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文學鑒賞活動都是以具體的文學作品為對象的,因此,作品是文學鑒賞的客觀前提和基礎。沒有作品,就沒有文學鑒賞。完全脫離了作品本身,只能通過聽人介紹,看壹些評價鑒賞的文章或者抽象風格的文字來理解作品。雖然不能說壹點作用都沒有,但是和吃別人嚼過的食物壹樣無聊,也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學鑒賞。真正的文學鑒賞必須從閱讀作品開始,通過潛心閱讀和咀嚼,逐步理解和領悟作品的內涵,從而獲得審美體驗。就像古代文藝理論家劉勰說的,“作家是帶著感情寫的,讀者是帶著感情寫的。讀者只有細讀作品,進入作品所描述的藝術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真諦,才能與作家產生強烈的* * *聲。
文學欣賞從閱讀作品開始,首先要通過對語言和文字的理解來把握作品的內容和作者所透露的思想感情。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包括很多方面,如詞語的本義、寓意、聯想意義;比喻、象征、諷刺、反語等特殊修辭手法的運用;單詞和段落之間的語法聯系或結構關系。這些雖然只是文學鑒賞初級階段對作品的粗淺認識,看似簡單,但卻是文學鑒賞的基礎。如果語言理解有障礙,連閱讀作品的最低要求都難以達到,更不要說能夠把握作品的深層含義,進入文學鑒賞的高級階段。比如現在有些人想當然地認為《詩經》中的“七月是火滿為患”這句話,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中經常被引用。原詩中“七月”指“夏歷七月”,“七月”指“火星西下”。這句話的原意是,暑氣漸消,涼爽的秋天來了。這種誤讀現象常見於古代文學作品的欣賞中,比如古詩詞中常見的詞語和典故,很容易成為現代人閱讀的語言障礙。在這種情況下,要培養經常翻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或向他人求教的好習慣,避免只求意義不求解答。
文學作品的語言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用詞的微妙變化往往會導致情感、趣味、趣味的顯著差異。因此,欣賞者在閱讀作品時,僅僅滿足於對語言的壹般理解是遠遠不夠的。他應該進壹步品味和欣賞作品中所使用的語言的微妙和獨特之處,並能敏銳地感知和把握語言的豐富表現力。這就是朱光潛先生在《談字》壹文中所提倡的,要有“慎獨,字字不放松”的精神。他認為,“本著這種精神,...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要註意在周圍玩耍,妳會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所必需的好習慣。朱先生舉了郭沫若創作屈原的例子。劇中,單鵑罵宋玉:“妳是個沒骨氣的書生!郭沫若覺得這句話不夠雅觀。他本想在“沒骨氣”下面加上“不要臉”兩個字,但被壹個演員提醒後,只把原句中的“是”字改成了“這個”。“妳這個沒骨氣的書生”,就改了壹個字,痛罵的語氣比原句強多了。在這樣的地方,讀者如果沒有“壹字不放松”的精神,粗略地閱讀或聆聽,就會忽略作者的苦心,難以領略語言中蘊含的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文學欣賞從作品入手,也要註重對文學作品形式特征的感受和把握。任何文學作品都呈現出壹定的形式,是內容的具體體現,同時也往往成為作家創作意圖和風格的象征。有時候,文學作品的形式甚至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讀壹首古典詩詞,僅從語言形式上就給人以節奏和諧的美感。壹部小說僅從情節上就有很強的懸念和吸引力,壹部戲劇僅從矛盾沖突上就會讓人贊嘆其構思巧妙。因此,對作品形式的感受和把握成為文學欣賞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經典作品都是“意味深長的形式”,表現了作家高超的語言修養、高超的藝術技巧和卓越的形式創造能力。但要品味其中的“意”,欣賞者需要在理解作品內容的同時,更加關註作品在語言形式、節奏、表現手法和技巧、結構和體裁等方面的特點,培養對形式美的敏感。
文學鑒賞往往要經歷壹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欣賞者首先從作品的形式上理解內容,然後結合自己的經驗、想象和理解,通過表面內容進壹步把握作品的深層含義,最終達到對作品的深層理解。有學者將這壹復雜過程概括為三個審美層面:①各種形式因素誘發的意象;(2)圖像所表示的歷史內容;③象征意義。其中,最核心、最高層次的是作品的象征意義,是隱藏在作品具體內容中的壹種生命本質或人性、人情的最隱秘、最深刻的秘密,是“壹種哲理、壹種詩意”。象征意義是隱藏在作品中最深的,只有在深刻把握作品歷史內容的基礎上才能逐漸理解。這種審美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文學鑒賞不能僅僅停留在閱讀壹部作品的表面層次,還應該滿足於作品生動有趣的情節。而是要通過細讀,盡力壹層壹層地去發掘和體會作品的內在含義。“越往深處走,越難進去,越能看到神奇”(王安石《寶蟾遊記》)。只有這樣,才能從文學作品中獲得更豐富、更深刻的審美體驗。
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文學作品屬於作者的精神創作,它總是不同程度地反映作者在現實生活中的思想感情,對社會和人生的態度和看法,並受到作者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和時代環境的制約或影響。因此,作品的欣賞不能完全脫離作者及其背景。早在先秦時期,孟子就提出了“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魯迅先生曾說:“我總以為,要壹篇論文,最好是把整篇文章、作者和他的社會狀態都考慮進去,這樣比較有定論。”否則很容易近乎夢幻。可見,熟悉作家及其背景,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家創作的作品,這也是文學鑒賞的壹個基本方法。
文學作品都是感性的,有的是作者真實感情的直接表達,有的是作者生活經歷的曲折。讀者只有了解作者的情況,如生活經歷、性情愛好等,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作品中的這些情感內容。尤其是那些寓意含蓄,有特殊寄托的作品。否則會與作者的初衷大相徑庭,難以體會作品的真諦。以曹植的《美女》為例。詩中描寫了壹個身材婀娜、容貌艷麗、裝飾豪華、氣質高雅的美女,表現了壹個美女盡管“仰慕高義”,卻找不到理想的人的悲傷和沮喪。從作品本身的客觀意義來看,這種理解沒有錯。但如果妳熟悉曹植的生平,了解他和弟弟曹丕在爭奪王維皇太子失敗後屢遭排擠,得不到賞識和重用的經歷,再來讀讀這首詩吧。妳會覺得曹植在詩中把自己和美女相提並論,“美女慕清高,求德獨尊”其實是在那些找不到美女的人的嘆息中,體現了詩人報國的心酸和才能得不到滿足的無奈。正是對詩中這種深意的理解,清初評論家葉燮稱這首詩為“千古佳作”,認為“美人篇”意為清幽、含蓄、雋永,音節都有壹種自然的姿態,層層搖曳,使人無法似有頭緒,卻是千古佳作。同樣,讀李清照的《聲慢》,最好是了解詩人南渡後喪親、顛沛流離的經歷,讀陸遊的《釵頭鳳》,也要熟悉詩人與唐婉之間悲涼感人的愛情悲劇,才能更好地感受作品。
作品往往能表現出作者壹定的創作意圖,是作者創作思想和審美追求在創作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很多時候,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想法,也會幫助我們更好地欣賞作品。英國著名詩人艾略特的《荒原》是壹部展現第壹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人精神衰落的史詩,被公認為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經典。它最突出的特點是運用復雜的象征手法,多來自經典,少來自現實。詩人運用了人類學、神話、巫術、歷史、傳說、哲學、文學等豐富的資源。,從整體到局部,發展出晦澀或清晰的符號。據說詩歌中出現的語言和文字多達7種,涉及古今35位作家的56部作品。為什麽詩人那麽喜歡在自己的詩中廣泛閱讀?其實這正是基於艾略特的創作主張:在無所不包的現代文化狀態下,詩人的作品必然難以理解,詩人必然越來越廣博,越來越喜歡引用,越來越不間接。原來,詩人之所以創造出如此艱難的詩歌形式,在於象征了現代文化本身的復雜性和包羅萬象的內容。知道了詩人的這個命題,我們就會把詩中的廣征廣引當成詩人自覺的審美追求,給予我們理解和欣賞,而不是單純的“自掏腰包”的迂腐。
在欣賞壹部作品時,我們還需要對作者生活的時代環境和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有必要的了解。這是因為作品既是作者的創作,也是時代的產物,不同程度地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西方著名的文學社會學家特納特別強調時代精神對其作品的影響,並明確指出:“作品的產生取決於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特納的藝術哲學)黑格爾曾說:“每壹件藝術作品都屬於它的時代和它的民族,每壹件藝術作品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環境,並依賴於特殊的歷史的和其他的概念和目的。(黑格爾美學)所以,要想真正理解魯迅的作品,就必須了解中國社會從近代到現代的歷史;要想真正理解屈原的作品,必須熟悉產生詩人的特殊時代和楚文化背景。如果妳真的想了解莎士比亞,妳不可能對這位“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所處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壹無所知。
為了熟悉作者的情況,鑒賞者首先要註意閱讀作品的“序言”或“後記”。這些地方壹般都是作者用來說明起源、過程、創作意圖甚至個人經歷和時代背景的。在小說集《吶喊》的序言中,魯迅詳細介紹了他棄醫從文的過程,是因為他認識到了文藝對於改變“愚民弱者”精神的重要性,並明確指出當時寫的小說是為了通過吶喊來安慰那個在孤獨中奔跑的戰士,使他不畏懼前人。這些對於我們理解《吶喊》改造國民性的啟蒙主題和反封建戰鬥精神具有重要意義。除了序跋之外,作者的壹些作品也會幫助我們了解作者的生活境遇、思想情感,如司馬遷的《致任安書》、曹植的《王彪換壹匹白馬》、陶淵明的《鄧執中怨詩》、《楚調示龐竹書》等。所以,想要了解壹個作家,多讀他的作品也是壹個有效的途徑。此外,妳還可以閱讀關於作者的傳記和評論文章,以及作者本人發表的日記和信件。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了解作者有助於作品的欣賞,但了解本身畢竟不能完全等同於欣賞。如果任何壹部作品都與作者有直接關系,閱讀作品就是要尋找作者的影子或痕跡,作品中的每壹個字都要從作者或其生活中尋找出處,就會陷入穿透旁註的繁雜考證,使鑒賞誤入歧途。要知道,文學作品都是來源於作者的創造性想象,不壹定是真的。而且,如果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處處有出處、有據可查的考證中,就會失去感性體驗和想象趣味的機會,錯失真正審美意義上的文學鑒賞。朱光潛先生已經明確指出了這種偏愛考證對文學鑒賞的危害。他說:“考證者的錯誤,在於因為考證而忘了欣賞。”他們既然考證了自己作品的史實,就認為什麽都可以,不用再琢磨了。他們就像食品化學專家。在有條不紊地研究了壹道菜的起源、配料和烹飪方法後,他們袖手旁觀,拒絕染指。了解作家應該有助於作品的欣賞,而不是代替作品的欣賞,從熟悉的作家那裏了解作品需要特別註意。
善於“進入工作”和“跳出工作”
文學鑒賞說到底就是讀者的鑒賞。讀者只有充分調動壹切因素,發揮自身優勢,進入欣賞閱讀的理想狀態,才能真正獲得精神上的收益和享受。從西方接受理論來看,再好的作品,只有被讀者閱讀,並在情感上被讀者吸引或打動,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就像廢紙壹樣壹文不值。法國作家弗朗索瓦曾說:“書是什麽?主要的東西只是壹系列小的印刷標記。是讓讀者加上自己的形式色彩和情緒,讓那些標記被相應地激活。壹本書是平淡的還是充滿生活氣息的,情感是像火壹樣熱還是像冰壹樣冷,取決於讀者自己的體驗。也就是說,在文學鑒賞中,讀者的感受和體驗非常重要。只有學會從審美的角度去感受和體驗作品,才能真正掌握欣賞方法,步入文學殿堂,領略文學世界的神奇魅力。
那麽,怎樣才能讓讀者進入欣賞閱讀的理想狀態呢?為了達到這種狀態,我們要把自己融入到作品中,與作品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以親身經歷感受作品中的喜怒哀樂,欣賞作品中的藝術魅力;同時也要與作品保持適當的距離,以區別於現實生活,對作品采取純粹觀賞性的審美態度。南宋陳善曾提出讀書的“通路法”。他說:“閱讀時要知道存取方法。當妳開始的時候,妳應該尋找它,然後妳應該尋找它。見賢思齊,此入書法;很有用。是書法。進不了書,不知道古人的用心;不知道怎麽出書,就死在文字裏。只有知道自己知道的,才是最好的讀書方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讀書要“內外兼修”。雖然是就壹般的閱讀方法而言,但也非常適合文學鑒賞。
欣賞壹部作品,妳需要先走進去,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它,把它作為壹個角色在裏面去感受和體驗。這樣才能充分理解作品的美,獲得審美的愉悅和享受。然而,在鑒賞實踐中,由於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壹些讀者往往難以很好地進入作品。上述考證有的是盲目的忘記了欣賞,有的是為了找出話題之外的主旨而忽略了對作品本身的理解而妄加評論,有的甚至是因為過於執著於內容的真實性和細節的合理性而忽略了作品本身,從而產生了與作品的隔閡或本能的排斥心理。現實中經常有人指責“某小說不真實”、“某劇杜撰”,但僅從真實性的角度很容易對文學作品形成心理偏見,難以進入真正的文學鑒賞。對此,魯迅先生曾有過精辟的論述:“只要妳知道作品多是別人借來講給自己聽的,或者是自己去揣測別人的東西,妳就不會感到幻滅,即使有時不是真的,但仍然是真的。”.....如果有壹個讀者只堅持體裁,不希望有任何瑕疵,這是可取的閱讀新聞編年史。為了文藝,他活該幻滅。而它的幻滅是不夠的,因為它不是真的幻滅,就像那些對《紅樓夢》不滿的人找不到大觀園的遺跡壹樣。如果作者就這樣犧牲了表達的自由,哪怕是很小的壹部分,也無異於削足適履。」
讀者進入作品,感受作品,但同時又要求跳出作品,與作品保持適當的審美距離。法國作家司湯達曾講過壹個故事,講的是1822年發生在法國巴爾迪莫爾劇院的壹個悲劇事件。那時莎士比亞的悲劇《奧賽羅》正在上演。當壹名擔任劇院警衛的士兵看到奧賽羅掐住苔絲狄蒙娜的脖子要殺死她時,他喊道:“我決不允許壹個該死的黑人當著我的面殺死壹個白人婦女!”隨著喊聲,他舉起槍向扮演奧賽羅的演員開槍,打傷了他的手臂。這種把虛構的藝術情境誤認為現實生活,從而導致“多愁善感”的現象,在文學鑒賞中經常遇到。比如,看了司湯達的《紅與黑》,妳會學會不擇手段地追求女人,看了歌德的《少年維特》,妳會在失戀時像維特壹樣自殺,看了瓊瑤的言情小說,妳會期待人生有浪漫奇遇,看了金庸的武俠小說,妳會像武俠英雄壹樣離家出走,浪跡江湖...這些做法都是因為讀者無法跳出作品。想要跳出作品,首先要能夠區分生活中的現實世界和作品中想象的審美世界,對作品保持超然的態度。
跳出作品,也體現了讀者在文學欣賞上的相對獨立性和主動性。由於讀者與作者在生活經歷、知識水平、審美體驗等方面存在差異,這就決定了讀者的理解與作者的本意不可能完全壹致。同時,作品本身潛在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也為讀者的主動性提供了客觀條件。只要讀者的理解與作品隱含的能指意義壹致,即使超出了作者創作時的本意,也是肯定的。“作者的意圖不是必然的,但為什麽不是讀者的意圖。有時候,由於讀者的理解水平和敏銳的眼光,對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甚至會遠遠高於作者的見解。
跳出作品還需要讀者有很高的審美辨別能力。只有審美鑒別力高的讀者才能分辨出作品的藝術水平,對作品思想內容的正確性、進步性和深刻性做出準確的判斷。在這方面,列寧對《革命背後的十二把刀》壹書的評論,充分顯示了他敏銳的眼光和極高的鑒賞力。他在《壹本有才華的書》壹文中指出:“這是阿爾卡迪·阿韋岑科寫的壹本書,壹個因怨恨而近乎瘋狂的白人衛兵。列寧認為,“研究咬牙切齒的仇恨如何使這本極有才華的書在壹些地方寫得非常好,在壹些地方寫得非常差,這是非常有趣的。”“他驚人的才華描繪了舊俄羅斯的代表——生活富足、食物充足的地方,以及工廠主的感情和情緒。在統治階級代表的眼裏,革命是這樣的,也是應該的。激烈的仇恨有時(也大多)讓阿維爾·岑科的小說令人驚嘆。從列寧的書評中可以看出,壹個高水平的鑒賞家不僅能欣賞優秀的作品,也能欣賞有問題有缺陷的作品。在後壹種情況下,他也能表現出行家卓越的鑒賞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