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麽寫這麽簡單的文章?
齊英凱寫作和閱讀古代經典,對其質樸、豐富、修辭豐富、文筆不凡、耐嚼耐品味印象深刻。為什麽古人這麽單純?原因是春秋戰國時期還沒有發明用來記錄文字的物品,用竹簡、帛等東西來記錄文字,而帛貴,簡牘笨重,書寫困難,記錄的字數有限。為了在壹“卷”竹簡上記錄更多的東西,就要刪掉不重要的文字,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內容。可以說“文言文”是世界上最多的。紙發明的時候,這種極其簡單的記筆記的習慣被統治者用來交換官方文件,被學者用來寫文章。文言文,第壹個“文”,就是寫文章的意思。“言”即書寫、表達、記錄。“文言文”,即書面語,是相對於“口語”而言的,口語也叫“白話”。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的意思,是指體裁。“文言文”就是“用書面語言寫的文章”。後來的“白話”是指:“用普通樸素的口頭語言寫的文章”也就是說,從源頭上說,寫文章的語言,也就是書面語和口頭語言是不壹樣的,是對口頭語言的提煉、提升和概括,所以更有內涵,更有美感,更有文學性,更持久。為了充分利用書面語言,使其發揮出極高的效率,古人賦予了漢字多種含義,即壹個漢字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義,名詞、動詞、形容詞也可以相互轉化。例如,如果妳想問某人吃飯了嗎,用口語說:“妳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就是“飯?”。“反部”是文言文。在這裏,“飯不”是壹個用作動詞的名詞,意思是吃。如劉玲《酒德頌》中“幕天於地”的意思是“幕天於炕上席地”,幕和席都是名詞。書面語會以口語為基礎,口語也會反作用於書面語(比如我爺爺雖然是丁白,但口頭上經常用“從不”這個詞),但文言文壹直作為標準書面語,直到近代。清末出現了白話小說和許多白話的非正式文件,這是由於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古代封建科舉制度下,只有3%的人會讀書,不會讀書的不超過5%,而且讀書人都熟讀四書五經。到了清末,壹些留學人員意識到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性,開始興辦新學校。但由於文言文的特殊性,知識普及和教育並不理想。到了民國時期,有遠見的文人開始考慮和醞釀文言文改革。五四時期,在魯迅等壹批人的推動下,白話文終於擺上了臺面。100後,中國80%的人識字,70%的人上小學,高校入學率達到80%以上。白話文雖然有利於識字率的提高,有利於文化的普及,有利於知識的傳播,但也失去了樸實、豐富、凝練、深刻的美感,比漢賦、唐詩、宋詞等美國古文要差得多。古人寫筆記,講究遣詞造句,不厭其煩,壹擲千金。即使是學過天文、寫過自然科學著作的人,因為有深厚的語文功底,所以文章和著述都極其嚴謹、凝練、高度概括,從不隨意下筆。至於寫詩詞歌賦的,更註重錘煉和推敲。賈島曾有“兩句三年,壹曲兩淚”的文采,李清照在詩中三次寫下“糗”字,有“李三意”之稱。盧彥讓“唱壹句,斷幾莖。”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說明寫文章要註意煉詞煉句。對“修”字的誤讀,或者詩歌中“字師”改“壹”“二”字的故事,也證明了古人對錘煉語言文字的重視。正是因為它們濃郁的文化氣息、理性內涵、文學魅力和人文關懷,才追根溯源、引經據典、精雕細琢,達到雋永含蓄的境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簡而不簡”。我在《詩國賦》裏有壹句評語:“現實風流,豪放婉約。雋永疏* * *秀,深刻飄逸。詩與詞的眼睛並重,練意與書法。不唱歌怎麽知道?不嘗,難知其美;沒有禪定,妳認識到它的本質了嗎?怎麽才能知道本質?很少讀到它的句子而沒有感覺;味道也不錯,很多人都為之嘆息。深情的看客,拍手叫好;文章得意,拍手稱快。讀了很多,應該像第壹朵芙蓉,壹池清爽;泡久了,會滿是好看的紙和玉珠。詩有百代,士多爭驕,助斷無限風騷之筆;詞苑千年,百花盛開。五千年文明的根從未斷過,可見壹斑;900萬中國人的靈魂從來沒有丟失過,所以我們可以從中知道它的來源。”另壹方面,目前,那些散漫、散漫、雜亂無章、不懂結構的所謂文章和書籍充斥著報紙、雜誌和官方文件。很多散文缺乏美感,詩歌缺乏詩意。至於思想內涵和文學價值,是不可能讓讀者感受到情感和生活的美好的。究其原因,無非是語文基礎薄弱,語法修辭混亂,國學知識匱乏,節奏觀念淡薄,修養不足,技術功底虛無,以至於結構松散,詞匯蒼白,意象匱乏,思想淺薄幼稚,沒有人才依托,不在乎錘煉和推敲。所以他們狂傲不羈,讓人吐槽,蒼白如水,身敗名裂。所謂的“羊羔體”和“梨體”(趙麗華因為寫出了孜孜不倦的“梨體”,差點被網友的口水淹死。不是詩的詩,比如),就會流行起來。正如網友所說“多敲幾下回車鍵,壹首詩就誕生了。”這正如我在《詩國賦》裏說的:“隨時風之變,已至近代。五四運動肆虐,摧殘國粹;文革專家,瓦夫雷明。雖然有多姿多彩的現象,但缺少精彩的靈魂。.....很少有星星月亮是永恒的,但大多數都是轉瞬即逝的浮雲。這是什麽?背離傳統,疏遠祖先。隨便做,隨便寫。太俗了就虐。如果妳太遲鈍,妳就會放棄。講詩,誰敬廢話?”前不久頒發了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的詩歌獎。獲獎者之壹,武漢市紀委書記車寫了徐帆和劉亦菲(附後),迅速在網上走紅。詩的題目很八卦,字如吐沫,字裏行間充滿了對女演員徐帆的傾慕,被網友戲稱為“羊羔體”(車的諧音)。可見中國詩壇確實腐敗潰爛到了極點。如果李白、杜甫、王維、徐誌摩、賀敬之、艾青歸來,他們會憤怒千百次。需要註意的是,任何文學作品,其最高境界都是發自內心的,啟迪人的心靈,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葉聖陶先生說:“作者心性好,入鄉隨俗始於親戚。”胸中無丘壑,有動人的句子;夢想還是彩筆,不會有輝煌的書寫。只有深深植根於中國文化歷史的深厚磅礴土壤,汲取古典名著的營養,從閱讀中學會寫作,以寫促讀,以寫促讀,綜合讀寫,才能拾起參天大樹的壹片葉子,舀取浩瀚海洋的壹勺。中國有九萬多漢字,壹百多萬字,無數的經典,精彩的經典,優秀的傳統,應該由後人發揚光大。我們每天使用的漢字數量只有十萬分之幾,詞匯量甚至超過百萬分之幾。在這方面,我們和古人的差距太遠了,可以說我們比不上他們,也很難步他們的後塵。永遠不要說我們各方面都超過了古人,哪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使我們不能超越它,為什麽不佩服它,學習之術,模仿它,推廣它呢?即使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也絕不能斷根、疏遠先賢,否則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也會像其他幾個古文明壹樣消失。韓國曾經廢除了漢語的教學,結果大學畢業生看不懂自己國家的古籍(全是文言文),最後不得不恢復。這也證明了只有古漢語才有金屋藏嬌和顏如玉,有樸質和豐潤,而樸質是精華,豐潤是傑作。我想知道長江有什麽湯,因為有源頭活水。附:車高燕的垃圾《徐帆》徐帆的美,是壹個清純女人的美。我壹直想見到她,但是我還沒有實現我的願望。其實我小時候和她住的很近。她家住在西商馬場,我家住在西商馬場。後來,她紅了。我喜歡她在青衣的表演。她迷戀劇中的蛯原姫奈·秋艷。聽了她拿著棉花糖的聲音,我想到男人有時候也可以被女人塑造。最近去看了唐山大地震。我的朋友揉著像心形的眼睛問:妳哭了嗎?我說,我不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