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必讀回憶錄和勵誌書籍推薦。

必讀回憶錄和勵誌書籍推薦。

我們看過很多小說,都是作家創作的故事,當他們開始寫自己的故事時,就成了回憶錄。回憶錄是作家最熟悉的故事和真實經歷,也是我們作為讀者了解和閱讀其人生經歷的最佳途徑。下面就來看看推薦的回憶錄和必讀的勵誌書籍吧。

活著就是為了訴說

作者:[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活著就是為了訴說》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唯壹的自傳。這壹次,他自己講述了他的故事。

“下個月,我就23歲了。逃避兵役,每天毫不猶豫地抽60支劣質煙。天黑時,我就在任何地方湊合了壹夜。未來是恥辱,生活是壹團糟...前方的路充滿了陷阱、搪塞和幻想,我們必須盡力避免無數的誘惑:似乎* * *無所不能,但我們不能成為作家。”

二十二歲那年的最後壹個月,我陪媽媽回老家賣房子。這不僅是本書的開始,也是馬爾克斯文學生涯的開始。從此,他童年所有難忘的人和事,貪婪的讀書經歷,身邊各種千奇百怪的現實,挑戰權威和約定俗成的勇氣,都把他帶入了“寫作”甜蜜而痛苦的陷阱。

祖母神奇的鬼世界,祖父的戰爭故事,對老宅揮之不去的記憶,求學經歷中的奇遇和機遇,激勵和滋養著他的記者生涯...分不清快樂和瘋狂的親人,壹起經受過風雨考驗的朋友,萍水相逢卻難以忘懷的路人...

貧窮與樂觀,迷茫與堅持,頹廢與瘋狂,經過記憶與文字的洗滌,閃耀出永恒的詩意光芒。

我們三個人

作者:江洋

《我們仨》是錢鐘書的妻子江洋寫的壹部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鐘書去世,他和江洋的獨生女錢媛已經先於他們而去(1997)。在他的生活伴侶離開四年後,92歲的江洋仔細描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來的風風雨雨,形成了回憶錄《我們三個人》。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作者以其壹貫的智慧和獨特的筆觸,以夢境的形式講述了壹家三口共同生活的情感經歷。第二部分,作者記錄了這個家庭從1935年夫妻倆去英國留學,在牛津生女兒,到1998年丈夫去世,63年間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過去的記憶

作者:[法國]馬塞爾·普魯斯特

普魯斯特的《時間往事的回憶》以回憶的形式回顧過去,包括童年回憶、家庭生活、初戀和失戀、對歷史事件的觀察、對藝術的看法和對時空的理解等。時間是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作者用智慧和想象力把時間變得具體、生動、完美。這就像壹首由許多主題組成的交響樂。愛情、嫉妒、死亡、記憶和時間有時重疊,有時又漸行漸遠。但在宏觀上,整部作品是壹體的,充滿活力的。《追憶似水年華》被認為是文學創作的壹種新嘗試,是意識流小說的先驅。

只是個孩子

作者:[美]帕蒂·史密斯

帕蒂·史密斯和羅伯特·梅普索普,20世紀紐約最傳奇最美麗的愛情。他們過著同樣的生活,她用這本書回憶起來。

帕蒂·史密斯將成長為壹名詩人和音樂家,羅伯特·梅普索普將把他極具煽動性的個人風格瞄準攝影藝術。他們樸實而熱情,從康尼島到42街,最後到著名的“堪薩斯城的麥克斯”圓桌,安迪·沃霍爾王朝聽政的地方。他們遊遍了紐約。1969年,夫妻倆在切爾西酒店安頓下來,並很快融入了這個著名而聲名狼藉的群體——當時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及其各個族群。那是壹個意識特別敏銳的時代,詩歌、搖滾、藝術和性政治的世界碰撞爆發。在這樣的環境中,兩個孩子般的青年達成了互相關心的協議。他們的生活混亂而浪漫。他們投身於創作,被同壹個夢想所驅使。在那些饑餓的歲月裏,他們互相鼓勵,互相支持。

只是壹個孩子開始像壹個愛情故事,結束像壹首挽歌。這是對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的紐約的贊頌,對它的貧窮和富裕的贊頌,對它的牛郎和惡棍的贊頌。這是壹個真實的神話,是兩個年輕藝人壹起奮鬥的寫照,也是成名前的前奏。

昨日的世界

作者:[奧]斯蒂芬·茨威格

《昨日的世界:壹個歐洲人的回憶》,作者斯蒂芬·茨威格,舒長山譯。

茨威格將個人命運與時代融為壹體。他通過所經歷的人和事,展現了他所生活的城市和國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記錄了壹戰前夕到二戰期間動蕩不安的歐洲社會,描述了他與壹些世界級詩人、作家、雕塑家和音樂家的交往,曝光了世界文化名人鮮為人知的軼事,穿插了他自己細膩的回憶。他從他出生的城市維也納和他的猶太家庭開始寫作,直到1939年9月他滿60歲,他認為這是“我們60歲時代的徹底結束”。

我沈默的是

作者:[美]阿紮爾·納費西

納菲西在壹個壓抑的伊朗長大,她列出了壹個不可告人的秘密清單,名為“我保持沈默”。其中壹個秘訣是《在德黑蘭讀書》付梓多年前已經寫了壹本書,其獨特的回憶錄手法在國際社會贏得了廣泛的反響。

這壹次,作者來訪的主題不是文學名著,而是她成長記憶中的人和事。納菲西出生在壹個喜歡講故事的家庭。他的父母講述了同樣的故事,但他們有不同的版本。她壹生都沈浸在父母構建的虛構世界裏。直到復雜又權威的母親去世,她才覺得自己是個叛逆的女兒,發現自己對母親的感情永遠無法平靜。她開始從老照片中偷取過去,試圖通過講故事來理清自己對母親、父親、前夫,甚至壹些她從來不認為親近的人的感情。但是照片,文字,甚至事實都是不夠的。它們是沒有生命的碎片,而納費西尋找的是夾在碎片之間的壹片空白——那些無聲的部分。

冬季筆記

作者:[美]保羅·奧斯特

2011165438 10月3日,大雪紛飛。保羅·奧斯特坐在辦公桌前,寫下了《冬季筆記》的第壹行。此時,距離他六十四歲生日還有壹個月,距離他的第壹部作品《孤獨及其創造的東西》已經三十年了。

這是保羅·奧斯特對他壹生的敘述。他用第二人稱以局外人的視角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系,進而審視自己,解剖自己;他以壹種近乎隨機和零散的邏輯,組織了自己60多年的生活片段,描述了自己的身體意識,從童年到晚年感受到的快樂和痛苦,與父母的聯系,關於父母的探索和神話,記錄了自己從少年時代到中年的深厚婚姻愛情,以及從65438年到0987年作為作家對飲食睡眠的思考和新的人生旅程。讀者總能在字裏行間找到他的小說。

我青春漫遊的年代

作者:[日]三島由紀夫

《我的青春漫遊時代》是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的編年史,講述了她17到26歲的經歷。書中不僅講述了作者學生時代的荒唐行為,還通過講述自己戰時的生活經歷,展現了二戰末期日本社會的現實狀況和民眾的心理變化。在書中,作者還描述了他是如何走上文學道路的,並評論了壹些當代日本作家,如川端康成和太宰治。十幾歲時,三島由紀夫因二戰結束時日本戰敗而產生的幻滅感影響了他的壹生,並最終在他的小說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這部青春編年史描述了他幻滅的心路歷程。

流動的盛宴

作者:[美]海明威

在公元1920年的前半年,海明威作為駐歐洲記者住在巴黎。《流動的盛宴》這本書記錄了作者那天的生活。然而,這本書的寫作是在將近四十年之後。換句話說,盛宴的“場面”早就消失了。作者和讀者只是在回憶中追尋那段過去的時光,在時間的鏡頭裏,作者和讀者都失去了焦點,都變形了。所有關於巴黎的記憶都混合成了壹個巴黎的歷史記憶。

在歷史上無數關於巴黎的虛構或非虛構作品中,《流動的盛宴》是最著名的作品之壹,其扉頁上的標題——“如果妳年輕時有幸生活在巴黎,那麽在妳的余生中,無論妳走到哪裏,她都會陪著妳,因為巴黎是壹場流動的盛宴”,已經成為巴黎的壹張“文化名片”,被廣泛閱讀。在這部半紀實半虛構的作品中,20世紀20年代巴黎文人圈的風土人情畫卷緩緩展開,那些在當時世界文藝界叱咤風雲的人物被寥寥幾筆勾勒得栩栩如生,與這座城市、這本書永遠融為壹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