹些“情詩”也是不健康的,輸給了刻薄,比如弟弟向婷記錄的“情詩”。紀事報上偶爾會出現類似“兩個男人戀愛”的醜聞,筆者很欣賞。此外,袁枚還相信所謂的“詩性預言”,選了許多歌曲宣揚迷信和唯心主義思想。《詩話》中的引文大多不註明出處,引文有時謬誤百出,未加修改。這些都是石華的缺陷。但章學誠在《文史》、《書店刻本後詩話》等著作中抨擊隨園詩話,說“詩全失其旨”,“胡編亂造,陷少年於囹圄,閨壺惑人,明知罪不可罰,而引古歌,說文筆奸詐”,“教罪人”純屬封建衛道士,當然不足為訓。
袁枚《隨園詩》出版後,“上至朝廷官員,下至街頭小販,皆知其可貴,海外有琉球人來求其書”(姚鼐《袁隨園君墓誌銘及序);《詩話》雖已名譽掃地,但卻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錢鐘書《覃逸錄》),廣為流傳,壹直為人們所重視。靈性詩人把它作為詩學的標準。
《詩話》是袁枚生前與其他30多部作品壹起自費在付梓出版的,由畢義山《尚書》和孫玉田司馬“為資助而刻”。最早的版本是從乾隆耿旭到壬子小倉山房的版本。後來有滿清福建巡撫烏拉那之子寫的詩《與園談》。它的評論大多是對《詩話》中提到的名人的介紹,偶爾也會發表對《詩話》的看法。雖然文字粗略,觀點不高,但可以借鑒。此外,光緒十八年(1892),上海圖書集成局印制了三十六種隨園,民國上海《隨園全集》的排版也收錄了詩詞。目前流傳最廣的版本是《隨園詩話》兩卷本,是顧先生校勘的《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選輯》之壹。這本書是根據乾隆年間的《隨緣》自編本進行編輯和標點的,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60年5月出版。9月,1982,人民文學出版社重印此書。文末,顧先生將《詩經》中的批語、相關後記及資料附於《隨園》,使之成為壹部相當完善的著作。
東遊士讀京師,路過天津茶市,遇進士榮;說起他的母親,趙夫人的苦節能詩《祭廚》中說:“又拜東廚之神,談把清水留塵埃。年年破屋塵封,夫死須赦。”查巖叔叔說他叔叔的詩《悼姬》很受歡迎。有童的之名者,絕對優秀,其結論是:“美人自古名相,人間禁見白頭。”這類似於宋立田名符其實的“白發從無到有到有”的句子。
《隨園詩》為清代袁枚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