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歌欣賞的角度來看,詩歌的表現手法包括三個方面:表現手法(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修辭手法(比喻、借代、誇張、對偶、類比、排比、設問、喚起、互文)和表現手法(典故、聯想、想象、襯托或對比、渲染等)。(註:這三項的順序可以根據需要顛倒,但答題時不能有空隙。(1)表達:敘述、描寫、討論、抒情1。比如“樓中夜雪,鐵馬秋風清。”(陸遊的《書怒》用敘事的方法,寫出了他親赴抗金前線的難忘回憶。2.描述:用生動的語言對人、事、環境進行具體的描述和刻畫。比如杜甫的《滿城歌》“江月去僅數尺,夜燈照。沙頭的蒼鷺壹聲不吭,魚兒跳到船尾尖叫。”詩以水中月色為開頭,生動地描寫了白鷺在月光下彎著腰靜靜地呆在沙灘上。船尾的大魚躍出水面,發出刺人的聲音,構成了河上月夜的靜謐之美。3.評論:對人和事物的性質、是非、價值、特點和作用所表達的意見。比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菊花在花中受寵,而是這花更無花。”詩的最後兩句指出了喜愛菊花的理由,贊美了菊花風化枯萎後的忠貞品格。4.抒情性: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具體抒情手法有:①借景或借物抒情。當作者對壹個場景或壹個客觀事物有所感悟時,他就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委托給場景來表達,通過對場景和對象的描寫來表達。這種抒情方式叫做借景或者借物抒情。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松、竹、梅、菊、柳、石、溪、沙漠、古道、邊陲、夕陽、夜月、微風、細雨、草地等都是詩人經常用來抒發感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漫無邊際的草,隨季節來來去去。野火從未吞噬它們,它們在春風中又長高了”,作者用“原草”的頑強抗爭,對自然規律發出了不可抗拒的感嘆。(2)情景(或事物)中的情感,情景交融。這種方式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結合感受,通過對比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寫來表達感受。是壹種間接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蘊含著對春雨的“喜”感;落花如淚,孤鳥啼悲”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庭的思念。又如宋祁的《春日紅杏枝》、張喜安的《雲破月花影》等。,都是場景融合的例子。以上兩種抒情方式都是間接抒情。3直接抒情。也稱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是作者直接表達對相關人和事的愛憎態度,不附加任何“附件”的壹種抒情方式。比如《茅屋被秋風吹破》的結局:“唉,突然看到眼前這房子,光是凍死我壹個人就夠了”,直接表達了詩人願意為了天下窮苦知識分子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又如陳子昂《幽州城樓記》:“在我之前,過去的時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未來的世代在哪裏?。我想到天地,沒有限制,沒有盡頭,我獨自壹人,眼淚掉了下來。“全詩以慷慨悲涼的筆調,通過遊幽州臺,直接表達詩人的悲憤與失意。(4)持物以表誌。言誌,就是通過對對象的描寫和敘述來表達自己的誌向和意誌。最常用的寫作方法是比喻、擬人和象征。比如李商隱的《蟬》:“清心所以饑,壹夜白唱。哦,這最後破碎的吸氣,在綠色的冷漠的樹木中!。是的,我像壹塊浮木,我讓我的花園長滿了雜草。我感謝妳真誠的建議,像妳壹樣過純潔的生活。”這首詩用蟬鳴來比喻自己的高貴。前四句因蟬的氣味而興奮,重在念叨蟬;寫蟬餐是優雅的,也是高雅的,但是聲嘶力竭的時候很難吃飽。最後四句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家鄉貧瘠,為什麽不回家?所以蟬的氣味是對自己的警示,同病相憐。⑤支持事物和推理。壹般是哲理詩,如朱《讀書隨想》(上):“開半畝方塘,天高雲淡。求運河如此清澈,因為有源頭活水。”⑥用典故表達自己的感情。即在詩歌中引用史實,運用典故。古詩詞十分註重典故的運用,不僅能使詩詞語言凝練,還能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收到凝練發人深省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在《詠玉樂靜口顧北亭懷古》中成功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河貍、錢婆。這些典故都是京口的歷史軼事,詩人借助這些史實含蓄自然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⑦敘事抒情。比如杜甫的《茅屋被秋風吹破》,白居易的《琵琶行》。⑧借古諷今。比如容閎的《詠史》:“漢家史,拙為近。社稷靠主,安危靠女。怎麽能做出翡翠的樣子,就清靜了。地下千年骨,誰是侍郎。“這是壹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朝叛亂後,政府混亂,國力削弱,諸侯割據,邊境問題十分嚴重,而朝廷壹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深受其害。所以詩人對朝廷實行屈辱的親政政策,認為這是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義憤填膺,痛徹心扉,直截了當,壹針見血。(2)表現手法:典故、聯想、想象、襯托或對比、渲染、象征、對比、對比、語調、關心、動作、正面、直接表心意、借景抒情、以物表意1。典故:(1)典故是有用的。用事是借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壹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情感和願望等。,屬於借古抒懷。比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顧北亭懷古》:“想起今日,金戈馬鐵,吞萬裏如虎。“這個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的南下經歷,其他都是實用的。”我想當年,金戈鐵馬,虎吞萬裏。“講的是劉裕在北伐抗敵中的英雄氣概。作者通過歌頌劉裕,諷刺南宋和平派的無恥行徑,表現了作者的反金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2)引用或運用前人詩詞的目的,是為了深化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們去聯想,去尋求文字之外的意義。比如姜夔的《揚州慢》:“過了十裏春風,麥子就綠了。”《春風十裏》引用杜牧的詩,表現的是昔日揚州十裏長街的繁華,是虛寫;《讓麥子綠了》,作家今天看到的慘淡局面,才是真實的寫作。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畫傳達了詩人對過去繁榮和衰落的感情。2.關聯:將壹個事物與另壹個與之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或將事物中相似的特征聯系起來,形成壹個模型。比如何張之的《唱柳》:“碧玉扮作樹,萬縷青絲掛毯垂。不知是誰剪開了薄葉,二月的春風如剪刀。”詩人將下垂婀娜的柳枝與綠絲帶聯系在壹起,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了壹個具有獨特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改變了柳葉的象征意義。3.想象:人們在已有材料和想法的基礎上,通過聯想、推理、分析、綜合,創造出新思想的思維過程。比如劉禹錫的《遙望洞庭湖》:“湖光月色,池面無風鏡。看洞庭山水,銀盤中有青螺。”這首詩選擇了月夜的視角,通過富有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巧妙的再現在紙上。4.襯托或對比:指使用永恒的指甲,使指甲的特征或特點更加突出。有正對比和負對比兩種。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壹江不歸,浪跡盡風流人物。基地西側,人文是三國周郎的赤壁。”周瑜是這首詩要刻畫的人物,但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引出《赤壁之戰》的《多少英雄》,最後集中到周瑜身上,凸顯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體地位。5.渲染:用多種方式描繪環境和景物,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例如杜甫的《登高》:“天高風急,猿啼鳥啼,碧湖白沙歸。”第壹個音高的所見所聞,六個特寫相繼出現,渲染出秋江風光的特點。6.象征:具有相似或相近特征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通過具體的、易於聯想的具體形象來表達。比如李德裕的《爬崖州城》:“青山似欲留人,圍於郡中。”這兩句描述的是青山環山,所在縣市封鎖嚴密,壁壘森嚴。象征著他的政敵對他的迫害,表達了他回不了家的悲傷。7.對比:比較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況,相互比較。比如李白的《訪越古》:“越王勾踐破吳貴,將士歸家盡。宮女就像滿春宮,但只有鷓鴣今天飛。”前三句描寫了過去的繁華,最後壹句描寫了今天的冷清和荒涼,讓讀者感覺特別深刻,包含了詩人深刻的歷史思考。8.克制:把消極方面和積極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其中壹個方面,達到抑制壹個促進另壹個或抑制另壹個的目的。先促後抑再促是有區別的。比如王昌齡的《永遠在我心裏》:“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妝,上翠樓。突然看到陌生人頭上的柳色,後悔教老公找侯爵。”這首詩裏,先寫了少婦的“無知”,後說了她的“後悔”。通過對少婦心情微妙變化的描寫,深刻表達了少婦因觸景生情而產生的感傷哀怨之情,突出了“永遠在我心中”的主題。9.關心:指對詩中所寫內容的必要回答。這種方法運用得當,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例如,魏的《夜雨送別李洲》:“壹路到楚國都在下雨嗎?傍晚的鐘聲從南京傳到我們這裏。妳濕漉漉的帆拖著不願意走,陰影中的鳥兒在緩慢飛翔。”前兩句,詩人站在黃昏細雨蒙蒙的河邊,點出了詩題中的“暮雨”,關照了詩題中的“送”字。10.對事物和景物的動態和靜態描寫,相互映襯,構成壹種情趣。比如杜甫的《滿城壹》:“沙頭鷺無聲,船尾魚嘯。”第四句魚跳的“動”,襯托出前三句風景的“靜”。11.正面:對描寫對象的直接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加生動突出。比如白居易的《楊柳枝詞》說:“樹比金還嫩,比絲還柔。永豐西角的野園子裏,整天是誰的?”王昌齡《參軍》:“大漠塵土,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在河北夜戰,已報生擒。”白詩的第壹句和第二句,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楊柳在春天的美好形態。王的詩的第二句描寫了側面的情況。壹方面寫風很大,方便卷起紅旗急行軍。另壹方面寫的是高度戒備,不張揚,凸顯了戰爭的緊張。12.直抒胸臆:現場抒發自己的感受,表達詩人面對自然景物的哲理思考。比如王之渙的《在鷺宿》:“山遮白日,洋泄金河。但是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可以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前兩句描寫的是風景,後兩句直接表達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感情,自然的情境,浩瀚的氣象,詩人在這種景象面前產生的哲學思考。13.借景傳情:詩人的思想感情並不積極,完全處於眼前的自然景物中,通過自然景物來抒發感情。比如李白的《黃鶴樓·去揚州途中送別孟浩然》:“孤帆遠青天,唯有長江流長空。”老朋友的身影越來越遠,最後完全消失。翻江倒海,就像不斷想起朋友。14.托物言誌:在盡力描寫事物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意。比如白居易的《楊柳枝詞》:“壹樹千枝,比金還嫩,比絲還柔。永豐西角的野園子裏,整天是誰的?”以持物抒誌,寫柳獨留荒園無人看,表達人才埋沒之感。(3)修辭手法:比喻、借代、誇張、對偶、類比、排比、設問、喚起、虛實結合。