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老路瘦馬。夕陽西下,腸斷人在天涯。
這首詩只有五句28字,語言極其簡練但容量巨大。寥寥幾筆,就畫出了壹幅漂泊遊子的思鄉圖,生動地傳達了漂泊遊子的心聲。
這幅圖由兩部分組成:
壹是精心挑選的幾組能代表小秋的景物,組成壹幅暮色秋野圖;
第二,描寫壹個流浪者在寒冷的秋天獨自行走,內心有無盡痛苦的剪影。
第壹幅畫***18字九名詞,其中無虛字,自然流暢,內涵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將九種不同的景色沐浴在夕陽余暉中,以焦平面般的“蒙太奇”筆法呈現在我們面前,將讀者壹下子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死的藤蔓纏繞在幾棵枯黃樹葉的禿樹上。我們可以想象,烏鴉還能有老樹可歸,遊子卻無家可歸,那是何等的悲慘和無奈!接下來是壹座小橋,流水,還有壹個淡淡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人在其中生活的田園風光,是那麽的寧靜甜蜜,舒適無憂。這壹切不禁讓遊子想起了家鄉的橋、流水、親人。在這裏,把悲傷的感情寫在快樂的場景裏,襯托出漂泊的遊子內心無助的悲傷。
在第二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寥的古道上,飽受思鄉之苦的遊子騎著壹匹耽擱已久的瘦馬,在沈沈的暮色中,向著遠方流浪。此時夕陽西下,散射出慘淡的斜光。這是鳥兒歸巢,牛羊歸家,人們歸家的團聚時刻。然而,遊子依然是“天涯淪落人”。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壹個漂泊在異國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淒涼的景象,怎能不心酸、心碎、斷腸!壹個漂泊的流浪者的心在秋風中滴血...
壹首極短的小曲,表達了其難以言表的內涵,生動地刻畫了壹個遊子悲涼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的藝術感受。讀起來讓人覺得苦澀,唱起來更讓人覺得心酸。看這首歌不流淚的人,不知道是什麽意思。
這首詩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壹方面是因為它描繪了壹幅美妙的深秋晚景,真實地表現了人世間的孤獨與悲哀。雖然情緒低落,但反映了當時沈悶的時代氛圍,具有壹定的社會意義。另壹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明顯的特點是:
1.簡單和深刻相互依存
古代男子宋玉曾用“增壹分太長,減壹分太短”來形容美女的身材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中文字的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壹字不可加減的地步。全篇只有五句二十八字。沒有誇張,沒有典故。這幅生動的畫面是用純粹的線描勾勒出來的:深秋的黃昏,壹個風塵仆仆的遊子騎著瘦馬,迎著凜冽的西風,獨自走在古道上。他走過長滿枯藤的老樹,看見黃昏的烏鴉在樹梢盤旋。他走過橫跨小溪的小橋,來到小溪邊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但他還沒有找到壹個落腳的地方。這將是壹個漫長的夜晚,他不禁感到悲傷和深深的悲痛。至於遊子為何漂泊至此?他究竟要去哪裏?這些含義可以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這首詩真不愧是用詞簡單,寓意豐富,以少勝多的佳作。在詩的前三句十八個字裏,* * *寫了九樣東西:藤、樹、鴉、橋、水、家、路、風、馬。每壹個字,每壹個字,每壹個場景,可謂“惜墨如金”。但是,言簡意賅卻不簡單。九物的名稱前都有表示各自特點的修飾語,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使萬物都有鮮明的個性,使不相關的事物在荒涼的深秋暮色下形成壹個統壹體。作者沒有寫這些東西的位置,也沒有寫這些東西和流浪者的活動之間的關系,但是讀者可以想象它們,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單中,可以看出深度和精細。
2.靜態和動態場景相映成趣。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也是由於成功運用了襯托手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帶入壹幅畫面,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對比:動態中的“流水”與靜態中的“小橋”和“人”形成對比,表現出寧靜的環境;《西風》與《古道》相映成趣,使道路更加荒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壹面是枯死的藤蔓、老樹、烏鴉在秋風和小撒中的陰郁,壹面是夕陽的余輝給枯死的藤蔓、老樹、烏鴉塗上了壹抹金黃;“小橋流水”呈現出優雅舒適的場景,與墜入異鄉的遊子形成對比,讓“心碎的人”更加悲傷。從整個作文來看,前四句是寫風景的,後壹句是寫人的。但人是主體,風景是人活動的背景。背景寫全了,主體就襯托出來了。這就是相互對比的妙用。
3.風景和情感融合在壹起
詩歌表達抱負。這首詩旨在表達被降世的人的悲傷。但是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難以表達的。作者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作方法,將這種辛酸與悲哀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有形的、可感的東西,都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苦感有相通之處。只有看得見摸得著,才能讓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妳我能有多擔心?”?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愁”與“水”無關,但作者用河比喻愁,兩者“就像”。用江水東流的景色來表達無限的悲傷,是非常深刻的。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自己的審美理解和感受時,它們就被賦予了情感色彩,與人的思想感情融為壹體。《小橋流水》只是壹個很普通的常見風景,但當它與《天涯斷腸人》同在壹幅畫面中,就不再是孤立的場景,而是斷腸人的導火索,給畫面帶來了悲傷的氣氛。所謂“情由景現,景由情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壹部有情有景,有情有景,場景渾然壹體的佳作。
《天凈沙秋》白蒲
孤村斜陽,老樹西寒鴉。壹個小小的飛行影子。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前兩句描述了第壹張圖。作者捕捉了村落、太陽、夕陽、炊煙、樹木、烏鴉這六種自然景物,然後用孤獨、墜落、殘疾、輕盈、蒼老、寒冷這六個帶有相同情感色彩的詞語去觸摸它們。六個意象的並置,使整個畫面籠罩在壹種蕭瑟的氣氛中,讓人感受到壹種強烈的秋意,照顧到了“秋”這個話題。《夕陽西下》不僅指出是在傍晚,還傳達了壹種“夕陽無限好,被即將到來的黑夜掩埋”的無奈和惆悵。孤獨的小村莊,樹木枯槁蒼老,烏鴉出沒,毫無生氣,還有蒙蒙的“輕煙”,這樣的畫面讓人感到心酸和迷茫。在這裏,作者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了壹個荒涼、蕭瑟、荒蕪的秋景圖。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如此荒涼冷清。再看“影中小飛”的場景,“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這張圖色彩鮮艷,明亮,充滿活力,在環境氛圍上與上壹張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也是壹片秋景。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反差?作者想表達什麽樣的思想感情?對比這兩張圖,我們找不到明確的答案。如果聯系到元代白樸不想做官的態度,答案就不難理解了。圖中的“小”是李白《送裴十八圖南去嵩山二》中的壹句:“舉手指向,難談。沒有早晚,水是清的。”小說中的“洪飛”也有同樣的效果,都是作者本人的隱喻。白蒲並不想在朝廷謀職,而是希望自己像壹只展翅高飛的天鵝,飛離那個蕭瑟、寒冷、毫無生氣的地方,找到壹片自己滿意的、充滿生機的樂土。所以陰影下的“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地,可以理解為作者的隱居之地,是他心中的景象。意境開朗平和,沒有消極的感覺,表現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熱愛,應該屬於想象性寫作。在這首樂曲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跡地把“我心中的場景”與當時的真實環境放在壹起,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效果,含蓄地透露了他的愛恨情仇。
天津沙秋思賞析
馬致遠是元代傑出的戲劇家和散文家。他的《景甜·沙·秋思》壹直被視為詩歌中的傑出代表作,被譽為“秋思之父”。數百年來,以其藝術魅力而聞名於世(王國維《人間詞話》)。
馬致遠少年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朝統治者早期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始終未能成功。可以說,作者幾乎壹生都過著漂泊的生活,註定了壹生的苦悶和尷尬。
法國斷言:“文學作品是作家的自傳。”這個論斷是否過於絕對無關緊要,但觀察這首詩卻非常貼切。歌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等意象,在馬致遠等失意文人眼裏,本來就是容易讓人牽掛的秋色。再加上現在是黃昏,世界盡頭的孤獨旅人正在旅行,我們不禁想到他事業的失意和心中漂泊流浪的悲哀,進而結晶出這樣壹首歌,透過遊子充滿了悲哀。可以說,這首詩是他壹生真實生動的寫照。
這首詩只有五句28字,語言極其簡練但容量巨大。寥寥幾筆,就畫出了壹幅漂泊遊子的思鄉圖,生動地傳達了漂泊遊子的心聲。這幅圖由兩部分組成:壹是壹幅暮色秋田圖,由幾個精心挑選的能代表小秋的場景組合而成;第二,描寫壹個流浪者在寒冷的秋天獨自行走,內心有無盡痛苦的剪影。
第壹幅畫***18字九名詞,其中無虛字,自然流暢,內涵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將九種不同的景色沐浴在夕陽余暉中,以焦平面般的“蒙太奇”筆法呈現在我們面前,將讀者壹下子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死的藤蔓纏繞在幾棵枯黃樹葉的禿樹上。我們可以想象,烏鴉還能有老樹可歸,遊子卻無家可歸,那是何等的悲慘和無奈!接下來是壹座小橋,流水,還有壹個淡淡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人在其中生活的田園風光,是那麽的寧靜甜蜜,舒適無憂。這壹切不禁讓遊子想起了家鄉的橋、流水、親人。在這裏,把悲傷的感情寫在快樂的場景裏,襯托出漂泊的遊子內心無助的悲傷。
在第二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寥的古道上,飽受思鄉之苦的遊子騎著壹匹耽擱已久的瘦馬,在沈沈的暮色中,向著遠方流浪。此時夕陽西下,散射出慘淡的斜光。這是鳥兒歸巢,牛羊歸家,人們歸家的團聚時刻。然而,遊子依然是“天涯淪落人”。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壹個漂泊在異國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淒涼的景象,怎能不心酸、心碎、斷腸!壹個漂泊的流浪者的心在秋風中滴血...
馬致遠正是用這樣壹首短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描述的內涵,生動地刻畫了壹個遊子悲涼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的藝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