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是西北黃土高原眾多地理形態的寵兒和瑰寶。比起山梁溝茅坡川坳,是幹旱黃土中的綠洲,最美的農家姑娘和米酒。是的,也應該是壹首生長在黃土地上的詩。“鐘靈·郁秀”這個詞已經被偽現代文明潦草的書寫了,已經越來越蒼白,風幹成了壹個死道具,沒有質感,沒有生命。當它被大自然的筆重新鐫刻在黃土高原上時,它會像幹涸的河流中的魚壹樣遊回大海,像壹朵幹枯的菊花在玻璃杯中慢慢展開壹幅絕世的秋色畫卷。塬面會生動傳神,擺脫冬眠的寒冷單調,把青春的妝容畫在臉上,把酣暢淋漓的生命力吸入壹條長虹飲流。於是,壹群健康清正的人越來越有朝氣,臉上火辣辣的,空氣氤氳...
什麽字塬從東到西橫貫靈臺全境。這個地處黃土高原中部的小縣城,壹分為二,扼住陜甘咽喉。除了商周時期的文化積澱和傳說在遠處像青銅器壹樣散發著暗光,並沒有太多的資源和地緣優勢。隨著現代文明的不斷滲透和交通能源的衰落,靈臺真的只是壹個傳說。
面包是生命的支柱。但是,靈臺農耕文明靠天吃飯,靠土挖地的歷史和基本生存模式,似乎從來沒有太大的改變。任何試圖重寫的人,都只是無關民生本身的清風。秦關蘋果樹栽下的時候,某國快嘴漢子張老漢抽著長煙鬥,瞇著眼睛靠在草堆上曬著春寒料峭的暖陽。看著農民軍忙著種蘋果樹,他隨口說了幾句順口溜——“春植夏發芽,秋拔根,冬飲壺茶。”
獅子臺是靈臺的龍脈。它又大又平,土地像金子壹樣。“塬不能廢,不然就廢了。”這是老壹輩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壹句話。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字塬,還能有什麽?
中國進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時期後,調整產業結構以獲取最大經濟效益已成為大勢所趨。新壹批蘋果又種上了。這壹次,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樹種優良,管理和技術指導也今非昔比。如果真能受益於陜西秦川的蘋果林帶,對世代在土裏挖的靈臺人來說,是壹件好事。
歷史總是可以被時間證明的,總會有答案的。
作者對真正的地理和民俗意義上的靈臺更感興趣,對靈臺的臺地更感興趣。
在隴東涇河水系以南的兩條支流黑河和大溪河之間,自古以來自西向東形成了壹片廣闊的黃土高原。最東端起於長武縣棗園鄉和靈臺縣刁街,靈臺縣的主要鄉鎮如壹店、西屯、獅子、北溝、上梁、朝那等,如珍珠般散落在西邊。此後,它頑強地穿越了幾個點,東西向的分叉壹直延伸到霍星鄉的下溝圈、龍門鄉的民樂苑,甚至王家山村的田沖苑,慢慢走向盡頭。東西總長約120英裏,南北平均寬度超過40英裏。它是壯麗而自然的。黃土高原能有如此大規模的連臺塬,斷塊極少,真是壯觀,令人驚嘆。
如此巨大的高原之所以能完整保存下來,唯壹的解釋就是先民們經常靠水生活,川島流域是他們生活、耕作和繁衍的主要場所。早在商周的密須國時期,柿子園還是壹片未開化的原始牧場,草密樹茂。正是有了這樣壹個良好的自然生態屏障,土壤侵蝕對塬面的侵蝕才是緩慢而艱難的。不清楚人們是什麽時候開始在高原上生活的。但無論如何,這種活法不過是在塬邊挖個窯,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靠近水源。高原中央的人還很少。敢修坑莊子到塬腹地,不亞於航海史上的探索和嘗試。任何壹個都是戰勝缺水、燃燒和野生動物入侵的強大挑戰。但塬上有些緊張,似乎隱約聽到了生態災難的喪鐘。喪鐘為誰而鳴?我不知道。從此,塬上的厄運壹點點降臨。這種擔心壹點也不誇張。黃土高原的生態其實是不可逆的,恢復的難度會是破壞的數倍。
事情變了,人也變了。其實應該是物比人多。與歷史相比,獅子塬的面積肯定是減少了。如今,這裏已經成為全縣最大的旱作農業基地、人口密集區和經濟開發區。當科技的發展解決了人類生活的很多問題,比如用水,省力的耕作,便捷的交通,才是塬地最大的誘惑。在其影響下,原本適合人類居住的山川歷史土著開始向塬區遷移。在和拆遷戶交談時,他們說四川其實挺好的,土地肥沃,灌溉方便,風景優美,空氣清新,風頭小。但是貓趕不上狗,新生代的女孩子也沒幾個願意嫁到山裏的。對於視繁衍為第壹階級的農民來說,這簡直就是從根子上斬斷了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所有活著的頭顱和思想。
於是,塬上的村莊多了,綠樹少了;村鎮樓房多了,街道寬了,農田少了。古老的紫源,古老的靈臺土著,古老的生活方式,都在悄然而艱難地改變著。面無表情,威武不可擋...
放眼全國,放眼世界,不就是貓上不了樹,狗趕不出去嗎?有的民族想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節儉度日,簡單從容,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我們總是要為盲從、競爭和抵制人類欲望的無限膨脹付出沈重的代價。但是,沒有別的辦法。
又壹次聽到了十字塬麥苗拔節的聲音。我也聽到了這片古老土地的聲音。
所以,我只能壹次又壹次的走在這片高原上。有時我騎自行車,但更多的時候我步行。用雙腳測量它殘存和輕微受損的面積,聽它的心音,追溯它的歷史。壹個月夜,我獨自坐在田埂邊,呷壹壺當地特產的老酒,給它喝壹口,和它說話,說心裏話。我的心太淺,裝不下它沈重的沈默和滿腹心事。我們就讓它融化在酒裏吧。
我的家鄉是獅子高原腹地獅子鎮的壹個小村莊。養育我的山泉匯成涓涓細流,蜿蜒流入黑河。我愛高原,像守護母愛壹樣虔誠和肅然起敬。任何褻瀆和傷害這片土地的人都是我的天敵。
2010年元旦,我壹個人沿著家鄉溝底的小溪向北走,只為兒時的夢想。當壹個大約十歲的男孩在壹條溝裏放羊時,他看著小溪,認為它會流向地平線。他對山川山川地理形態的想象突然被無限放大。於是,壹個廣闊無比的幻想世界在男孩心中生根發芽。這輩子,他註定與山川有不解之緣,要壹直走下去。然而,夢想晚來了30多年,又有什麽味道呢?薄冰層下的小溪很清澈,妳必須用心去聽水流的聲音。溝底的山谷極其安靜。30多年了,時間好像從壹開始就沒過去過。它只是嵌在黃土溝壑和懸崖峭壁中。今年我已經進入38歲了,我都快懵了。但對行走的渴望和熱情從未減弱。在這個回歸的日子,這樣走路壹定有它特殊的意義。應該是我生命中暗號節奏復蘇的開始,也是與地球聯系的開始。厚重凝重成了生活的底色,卻不亞於青春的激情生生火熱。是的,這越來越接近獅子塬的精神內核了。經過壹段比我想象中艱難得多的旅程,我終於到達了黑河。望著兩水交匯的暮色,心裏又悲又喜,似有無限思緒。繞過公路,從鴨子嘴穿過花坡,氣喘籲籲地再次爬到獅子塬的最北端。回想起來,我不禁感嘆。我的人生軌跡只是畫了壹個圈,有封閉的,也有開放的。就像這顆安靜的心,卻千變萬化不離不棄。
那天,冬天依舊寒冷,但陽光出奇的好。塬茫茫,莊稼蟄伏,心又早早開始新的旅程。
我這輩子會走遍妳的長寬,但絕不會走遍妳的厚度和深度。
季節會變老,但歲月不會。我也沒有。在古銅色的冬日暮色中,我站在希臘戰神的古老雕像上,他的雙腳永遠無法離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