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這首詩,把握幾個關鍵詞:臧克家;現實主義;中國式農民
對於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來說,臧克家是壹個豐富的存在,他的文學活動持續了70多年。2002年底出版的《臧克家全集》有12卷,近630萬字。臧克家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重要的壹頁,是中國現實主義新詩的開創者之壹。
臧克家以他的新詩聞名於世,但他的散文,被這首詩的標題所掩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應該說,在創作的時間和數量上,他的散文與詩歌平分秋色。散文和回憶錄,包括《野店》、《青蛙》、《洞裏的聚會》、《海》、《火》、《我詩意的生活》,是留給散文評論家的壹大課題。晚年的臧克家年老多病,無法接觸新鮮的生活,於是“老了腦子倒過來,多寫散文,少寫詩歌”。"我極力抓住散文來表達我的詩的趣味."[1]臧克家的詩很少趨於平淡;另壹方面,他的散文追求詩化——它包含詩的靈魂,這確立了臧克家散文的味道。有些黨徒甚至有“文不如詩”的說法。
從橫向來看,首先,對世界壹無所知,還沒有出汗的孩子,似乎還不夠悲傷;第二次是“汗流浹背”的父親,憂郁的心態流露出詩意;最後,大汗淋漓而死的爺爺,露出了他的悲傷。土裏農家的生活!從縱向來看,孩子-父親-祖父這三個形象表現的不僅僅是三代人,還有無數代人。這是中國壹代又壹代農民生活軌跡的具體化,每壹個形象都是高度概括的。觀察之細致,思考之深刻,文筆之巧妙,回味之強烈,是其他詩人難以企及的。僅此壹項,臧克家這位“農民詩人”的成就無需多言。
臧克家非常強調只寫自己熟悉的東西,這是他現實主義的壹大特色。在“時代的需要”和“熟悉自己”的關系上,他強調了對題材的熟悉。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詩人要熟悉過去新的不熟悉的生活,這才是完全的現實主義。在他為《大地之歌》1946版所寫的序言《中間的壹場戰爭》中,他說:“我什麽時候才能停止對他們悲慘命運的擔憂、悲痛和憤怒,停止唱這樣難聽的歌?什麽時候,讓我為他們唱壹首快樂而解放的歌——中國農民,從道理上講,就像他們唱壹首悲傷的歌?”他熟悉舊中國的農民,所以他寫舊中國的農民。但他也渴望新的人和新的世界。
臧克家總是被鄉村的自然風光所吸引。只要條件滿足,他的靈感就很容易來了,於是壹個個優秀的作品就出來了。1942年,他完成了《大地之歌》,這是臧克家除了品牌和詩人自己的滿足之外最重要的作品。抗戰開始後,詩人、作家對自己的創作進行了反思——空洞的熱情消失了,高調的吶喊變得嘶啞了,壹些詩人、作家回到了熟悉的題材,用新的審美眼光看待舊的題材,寫出了新時代的新作品。於是巴金寫了《春》(1939)和《秋》(1940)。曹禺寫北京人(1941);茅盾寫霜葉紅如二月花(1943);臧克家寫了他的11詩集《大地之歌》。相比那些直接唱時事的急章,臧克家說:“我最適合唱這樣的歌,但也許我只能唱這樣的歌。”[16]1944,他編輯《十年詩選》時,很少有直接表現抗戰烽火的作品入選。
臧克家的詩是在抒情中醞釀的哲學,是壹首哲理詩。聞壹多曾有壹個精辟的結論,“柯家的詩,沒有壹首不具有極其真實的生命意義。”這種“極真”來自詩人對生命本質的關懷和把握的哲學概括。“極真”抒情短詩《三代人》具有簡單、凝練、冷峻、深刻的藝術特色。
1905,臧克家出生於山東諸城臧家莊。諸城在膠東半島上。這是古浪縣嗎?兩千年前,秦始皇東巡時在那裏刻石,現在那裏仍有壹個非常著名的哨所?雕刻石頭。臧家莊在該市西南18英裏處。是孤獨的高地嗎?坐在壹個山頭上,村子旁邊有兩座青山,壹座是長山,壹座是馬兒山。蘇東坡在密州時,曾去長山打獵,留下“試掃北臺看馬”的詩句。
臧克家出生在壹個中小地主家庭。這是壹個封建家庭,但文化氛圍很濃。他的祖先
我父親和曾祖父在清朝都有壹個不大不小的“名氣”,他父親畢業於法政學堂。8歲時,親生母親去世,父親常年肺病咯血,只活到34歲。
由於家庭的不幸,詩人在進入私立學校之前,有機會與貧困家庭的孩子壹起玩耍,從而對農民的悲慘和痛苦的生活有了深刻的了解。由於家中濃厚的文化氛圍,他從小就對文學藝術感興趣,詩人第二年老了還能清楚地記得小時候聽過的壹些歌,比如:
老山人,長尾巴,娶了媳婦忘了娘。她把母親背到山溝裏,媳婦把她背到炕上。當她出去吃面湯時,她想念她的母親。她媽當了箭手,摸了南墻摸了北墻。「HT」
臧克家的祖父和父親都喜歡詩歌。爺爺嚴肅、沈默,讓人不敢靠近,但壹高興背詩,聲音裏就充滿了情感,進入了詩的境界,變成了另壹個人。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的祖父教他讀古詩。雖然臧克家當時不認識他們,但他能背誦它們。什麽“趕走黃鸝”;“從君”;“我的床腳閃爍著如此明亮的光芒”;“壯士不燕丹”;什麽叫“壹個少年離家出走,老大?”後退”...?爺爺也寫得壹手好字。每年臨近春節,爺爺總是自己寫春聯,年輕的臧克家負責壓紙,堂上的對聯年年換,多為古語。像“花是真誠的,也是麻煩的,但石頭不可能是最令人愉快的”;水是我的朋友,竹子是我謙遜的老師”萬卷書宜童,十年木和風煙”等等。
大約在八九歲的時候,臧克家去了壹所私立學校,在他12歲的時候,他去了他村子裏的壹所小學。在私立學校的幾年裏,他能夠記住60多篇古文。比較長的如《王騰亭序》、《懸古戰場》、《李陵答蘇武德》;短壹點的,比如《陋室銘》和《讀孟嘗君傳》。他後來回憶說:“時隔近70年,我還能背出來。啃骨頭的時候,今天開始明白味道了,受益匪淺。”
初中前兩年,孫夢醒先生經常慷慨陳詞:我們是壹個有著幾千年光榮歷史的偉大中國,卻被壹個小小的日本如此欺淩!而當局壹味隱忍,使國家滅亡,四千萬炎黃子孫,都將成為亡國奴!臧克家懷著悲傷而激烈的心情聽著,他幼小的心靈播下了仇恨帝國主義的種子,這也激發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1919年,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這壹年,臧克家14歲,考上了縣裏的“第壹高等小學”。夏秋之際,北京學運組織派當地大學生邱回老家做宣傳鼓動工作。臧克家和他的同學跟著他上街打著旗子宣傳,還去商店檢查日貨,登記封存,沒收。
諸城縣有兩處古跡,壹處是秦始皇的驛站。碑,另壹個是蘇東坡的“超然臺”。“超然平臺”是臧克家經常登上的地方。千百年後,人與人生死分離,他似乎與蘇軾有相通之處。每次遊覽此地,臧克家北有渭河鳥瞰,南有“馬耳”,東有廬山,西有穆棱山,唱著《不歸之河》,讓我有豪邁之感。他常常沈思:當詩人多好;千百年來,許多帝王將相都被來自東方的流水沖走了,但詩人的詩卻不朽動人。
在“高中”學習三年後,臧克家受到了新思想的影響,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高中”三年畢業,其中臧克家因父親休學推遲壹年畢業。
1923年,臧克家去了濟南,被提升為山東第壹師範。這所學校的校長王珠臣先生畢業於高等師範學校。他立誌終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思想進步開明。他經常邀請名人來學校講學,啟迪學生的眼界和心靈。杜威、周作人、楊輝等人都曾在第壹師範講學。
在全班,臧克家的語文成績名列前茅,他的作文總是受到老師的好評。那時,他開始寫白話詩。有壹次,他投稿於斯,周作人回信了。不久,於斯發表了他的文章,這是臧克家第壹次在大刊物上發表他的作品。然後,他向蘭林編輯的《徐文長故事集》提交了三篇文章,這些文章再次被采納。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印在書上,他真的很“高興”。
當時的山東第壹師範在濟南算是啟蒙學校,也是五四新思潮新文化傳播的陣地。在學校,臧克家如饑似渴地閱讀許多新出版的書籍。當時,為了鼓勵學生學習,學校還成立了“書報介紹社”,鄧光明是負責人。
1926年秋,馮軍閥張宗昌在山東的統治非常黑暗,感到窒息。就在這時,郭沫若的《革命與文學》對他觸動很大:“在現行制度下,不能追求完全的個人自由。”他和他的同學去了武漢。當時革命政府在武漢成立,“南軍”響徹全國,很多年輕人向往。
1927年初,臧克家考入武漢中央軍政學校,隨軍參加討伐楊森、夏鬥寅。他的詩集《自由的肖像》描述了武漢革命的生活。大革命失敗後,他回到了家鄉。不久,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臧克家逃到了東北。這位詩人用詩歌記錄了他在東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