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起源於亞洲熱帶,分布於亞洲、大洋洲、非洲、美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中國農業百科蔬菜卷,1990)。據明代《本草綱目》(1578)記載,2000年前在印度有栽培。國內學者認為,中國絲瓜是從印度傳入的。唐以前的文獻中沒有絲瓜的記載。宋人杜北山、趙美英開始詠唱絲瓜詩。杜北山《絲瓜頌》說,“孤籬戶入春,不見山容時明。過幾日,雨晴秋草長,絲瓜順上瓦墻而生。”戈文的《分家瑣記》寫於宋代紹興(1131-1162),有壹篇藝術文章《種菜之法》說:“不如種社會絲瓜。”可見,絲瓜並非如明代學者李時珍所說的“唐宋以前無人知曉”,而是在宋代傳入中國。從明朝開始,絲瓜迅速傳播開來。明代《救荒本草》(1408-1411)最早闡述了絲瓜的形態和用途,李時珍在16世紀的《本草綱目》(舒英蘭,1998)中對絲瓜的形態有更詳細的描述。
我國絲瓜生產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區,如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蘇、浙江等省(區),大部分種質資源也分布在這些地區。華南地區使用的品種以羅紋絲瓜為主,其他地區以普通絲瓜為主。近年來,絲瓜生產逐漸由南向北推進,黃淮地區也發展了反季節栽培(冬春日光溫室和早春溫室),如山東省的日光溫室生產和江蘇省姜堰、寶應的早春溫室生產。北部地區也開始種植。因為絲瓜是短日照作物,而棱紋絲瓜比普通絲瓜對日照長短更敏感,所以我國北方栽培用的品種大多是從南方引進的普通絲瓜。此外,由於絲瓜生產規模和方式的改變,品種的分布也有了新的進展。從地方品種中通過提純復壯定向栽培選出的壹些優良品種,如絲瓜吳冶、長沙肉鮮瓜、夏糖1,以及優良的壹代雜交種如江薯1、早雜1、江薯肉發、康峰等。,都相繼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